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草木春秋 汪曾祺作品精选

草木春秋 汪曾祺作品精选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 作者: 汪曾祺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844783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从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家人与学校,到长成半大的小伙子,远赴云南求学,再到工作、中年,本书向我们展现了汪曾祺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对生活的热爱与拥抱。西南联合大学门口大大小小的茶馆,正义路的汽锅鸡,小西门的马家牛肉,吉庆祥的火腿月饼,青春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向我们真实地诉说着这位大师的年华记忆。而讲起那些大师,林斤澜、老舍、金岳霖,作者的眼中仿佛饱含热泪,句句真切,令人心中暖暖,眼又发酸……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我的家乡
自报家门(节选)
我的家乡(节选)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母亲(节选)
午门忆旧
跑警报
泡茶馆
西南联大中文系
新校舍
七载云烟
午门忆旧
一辈古人
老舍先生
闻一多先生上课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金岳霖先生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
摘要
     自报家门 法国安妮·居里安女士打算翻译我的小说。她从波士顿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已经订好了飞机票。听说我要到波士顿,特意把机票退了,好跟我见一面。她谈了对我的小说的印象,谈得很聪明。有一点是别的评论家没有提过,我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她说我很多小说里都有水,《大淖记事》是这样。《受戒》写水虽不多,但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江苏北部一个不大的城市——高邮。在运河的旁边。 运河西边,是高邮湖。城的地势低,据说运河的河底和城墙垛子一般高。我们小时候到运河堤上去玩,可以俯瞰堤下人家的屋顶。因此,常常闹水灾。县境内有很多河道。出城到乡镇,大都是坐船。农民几乎家家都有船。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我是一九二〇年生的。三月五日。按阴历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 我的家庭是一个旧式的地主家庭。我的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拔贡”。我的生母姓杨。杨家是本县的大族。在我三岁时,她就死去了。我父亲是我所知道的最聪明的一个人。多才多艺。他不但金石书画皆诵,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他还练过中国的武术。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八。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县读的。 小学在一座佛寺旁边,原来即是佛寺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天放学都要到佛寺里逛一逛,看看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十八罗汉、南海观音。这些佛像塑得生动。这是我的雕塑艺术馆。 有人问我是怎样成为一个作家的,我说这跟我从小喜欢东看看西看看有关。这些店铺、这些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使我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这一路的印象深深注入我的记忆,我的小说有很多藉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初中原是一个道观,还保留着一个放生鱼池。 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国文的都是一位姓高的先生。高先生很有学问,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甲上”。在他所授古文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轻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物,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我现在的小说里还时时回响着归有光的余韵。 我读的高中是江阴的南菁中学。这个学校注重数理化,轻视文史。但我买了一部词学丛书,课余常用毛笔抄宋词,既练了书法,也略窥了词意。词大都是抒情的,多写离别。这和少年人每易有的无端感伤情绪易于相合。到现在我的小说里还带有一点隐隐约约的哀愁。 读了高中二年级,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危急。我随祖父、父亲在离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在庵里大概住了半年。我在《受戒》里写了和尚的生活。这篇作品引起注意,不少人问我当过和尚没有。我没有当过和尚。在这座小庵里我除了带了准备考大学的教科书,只带了两本书,一本《沈从文小说选》,一本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说得夸张一点,可以说这两本书定了我的终身。这使我对文学形成比较稳定的兴趣,并且对我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父亲也看了沈从文的小说,说:“小说也是可以这样写的?”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