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兵王忠心

老兵王忠心

  • 字数: 2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作者: 赵风云,张良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36895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真情描述了安徽休宁籍火箭军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八一勋章”、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和“心动安徽·好看人物”获得者)波湖壮阔的三十载军旅之路,生动诠释了他扎想基层献青春、挺身排险迎难上、带兵育人出典型、引须家庭女四块的老兵精神,谐写了一部震招人心的新时代老兵传奇。
作者简介
赵风云,大校军衔。1999年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硕土研究生毕业。历任解放军报第二炮兵记者站记者、记者部副主任、政工部副主任,现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综合协调办公室副主任。参加抗击“非典”、杨业功等全国全军重大战役及典型人物报道,组织并主笔《2016,我们怎样迎接改革大考强军兴军心灵实录》等重大系列新闻策划。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合著《目击小汤山》(长征出版社,2003)。
目录
第一章 初心
第一节获得军人优选荣誉――“八一勋章 ”
第二节 从大山深处走来
第三节 祖国西南那片更深的山
第四节 走进神秘洞库
第五节 那一刻手在颤抖
第二章 砺剑
第一节 第一次心慌
第二节 考上军校出大山
第三节 “老伙计”换代了
第四节 开启班长生涯
第五节 初露锋芒
第三章 淬火
第一节 三等功没有他
第二节 全旅首位“全能王”
第三节 同年兵提干了
第四节 基地司令来观战
第五节 给同年兵敬礼
第四章 告别
第一节 部队发来急电
第二节 给女儿的信
第三节 带出全军典型
第四节 退伍前的签名
第五章 归队
第一节 妻子手心的钥匙
第二节 部队再发急电
第三节 难得跟妻子“皮”了一下
第四节 给新毕业大学生干部讲课
第五节 扬威全军科技练兵交流大会
第六章 本色
第一节 一把韭菜引发的误解
第二节 老兵本色
第三节 攻坚时刻
第四节 北大学子心中的传奇
第七章 成名
第一节 “老兵的诅咒”不灵了
第二节 入选二炮士官人才一级库
第三节 成为“比将军还少”的一级军士长
第四节 把发言稿念成了口令
第八章 荣耀
第一节 成为重大典型
第二节 第一次受到接见
第三节 上铺的兄弟
第四节 第二次受到接见
后记
摘要
    第一节获得军人优选荣誉――“八一勋章”
     二○一七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八一大楼里,老兵王忠心站在十位“八一勋章”获得者的队列里,等待习近平主席亲自颁授奖章。获此殊荣的十位军人中,他是专享一名士兵。
     “八一勋章”,是由中央军委决定、中央军委主席签发证书并颁授的军队优选荣誉,授予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建立很好功勋的军队人员。
     老兵王忠心笔直地站立着,屏着呼吸,手指紧紧地扣在裤缝上。
     端正的军帽下,一张脸沟壑丛生,像冻结的黄土地般又干又硬。唯有一双大眼睛盛满了与这张脸不相符的生气与灵动,朝你凝视时,就好像对焦的镜头,清澈、安静。
     这是一个在深山里守了半辈子导弹、带了半辈子兵的老兵――从一九八六年年底走出家乡那座大山,到今天站在这座位于北京长安街的八一大楼里,他已经在部队待了整整三十年,达到了一个士兵服役的优选年限。
     礼兵进场,国歌响起,颁奖开始了。
     立定。向右转。敬礼。脱帽――看着胸前金灿灿的勋章,王忠心那双大眼睛里,进射出了孩子般纯净而欣喜的光芒……
     他想起了三十年前的那个清晨,十八岁的他怀抱着同样的欣喜离开家乡、走出山沟,不料却走进了比家乡更深的大山,然后一待三十年。
     他想起了自己握惯了锄头的手第一次触碰到“大国长剑”时的颤抖和骄傲,想起了作为农民的儿子坐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时的光荣与神圣。
     他想起了身为普通士兵受到全军优选统帅接见时的紧张和激动,听到说“这个兵我认识”时的感动与荣耀。
     他还想起了这三十年来军队的变化、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自己见证了、亲身参与了这些巨变,自己是这些巨变当中拥有体、最生动的一个小分子。
     他,一个在大山深处守了三十年导弹的老兵,就以这样朴素谦逊的方式把自己写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第二节从大山深处走来
     当作为闻名全国的“兵王”回家休假时,王忠心再次见到了老乡、转业回家安置到了安徽休宁县里的汪庆国。两双老兵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有力地摇晃着,仿佛把时间的镜头摇回了那个大山里的下午,那个汪庆国把山外的世界带回来的下午……
     一九八六年,王忠心刚刚初中毕业。与前些年不同的是,村里有五六个像王忠心一样的青年,卷起铺盖结伙儿去了南方。据说,他们去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去那儿打工,既见了世面,也摆脱了土里刨食的生活。
     在告别学校的小半年时间里,从村头到村尾,每个同龄人的动静都能让王忠心发半天呆。应该是遗传了父亲的性子,作为家中长子的王忠心,嘴皮子重,心里大风大浪也不跟父母讲。农活该干还照样干,只是在农活干完后的黄昏,跟父母说一句“我出去转转”,然后一个人低了头,手插到兜里漫无目的地往大山深处钻去。有时突然发了狠,一口气爬到一座山的优选处,攀到树尖尖上,把脖子抻得长长的使劲往山外望。也曾闭了眼一个猛子扎到山后的河里,直到憋得面红耳赤才急急地浮上来,爬到岸边大口地喘粗气。更多的时候,他夜里躺在和弟弟以及各种农杂物混居的阁楼上,大睁着眼睛张望着从屋瓦缝隙间透进的几点星光……这个朴实的山村青年,总觉得心里头有只猫在不停地抓挠着,却又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么了。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