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广东日记:七十年南方记录

广东日记:七十年南方记录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南方日报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208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方日报70年”纪念丛书之一,主要是在南方日报名记者牵头推出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广东日记”全媒体系列报道基础上进行集结转化。全书主要从南方日报经典报道、重要版面切入,并通过对话回访、记者,反映时代变迁和发展新貌,以此反映广东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等方面的沧桑巨变。同时在书上链接南方+“广东日记”视频,使内容更为生动、立体。
目录
“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我对国货销路有信心,能为国家做点事”
梦想火车站:“我们从这里出发”
三代广州舰见证人民海军70载强军梦
创新聚变:一个区培育153家上市企业
从“遭遇战”到“狙击战”“非典”遗产改变广东
母亲河的治污接力赛:“火水河”变“观景河”
广州大学城:更多广东娃圆了“大学梦”
顺德家电:从一台风扇开始的制造业传奇
广东华侨农场:归侨家园新生记
广东社会组织改革:“放管并重”的辩证法
潮起蛇口:渔村嬗变的改革密码
念一份家国情圆一个南沙梦
广东乐坛七十年唱响“春天的故事”
潮州工夫茶:从南粤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建陶风云:一条生产线背后的工业变迁
深圳南岭村:从贫困村到人均年分红15万元
广东造车梦:从零起步驶上快车道
南粤绿茵梦激情燃烧七十年
来了就是广东人外来工圆梦南粤
华强北:从“电子第一街”到“5G第一街”
大美广东
摘要
    “桥”见未来: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越
     站在港珠澳大桥“海豚塔”的塔顶眺望,吴立斌明白了父亲吴灿国的话:“有些路,只能自己走;有些桥,只能自己建。”
     吴立斌常住番禺,当年爷爷吴秋顺参建的洛溪大桥,是他回家常走的路。1988年8月29日的《南方日报》头版,在显著位置报道了洛溪大桥通车的盛况,记录下这个广东桥梁目前的关键时刻。从洛溪大桥开始,广东大型桥梁建设起步了。
     从洛溪大桥、虎门大桥到港珠澳大桥,广东建桥人经历了中国桥梁三个阶段:建成学会、发奋追赶、超越引领。
     刚刚过完86岁生日的吴秋顺说:“希望孙子能到‘一带一路’上去筑起中国桥,我一定会去看看。”
     建成学会
     从石拱桥到第一座特大型桥梁
     吴秋顺,1957年加入广东路桥行业,参建中国第一座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一洛溪大桥
     在祖国南端的广东,北面临山、南面临海,三江汇聚、河汊纵横。新中国建立之初,广东全省可通车的公路只有2523公里,江河将公路阻隔成千百段,渡口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一环。发展交通、改渡为桥,是打开经济复苏局面的关键。
     1957年,吴秋顺投身到广东改渡为桥的大潮。竹子搭、泥巴糊,冬天灌风、夏天灌雨,一座桥修上两三年,吴秋顺就在这样的工棚住了两三年。
     “当时钢材水泥非常缺乏,想要建较为式桥梁非常困难,就修起了一大批实腹或空腹式石拱桥。”吴秋顺回忆说。
     石桥铺成了“金桥”,广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机遇。正值壮年的吴秋顺,也踏上了人生最重要的舞台――洛溪大桥工程。坐落在珠江南河道的洛溪大桥,桥长1916.04米,宽15米,主跨180米,作为中国第一座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从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广东建设特大型桥梁的序幕。
     为了保证通航的要求,洛溪大桥净空高34米,相当于13层楼房的高度。河底淤泥细沙深达5米多,河面上万吨大船出入频繁,要在这上面架设特大桥梁困难重重。作为大桥木工工长的吴秋顺大胆地提出利用钢筋结构的桥墩作为提升支架,实行提升平台施工的方案。这个方案很快得到队长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结果,在不用增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提前完成全部高墩的施工任务,工效提高2倍多,节省投资100多万元,吴秋顺也由此被同行称为“木工大王”。
     吴秋顺回忆,1988年6月25日洛溪大桥通车前夕,国际土木工程预应力结构学术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当中国代表介绍了洛溪大桥设计和施工的经验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桥梁专家纷纷称赞:“中国的建桥技术了不起!”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上介绍公路桥梁建设经验。
     洛溪大桥建成后,连续刚构桥在国内发展迅猛。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萧汝诚曾说,洛溪大桥在中国的桥梁建设目前,具有绝对的里程碑意义。
     如今,吴秋顺的儿孙每天享受着洛溪大桥的便利。“工作时,别人家门前的桥通了,我们回家的路却更远了;如今,我们修起的桥,也让我们回家的路更近了。”吴秋顺说。
     发奋追赶
     从技术空白剑“中国第一跨”
     吴灿国,1981年开始建桥,参建中国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一虎门大桥
     1981年,吴灿国参建的第一个项目,是有名的广深公路中堂大桥。
     20世纪80年代初,“贷款修桥,收费还贷”模式的一小步推动了广东桥梁发展的一大步。获得澳门南联公司提供5600万港币贷款的中堂大桥,建设进展迅速,在1983年底正式通车,成为广东第一座公路改渡为桥后的收费桥梁。
     在中堂大桥,吴灿国获得了人生第一次“优选”。“感觉自己没有走错路,赶上了好时代。”吴灿国说。
     真正让吴灿国“脱胎换骨”的,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悬索桥一虎门大桥。虎门大桥主跨度888米,被誉为“中国第一跨”,主缆长16.4公里,每根主缆由13970根直径为5.2毫米镀锌高强钢丝组成。建设这样高难度的大型悬索桥梁,在当时中国还没有先例。
     为解决虎门大桥悬臂梁现浇的难题,吴灿国与同事们在施工平台上一蹲就是几日几夜,直至鹰式挂篮研制成功,刚构桥以国际优选水平的精度合龙,他们心中的石头才放下。
     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虎门大桥正式通车。在昔日鸦片战争的古战场上,一座由中国国自主建设的现代化特大型桥梁飞架珠江口,与威武雄壮的威远古炮台相互辉映。
     “有路走,还要有好路走。从虎门大桥开始,中国桥梁建设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新路。”在参建虎门大桥之后,吴灿国带着2岁的儿子吴立斌住进了九江大桥的工棚,成为广东大跨径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
     超越引领
     从跨径第一到技术内涵第一
     吴立斌,2012年参加工作,参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一港珠澳大桥
     2012年,吴立斌大学毕业,吴家迎来了第三代建桥人。刚刚参加工作时,吴立斌常年晒得嘴唇开裂,吴灿国却高兴地说:“这才是吴家的子孙。”
     吴立斌成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CB04标段项目组的一员,负责桩基类型的前期可行性研究。
     珠江口伶仃洋,水文地质环境复杂,要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又处珠江航道最繁忙段,港珠澳大桥CB04标段作业区域的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为了能满足大直径、深基础桩基的需求,吴立斌应用了双掺、单掺矿物掺合料的对比优化,设计出适合港珠澳大桥桩基施工且具有高耐久性的C45高性能混凝土。 C45桩基配合比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试桩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吴立斌回忆,外海施工,风高浪急,最初试桩时都是先吐上一两天,再晕上一周,才开始慢慢适应船上生活。
     在吴立斌看来,新时代的中国桥梁除了坚持高质量,还要在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上大胆开拓。“中国大桥建设,不只是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更是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 正是每位建设者的这份执念,港珠澳大桥在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彼时,吴立斌正带着港珠澳大桥的防腐标准,奋战在另一座跨海大桥一通明海大桥的工地。通过手机收看报道的他兴奋不已:“中国桥梁引领世界发展,我比爷爷和爸爸更幸运。”
     如今,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中国造”桥梁已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跨河道、跨江海、跨国门,三代人与三座桥的跨度,正如共和国70载的跨越。
     “桥何名欤?日奋斗。”这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回首自己建桥人生时的感慨。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积聚的伟力已经充分爆发,每个人都将是这个新时代不可或缺的主角。
     P2-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