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校组织氛围与教师科研生产力:基于组织场域的视角

高校组织氛围与教师科研生产力:基于组织场域的视角

  • 字数: 4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李璐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61633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组织场域的理论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公立高校组织场域中的组织氛围及其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分析高校组织氛围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学术管理决策中的配置格局、学术与行政部门非正式关系及学术氛围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缘起
一、现实观照:科研生产战略地位与发展困境
二、理论考量:科研生产机制的中层理论建构
三、人文关怀:教师科研生产的学术江湖形格
四、研究问题
第二节核心概念
一、科研生产力
二、高校组织氛围
三、组织场域
第三节问题界定
一、研究自变量是组织场域中的高校组织氛围
二、组织氛围与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的甄别
三、组织场域视角下高校组织氛围与教师科研生产力的联结
第四节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五节篇章布局
第二章研究进展及文献评述
第一节组织理论的演化概述
一、理性系统的组织理论
二、自然系统的组织理论
三、开放系统的组织理论
四、组织研究的新近趋势
第二节组织场域理论及研究进展
一、场动力理论
二、组织场域理论
三、组织内部的权力来源及配置
四、国内高校组织场域研究的相关发现
五、组织场域视角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组织氛围影响的启发
第三节教师科研生产力和组织氛围的相关研究
一、科研生产力的相关研究
二、组织氛围与科研生产力的关系
三、组织氛围对教师科研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发现与拓展
第四节既有研究局限
一、缺乏组织场域理论与高校组织氛围研究的有效理论整合
二、缺乏本土化高校组织氛围对科研生产力影响机制的考察
三、缺乏对高校组织氛围与教师科研生产力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研究设计
第一节研究假设与理论框架
第二节研究路径
一、国内外理论和文献评述
二、明确研究的本土化背景
三、研究设计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分析及讨论
第三节研究方法
一、定量研究法
二、质性研究法
三、定量研究工具
第四章高校组织场域与组织氛围
第一节科研管理制度的行政色彩
一、科研支持政策“单一至多元”的演进
二、科研资源分配“计划—项目管理制”
三、科研奖励评价的“行政和绩效导向”
第二节高校组织场域的差序格局
一、分权化下的院校域间多样
二、差异化下的校间资源分层
三、市场化下的资源外部依赖
第三节高校教师管理的“能力主义”
第四节高校组织氛围的场域位置契合与科研生产力
一、行政化制度环境与高校组织场域主流组织氛围形态契合
二、高校学术决策权力配置组织氛围的场域位置分化
三、高校组织氛围与场域位置的相关性分析
四、高校组织氛围与场域位置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五、高校场域位置为组织氛围和师均科研生产力带来什么?
第五节高校组织氛围的场域位置异位与科研生产力
第五章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计量模型
三、实证分析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二节组织氛围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的层级效应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模型及结果
四、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六章组织氛围感知对科研生产力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研究假设
第二节研究工具
第三节模型构建及研究结果
一、整体情况
二、分职称的情况
第七章院校组织氛围与教师科研生产的多样格局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问题
第二节抽样院校的选择及受访者构成
第三节研究者的身份及研究关系
一、研究者的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二、“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第四节进入研究现场
第五节资料收集工作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协商访谈事宜
三、访谈记录方式
四、访谈中的提问、倾听与回应
第六节质性资料分析及结论
一、A校“学术特区”“纵横捭阖”式科研生产组织氛围
二、B校“计划学术”“统筹协调”式科研生产组织氛围
第八章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一节研究结论
一、组织场域中高校组织氛围对师均科研生产力的影响
二、院校组织氛围对教师科研生产力的直接正向影响
三、院校组织氛围通过个体情感和行为作用于教师科研生产力
四、高校场域位置两端的院校存在科研生产组织的多样化
第二节讨论
一、外部制度革新:行政逻辑的让渡与学术逻辑的培育
二、组织场域松动:多元标准的共存与资源配置的开放
三、高校制度适应:组织能动性激发与制度环境的契合
四、教师管理转化:管理部门的支持与学术部门的自主
第三节行政干预泛化与“体制迷墙”
第四节跨越“体制迷墙”与学术解绑
第五节研究创新性
第六节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
附录一亚洲学术职业变革调查问卷
附录二A校管理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A校机构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四A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B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六正文部分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