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1840-1911)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 宋洪远、王思明
出版日期: 2019-06-01
商品条码: 9787302513421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1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本书分晚清至民国(1840―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成立(1911―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农村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四个分册,全景式展现了传统农业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的演进更迭、发展变化,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的漫长画卷,揭示了近代化、现代化对中国农村变迁的影响,展现了制度变迁对农村变迁的巨大作用,对未来我国农村制度变迁提供了重要启示。
内容简介
本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农村变迁史论》的开篇之卷,主要探讨自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 七十余年间中国农村变迁史。以农村为中心、以农民为主体、以农业为主线,晚清既是百年变 迁的起点,也是百年变迁的环境和条件。本卷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土地、自然灾害、土地制度、 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农村市场、交通运输、农村金融、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农业科技、农 业改良等,重点围绕“农村变迁”这一主题,记述农村生活变化及其特点,比较全面系统地反 映晚清社会转型中的“三农”演变过程及全景全貌;力求探究影响晚清时期农村变迁的历史轨 迹和推动因素;着重分析了旧体系如何在晚清时期发挥主导作用,新因素如何发展壮大并逐渐 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宋洪远,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先后在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自1991年以来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与政策咨询工作。自1997年以来连续参加起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是近13年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之一。参加起草《粮食法》和《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1997年被授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9年荣获“科学中国人”称号,2008年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60名农村人物”称号。
目录
引论 /1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面临的挑战 /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9 第二节 人地矛盾加剧对农业生产的挑战 /24 第三节 门户开放与农村自然经济的变化 /30 第四节 传统农业制度与技术对近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38 第二章 晚清人口与土地变迁 /47 第一节 晚清人口数量与布局的变迁 /49 第二节 晚清农用土地的变迁 /58 第三节 人地矛盾对晚清农业发展的影响 /63 第三章 环境变迁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71 第一节 晚清农业环境的变迁 /73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灾害 /84 第三节 环境变迁与自然灾害影响下的晚清农业 /113 第四章 晚清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39 第一节 晚清农业土地制度概况 /14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147 第三节 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153 第四节 土地制度及农业经营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60 第五章 晚清农业生产及其结构的变迁 /167 第一节 晚清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169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179 第三节 结构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189 第六章 晚清市场与商品农业的发展 /195 第一节 农村市场网络及交易制度 /197 第二节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204 第三节 影响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216 第七章 城镇、工业及交通运输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21 第一节 近代城镇的发展 /223 第二节 近代工业的发展 /232 第三节 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48 第四节 近代城镇、工业及交通运输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258 第八章 晚清农村金融与农村发展 /273 第一节 晚清农村金融组织及其服务内容 /276 第二节 晚清农村金融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280 第三节 银行业兴起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284 第四节 金融业发展对晚清农村经济的影响 /287 第九章 晚清农村居民与农民生活 /295 第一节 晚清农村居民的构成 /297 目 录 第二节 晚清农民的收入变化 /304 第三节 晚清农民的消费状况 /310 第四节 影响农民生活变化的原因 /317 第十章 晚清农村社会与文化变迁 /325 第一节 晚清农村教育与农民素质 /327 第二节 晚清农村医疗与农民健康 /335 第三节 农村宗族、宗教与农村文化变迁 /344 第十一章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 /353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近代农学的传播 /355 第二节 近代农业教育的肇始与人才培养 /363 第三节 晚清近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374 第十二章 晚清的农业改良与农村发展 /383 第一节 内忧外患的挑战与压力 /385 第二节 呼唤变革的农业改良思潮及实践 /391 第三节 由传统迈向现代的农村社会变迁 /403 余论 /413 参考文献 /425
摘要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第二节
人地矛盾加剧对农业生产的挑战
第三节
门户开放与农村自然经济的变化
第四节
传统农业制度与技术对近代农村
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
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及面临的挑战
传统农业平稳地发展了几千年,在不断发展中前行、总结,形成了精耕细作
的农业体系,多种经营的农业模式,构成了以农业为主体层次分明的社会。在此
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农业文化,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是农业文化、
农村文化、农民文化,还包含了城市文化和不同阶层的文化,其核心是紧紧围绕
农业存在的。
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时期,农业作为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产业,是备受皇权
社会推崇的,人民更多地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保证更多的人食可果腹、衣可蔽体。
早期的农业形成基于黄河、长江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纬度,造就了河岸文明及沿河发
展的密集型农业。①以家庭为单位的血缘性社会网络,以“细胞分裂”的方式不断扩
展到周围区域。
在传统社会,农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其主要方式是自给自足。农业和手工业
相辅相成,农业主要是耕种,手工业主要是纺织,保证了家庭的衣食需求。马克思曾
说:“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管子?轻重甲》篇曰:
“一农不耕,民或为之饥;一女不织,民或为之寒。”“男耕女织”是传统社会生产,尤
其是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经济形式。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历史地位和主要贡献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家之根本。“社稷”中的“社”是指土地,而“稷”
则是指五谷之首――粟。古代以农为本,与农业联系紧密的祭祀社稷活动很受重视。
①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21~24页,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土地和粮食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解决不好土地和粮食的问题,江山社稷就可能要
拱手让人。 一、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
在人类发展目前,农业是为人们提供物质基础的,有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农
业,才能促使文明和文化的产生。石声汉先生在《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中总结
道:“农业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保证、为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为文化创作
提供了素材。”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从秦汉至明清,历代统治者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如果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业文化类型,是有充分理由的。”这是张岱年先生在《中
国农业文化》序言中所阐述的。张岂之先生也曾说过:“农业,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所在。”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基于发达的农业,早在一万年前,中国就有种植活动,考古
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谷和粟的遗存。夏商时期,人们对农业的依赖逐渐加
深,尤其到了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农业已经取代游牧和渔猎,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
中国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是独立发展的古老的农业中心之一,也是世界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栽培植
物共136种,占全世界的20.4%。现在的稻、粟、大豆、黍、麻等重要作物都原产于
中国。
自春秋战国起就强调“民以食为天”“农为国之本”,历代的统治者关注粮食生产,
这也是重农思想的基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进行改革,迅速提高齐国国力,成就齐
国的霸主地位。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皇帝之功,劝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
天之下,抟心揖志。”秦商鞅变法之后,历代国君都把农业作为治国之本,重视水利
建设。据《睡虎地秦墓竹简》和《战国策?赵策一》记载,秦大力推广铁器和牛耕。
《吕氏春秋》也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农业发达,
秦国才能通过国力的提升,进而统一六国。
到了汉代,汉文帝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
盛”(《汉书?文帝纪》),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
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帝纪》),这充分说明统
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兴修水利、安置流
民等一系列发展农业政策。唐太宗主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宋元时期,
统治者开始注意引种和进行农业指导,建立专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大司
农司。
明清时期,统治者更关注农业制度的调整和屯垦的发展,使农业经济水平
达到新的高度。古代中国一直都是农业社会,“重农抑商,以农为本”的思想长
期占据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经济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
着统治者地位的稳固与否,所以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稳固农业、促进农
业生产的制度和措施,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
级矛盾,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主张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工商业的发展。从李悝变法、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种,汉文帝的重农措施,到
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春秋战国、汉、魏晋、唐、宋、元、
明等朝代都是农业技术大发展时期,同时中国文化也不断发展。即便在战争频仍、灾
害频发的时期,统治者和农民起义领袖都会关注农业生产和水利发展,甚至在短暂的
太平天国时期,也进行农业制度改进和农业技术培训。正是由于农业基础稳固、农业
技术发展,中国悠久的文化与历史才能经历多次严峻考验,从未中断。比较而言,古
巴比伦文化产生的两河流域――迦南新月地带,因为土地开垦造成的盐碱化,农业衰
退、文明消逝。欧洲虽然有早期发达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但因为农业技术发展缓慢、
粗放式的开垦,造成欧洲文化发展较慢。而中国汉代、魏晋时期的北方旱作体系和唐
代以后南方的水田体系使农业不断发展,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前进。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为本的社会,农业始终是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是许多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和存续的基础。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稳定
的农业生产方式、牢固的土地制度和根深蒂固的宗理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
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传统农业的主要贡献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传统农业通过传承、总结、应用生产活动中积累的经验,洞
察农业内部的能量循环与再生产,充分利用畜力和农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农业
模式,并产生了很多优选的观点、理论,如围绕农业发展的农具畜力、水利工程、农
业技术、物候历法等。
(一)农具的发展
农具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在古代经济发展中也充分体现了科技是
第一生产力。传统农具具有配套性、地域性、通用性、轻便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因地制宜,
形式多样,种类丰富。除利用人力畜力外,还利用风力和水力做动力。
原始社会,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钻孔技术。到商周时期,产生了木、石、骨、
蚌制作的农具及零星的青铜农具。这一时期的青铜农具有锛、、斧、、、铲、耨、镰、
犁形器等。到了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
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这些农具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极
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两汉时期传播到了西域。到魏晋
南北朝时,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灌溉,
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晋杜预作连机之碓,驱水转之。”
唐朝时,在直辕犁基础上改制了曲辕犁,并促进了筒车用于灌溉。宋代灌钢技术出现,
提高了铁农具的坚韧和锋利程度,农具种类极大丰富,并有不少创新和改良。宋代在
曲辕犁的基础上增加了钩环,增强了犁的灵活性,同时创造了一大批新的整地农具――
具有良好的破土和切断根株作用的犁刀,分土起垄、中耕耥地的耥头,水田中耕农具
耘荡,旱地中耕农具耧锄。这些新式农具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明清时期,农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耕地农具的改进,出现了代耕架代替畜力进行耕作,
还出现了深耕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
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水车出现于东汉、三国时期,今
天在黄河沿岸还可见到,大约有千年以上历史。元代《王祯农书》里记载的水转翻车、
牛转翻车、驴转翻车、高转筒车,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比较高,都是从翻车和筒车变
化出来的。“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于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
不救之田,地上有可兴之雨。”①
2.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
耒耜、、铲、犁是常用的工具。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汉
代的犁是直辕长辕犁,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是很高。到唐代创制了新的曲辕
犁,又叫作“江东犁”。唐代陆龟蒙在《耒耜经》中详细记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
此种犁一直沿用至清末,现在在很多博物馆仍可见到。翻土工具还有和铁搭等。广
东连县西晋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牵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
晋时在南方也已较普遍了。
3.播种农具
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据东汉崔《政论》记载:
“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4.中耕除草农具
钱、铲和铫,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除草农具还
有耨、和锄等。《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钱门》中有耧锄图,耧锄是一种用畜力牵
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农具(《种莳直说》)。
5.收获农具
与镰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几千年来,其形制上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宋代以前,
还出现了拨镰、翳镰、推镰、钩镰等收获农具。《王祯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芟麦
器用于收获小麦。《诗经》:“维南有箕(箕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扬。”
古人利用风力,用箕颠扬分出糠秕。
(二)农田水利工程
1.灌溉渠系工程
中国历代王朝都很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如汉武帝亲往黄河工地视察,命令随行将
军、大臣负草堵河,自己作歌鼓动。隋炀帝兴修大运河。清代康熙帝亲自研究水利学
和测量学,为组织治理黄河和永定河六次南巡,到治河工地监察。
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到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
用。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各国对水利事业都十分重视,大型
渠系建设迅速兴起。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漳水十二渠,此为中国最
①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水利?灌溉图谱》。
早的大型渠系。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王夫差开邗沟,
魏国开有鸿沟,秦国蜀郡守李冰在成都修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咸阳附近修郑国渠。
秦朝开通了灵渠。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黄。三国时期吴国开凿江南运河。
隋朝开通大运河,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沟通了永
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
既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又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唐朝的大运河、筒车
等都是有名的灌溉工程或优选的灌溉工具,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唐朝还设专
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
大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
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都定都汴州,称汴京。北宋以汴河为骨干,建成
包括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在内的汴京四渠,向南沟通了淮水、扬楚运河、长江、
江南河等,向北沟通了济水、黄河、卫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元,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线。大运河
将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连接在一起,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水系,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繁荣,加强国家统一,
有巨大的作用。①②
2.圩田系统
太湖流域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和上海市大部分地区,面
积36 500平方公里。战国《禹贡》曾将全国分为九州,太湖流域属九州中的扬州,属
最差的“下下”等。而到了宋、元、明时期,太湖流域有了很大的改观,“苏湖熟、
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的就是这种变化。究其原因,得益于历朝历代对
太湖流域的治理与疏浚。《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记载:“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
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泻西野。”此便是早
期的水利工程。三国时,吴国组织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赤山湖,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境内。
六朝时建有众多的湖、塘、泾、浦等水利工程,可灌可排,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农业
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唐、宋、元、明、清各代,太湖流域发生水灾的频率是唐朝
20年发一次,北宋6~7年发一次,南宋4~9年发一次,元朝3~5年发一次,明朝3~7
① 《明史?河渠书》。
② 据彭德清:《中国航海史》的统计,由海路北运到京的南粮,至元二十年(1283)为4万多石,至
元二十三年(1286)为43 万多石,至元二十七年(1290)为153 万多石,增加速度很快。河运 也由十几万石增加到几十万石。
年发一次,清朝4年发一次。①宋代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中记载:“江
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闸门。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
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北宋初,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废而不治,
中期又着手修治。南宋时大盛,做了不少疏浚港浦和围田置闸之类的工程。元、明、
清三代都把疏浚太湖流域下游的水道作为农田水利工作的重点。
3.陂塘工程
陂塘水利适建于丘陵地区,起始于淮河流域。从云南、四川出土的东汉陶陂池模
型可看出,当时已在陂池中养鱼,进行综合利用。芍陂兴建于春秋战国,是最早的一
个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陂有五门,吐纳川流”。其直径大约百里,周围约三百多
里,今天的安丰塘是残存部分。汉代陂塘兴筑已很普遍。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
《淮南子?说林训》中有关于陂塘灌溉面积的描述:“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中小
型陂塘适于小农经济的农户修筑,南方地区雨季蓄水以备干旱时用,修筑尤多。明代
仅江西一地就有陂塘数万个。总之,古代遍布各地的陂塘,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可低估。
4.海塘工程
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五代吴越国钱
在位时,曾在杭州候潮门和通江门外筑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桩法”以木栅为格,
格内填进砖石,经涨沙充淤后,就成为远比土塘坚固的土石塘。北宋时,石塘技术又
改进为“坡坨法”,即海塘为斜坡石级式,塘身稳定性优于壁立式海塘,坡阶又起消
力作用。明清时,海塘工程更受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术上的进步,都
超过其他历史时期。
5.井灌
战国以来,北方井灌相当流行,历代政府也提倡凿井。明清时,在今陕西关中,
山西汾水下游,河北、河南平原地区形成了井灌区。方承观《棉花图》:“植棉必先凿井,
一井可溉田四十亩。”新疆地区最严重的问题是雨量稀少。为了发展农业,历代新疆
各族人民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或修建明渠引河水灌溉农田,或穿凿坎儿井引地下水滋
润庄稼。《汉书?西域传下》中记载汉武帝时,在天山南麓的轮台“有溉田五千顷以上”。
灌溉这样多的土地,水利设施的规模当然不会太小。而坎儿井是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自
流灌溉工程,是气候特别干燥的斜坡地上最理想的水利设施。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
① 详见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70~89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
番一带大力推广坎儿井,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目前,
吐鲁番和哈密两盆地的坎儿井共约1 000多个,暗渠的总长度约5 000 公里,可与历
目前的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媲美。
综上所述,早在夏商时期,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元、明、清
时期大型水利工程虽不及宋前为多,但仍有不少,且地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数
量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具有显著效益。开展公共水
利工程建设,是古代中国国家管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职能。
(三)农业技术
发展精耕细作有两个要点:提高种植技术,改良种质资源。
1.提高种植技术
夏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隋唐时期圩田和两年三熟耕
作制被普遍推广,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时期,北方旱地耕作技术有耕、耙、
耢、压、锄,南方水田耕作技术有耕、耙、耖、耘、耥,还有提高灌溉水平、改良水
利设施的北方引水灌溉技术和南方陂塘堰坝水利蓄水灌溉技术等。
2.改良种质资源
古人通过穗选法、种子田、一穗传技术,动物的杂交育种等进行种质改良。
中国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有粟、黍、稻、荞麦,
豆类有大豆、毛黄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有桃、杏、李、梨、柑橘、荔枝等。
中国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品种更多,现今水稻品种有40 000多个,粟有15 000多个。
这些都是采用存优汰劣留种和选种技术选育出来的。
中国各地的优良家畜家禽种类之多、品种资源之丰富,过去以及今天都受到世
界各国的重视。马、牛、羊、鸡、犬、猪“六畜”,中国在五千多年前就已全部饲养
了。中国是最早饲养猪、鸡、鸭、马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用杂交方法培育骡的国家。
《夏小正》中的“攻驹”就是给马去势。日本学者认为,世界上马的阉割以中国为最
早。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家畜饲养技术很受重视,如马蹄铁的发明,使骑乘马匹更加
便捷和安全,推动了骑兵的发展,提升了冷兵器时代的作战速度,进而改变了世界格
局。中国的兽医自成体系。周代兽医已从医学中独立出来。《周礼?天官》 中有“兽医”,
职掌治疗“兽病”(内科)、“兽疡”(外科)。
在选育品种的同时,古人也注意引种。汉代,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
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唐代,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宋元时期,从
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到江淮地区。明代美洲作物逐渐传入,如玉米、甘薯、马铃薯、
烟草等。
中国是最早养蚕、种桑、缫丝的国家。园艺方面,嫁接技术在中国出现比较早,《齐
民要术》对嫁接原理、方法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述。
(四)农业思想
1.“三才”理论
《吕氏春秋?审时》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说明农
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汉代晁错说:“粟
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
进一步发展成为“三宜”原则,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
详尽阐述:“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论
运用在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
2. 经营思想
战国初期,李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代表。
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胜
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种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
处以上。“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也较早。晋代傅玄(217―278)提出“不务多其顷亩,
但务修其功力”,即主张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合理施肥,增强地力,投入劳动,
进而建立间作套种和轮作复种体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利用率。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思想之一。因地制宜发展各项
农业生产,扬长避短。我国传统的农业结构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在北方草原地区,
游牧民族以畜牧为主,也进行不定期的农业生产;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以及东南沿 海地区,则以农业种植为主,兼事渔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农业结构并未发生
重大改变,只是种植业逐步扩展,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逐渐降低。
多种经营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缪称训》:“人
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传统农业的主体是谷物种植,即主
要生产的是粮食作物。粟、黍、麦、稻、粱是饮食的保证,各个朝代对于粮食作物的
生产都很重视,并且会建立常平仓等以防范饥荒。同时,统治者们也重视其他作物的
种植,桑、麻、棉是生活必需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保障;园艺作物、果树等增加农
民收入。《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五)古农书
据《中国古农学书录》统计,中国古农书有542种;《中国古农书联合目录》统
计有643种。
1.农家月令书
东汉崔的《四民月令》,将一年十二个月必须进行的农业生产操作事项,按时
令缓急,依次安排。这种书注重时间安排,技术性知识显得分散。
2.农业技术书
农业技术书首推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该书着重于各项技术知识的系统记录,
技术全面,知识性强。《陈农书》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著成,强调人
力的作用,认为尽到人力就可使地力“常新壮”。元代大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
是元代第一部农书。《王祯农书》综合考察了黄河流域旱农和江南泽农两方面的情
况写成。该书现在通行本约11万字,分为三部分,即“农桑通诀”(农业总论)、“百
谷谱”(农业各论)和 “农器图谱”。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集大成的
巨著。
3.通书
现存的通书以唐末韩鄂的《四时纂要》为最早。选择广义农业各门类中的一
项或相关几项作题材的“专业农书”,最早着重于相马、相六畜、养鱼等方面,
后有农具方面专书,如唐代陆龟蒙的《耒耜经》。宋代秦观的《蚕书》是现存最
早谈养蚕的专书,从浴种到养蚕、缫丝都有简明切实的叙述,对缫车的结构和用
法记载特别详细。南宋有韩彦直的《橘录》。明代有《种树书》《便民图纂》《多
能鄙事》《学圃杂疏》《群芳谱》《农说》《宝坻劝农书》等。清代有《秘传花镜》
《广群芳谱》《江南催耕课稻编》,还有山西祁藻的《马首农言》,陕西杨的《豳
风广义》和杨秀元的《农言著实》等小型农书。
4.救灾、治蝗书
明清时期,灾害频仍,救荒和治蝗专书应运而生。明代朱的《救荒本草》是一
部记载食用野生植物的专书,共四卷,记录植物414种。陈芳生《捕蝗考》、陈仅《捕
蝗汇编》等治蝗专书都是清代以后的作品。
三、传统农业的特征与发展
传统农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不同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相
对粗糙的轮荒农业,它不仅形成了稳定的经营形态和制度,也拥有了比较系统和成熟
的技术体系。在中国,它特指春秋战国以后至现代农业兴起之前,以精耕细作、用养
结合为代表的农业生产体系,这一体系形态稳定而持久,长期传承,不断丰富,成为
传统农业文明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传统农业的特征
传统农业孕育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和地域环境,因而具有显著的历史和地域特征。
南方与北方,旱作与水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有共同点,也有区别。这些
千百年积累的农业文化因人口迁徙而扩散,因相互交流而融合,最终构成了中国多元
交汇的农业文明体系。这一体系既包括有形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农业物种、农业工具、
农村聚落、农田水利、农业景观,也包含农学思想、农业技术、农业民俗等诸多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它们与一定时空结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和农耕文化,
展示着中华农业文明的基本特征。
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也是最基本的特征。中国因为山多地少、人多
地少的缘故,从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放弃轮耕,走上了土地连作的道路。农户经营制
度普遍建立,男耕女织成为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因为较
之畜牧业,农耕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秦汉以后农作物生产在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中越
来越重要。要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必须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
率。通过增加生产资本、劳力等,多种多收,提高产量,区田法的出现、轮作复种及
铁犁牛耕的推广就是这些努力的具体表现。随着经验的不断累积,农业生产管理、集
约经营使传统农业拓展出此后诸多立体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生产形式,尤其明清以后,
随着农业工具、农田水利、畜力、肥料、品种资源等不断被投入农业生产中,人们对
农业生产的认识更为清晰,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一年多熟、农牧结合、稻田养鱼、
稻田养鸭、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农业复合系统不断发展,精耕细作传统达到了前所
未有的高度。
精耕细作能够形成并不断发展,主要还是缘于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不断提升,
能够充分研究自然规律,在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充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