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追捕祝融星:爱因斯坦如何摧毁了一颗行星

追捕祝融星:爱因斯坦如何摧毁了一颗行星

  • 字数: 144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托马斯?利文森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25549
  • 版次: 1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在几个世纪的观测中,人们发现水星轨道存在轻微的扰动。这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行星行为有些许偏差。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进行了计算,于1859年提出假设:水星轨道内尚有一颗未被人们发现的行星。他还以罗马神话中火神的名字(Vulcan)为之命名(对应中文译名即“祝融星”)。此后,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找这颗行星,但除了一位乡间业余天文学家声称目击了它之外,没人能再次证实它的存在。1915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体系构建完成,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解释水星轨道的扰动现象。自此证实:祝融星并不存在。
作者简介
高爽,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讲师,从事天文学教学和银河系结构与演化研究工作。2011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11-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录
译者导读............................................................... i
前言................................................................................... iv
第一部分 从牛顿到海王星(1682―1846年) .......... 1
第1章 “牢不可破的世界秩序” ...................... 3
第2章 “快乐的思想” .................................... 14
第3章 “这颗星没在星图上” ........................ 27
插 曲 “太不可思议了” ................................ 43
第二部分 从海王星到祝融星(1846―1878年) ........ 51
第4章 38秒 .................................................. 53
第5章 扰动质量 ............................................ 68
第6章 “搜索将圆满结束” ............................ 78
第7章 “躲藏了这么久” ................................ 91
插 曲 “解决问题的特殊方法” .................... 110
第三部分 从祝融星到爱因斯坦(1905―1915年) ... 123
第8章 “最快乐的思想” ............................... 125
第9章 “帮帮我吧,我快要疯了” ............... 139
第10章 “欣喜若狂” ..................................... 157
后记:“渴望看到……先定的和谐” ............................. 171
致 谢 .................................................................................. 180
注 释 .................................................................................. 185
参考文献 .............................................................................. 205
插图来源 .............................................................................. 216
出版后记 .............................................................................. 217
摘要
    第1章“牢不可破的世界秩序”
     1684年8月,剑桥
     埃德蒙?哈雷(EdmondHalley)刚刚经历了一个悲伤而又焦躁的春天。3月,他的父亲失踪了。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最后几年中,政局混乱,这算不上多么稀奇的事。哈雷的父亲在五个星期之后被发现,当时已经死亡,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年轻的哈雷不得不处理麻烦的后事:教区牧师欠他父亲12英镑;作为房地产交易费用的一部分,每年要付给一位女士3英镑;还要收租、安抚托管人。这些痛苦的差事几乎耗费了哈雷整个夏天。最后,他还必须跑到剑桥镇,当面处理一些在伦敦理不清的细节。
     这趟旅行起初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但交代清楚那些法律事务之后,意想不到的好运找上了他。早在1月,哈雷遭遇这些变故之前,他巧妙地对天体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驱使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作用力满足这样一种性质:力的大小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紧接着问题就来了,这个被称为平方反比定律的数学表达,可以解释我们观测到的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吗?
     这看起来只是个技术问题,但欧洲最聪明的头脑意识到,它将带来一场变革。平方反比定律的确成了科学革命的高潮,在那场漫长的斗争中,数学取代拉丁语成为科学的语言。1684年1月14日,哈雷和两位老友在一次皇家学会会议之后聊了起来。这两位分别是博学的罗伯特?胡克(RobertHooke)和皇家学会前任主席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Wren)爵士。当他们把话题转到天文学的时候,胡克宣称他已经得出了指导宇宙万物运动的平方反比定律。雷恩不相信他,因此用一本在今天价值300美元的书作为赌注:哈雷和胡克之中,如果谁能在两个月之内给出这一定律的严格证明,谁就能得到这本书。哈雷很快就承认无法做到,而胡克尽管虚张声势,却也没能在雷恩的截止日期之前提供书面的证明。
     事情就卡在了这里,直到哈雷与亲属一起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当时,哈雷就在伦敦东边的剑桥――为什么不顺路去剑桥大学呢?在那里至少可以享受一下午讨论自然哲学的乐趣,缓解之前的悲伤与烦躁。哈雷走人圣三一学院,大门的左侧是学院广场,右侧的楼梯把哈雷领到一个房间。在这里面的,正是卢卡斯数学教授――艾萨克?牛顿。
     对牛顿的大部分同时代人来说,1684年的夏天是一个谜。伦敦的自然哲学家们往往视牛顿为智慧非凡的圣人,但哈雷是牛顿为数不多的熟识的人,更是他寥寥无几的朋友之一。关于牛顿工作的公开记录非常稀有。他的名望基于少数几个杰出的研究结果,这些成果大部分都体现在17世纪70年代初他写给皇家学会秘书的信件中。牛顿暴躁、骄傲,动辄就生气,还记仇。早年问,他与胡克的纠纷让他不愿意再冒险进行烦人的公开辩论;往后的10年问,他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都没有公开。因此,正如为他立传的传记作家理查德?韦斯特福尔(RichardWestfall)所言,如果牛顿死于1684年的春天,那他为人们所记住的将是他非凡的天赋和古怪的性格,仅此而已。但那些到三一学院巨庭(GreatCourt)东北角房间访问的人却会发现,这里有一颗热情的、整个欧洲都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头脑。(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