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智慧宫丛书002.

追寻记忆的痕迹:新心智科学的开创历程/智慧宫丛书002.

  • 字数: 33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埃里克?坎德尔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47012
  • 版次: 1
  • 页数: 55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很好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作者简介
埃里克?坎德尔(Eric R. Kandel),1929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与文学专业,1956年在纽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目录
译者序 /001
前  言 /001
第 一 部
1 个体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 /003
2 维也纳的童年时光 /012
3 美国的求学生涯 /035
第 二 部
4 每次一个细胞 /057
5 神经细胞在说话 /079
6 神经细胞之间的交流 /095
7 简单与复杂的神经系统 /110
8 不同的记忆,不同的脑区 /123
9 寻找一个理想系统来研究记忆 /143
10 学习的神经性模拟 /160
第 三 部
11 增强突触间的连接 /177
12 神经生物学与行为研究中心 /193
13 即便是简单的行为也能被学习修饰 /201
14 突触随经验而改变 /212
15 个性的生物学基础 /222
16 分子与短时记忆 /235
17 长时记忆 /255
18 记忆的基因 /263
19 基因与突触的对话 /278
第 四 部
20 回到复杂记忆 /297
21 突触保留了我们好看好的记忆 /304
22 外部世界的大脑图景 /313
23 必须付出注意力! /326
第 五 部
24 红色小药丸 /339
25 小鼠、人类与精神疾病 /356
26 治疗精神疾病的新路子 /373
27 生物学与精神分析思想的复兴 /384
28 意  识 /397
第 六 部
29 通过斯德哥尔摩重新发现维也纳 /415
30 从记忆中学习:展望 /441
术语表 /456
注释及参考文献 /480
致  谢 /539
译名对照表 /542
摘要
    1 个体记忆与记忆存储的生物学
     记忆总是让我着迷。想想吧,你随意就能回想起自己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第一次约会、第一次坠人爱河。回忆这些往事时你不只是记起了一件事,你还感受到了这件事发生时的氛围――景象、声音、气味、社会环境、时间、谈话内容,以及情绪基调。回忆过往就是一趟心理时间旅行,我们得以摆脱时空的束缚,在接近不同的维度里来去自如。
     心理时间旅行让我在写这句话的时候,能够从望得到哈德逊河的家中书房离开,将时间往回拨转67年,向东越过大西洋,到达我的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我的父母曾经在那里经营一家小玩具店。
     那一天是1938年11月7日,我的9岁生日。父母刚刚送给我一个梦寐以求的生日礼物:一台电池驱动的遥控玩具车。这是一台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漂亮小车。它的马达和方向盘用一条长电缆连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开到我想开到的地方。接下来两天,我把这台小车开遍我家小小公寓的每个角落,穿过客厅,开进餐厅,钻过父母、哥哥和我每晚吃饭的餐桌,抵达卧室再兜出来,这样做让我感到莫大的欢乐,玩起来愈发得心应手。
     然而好景不长。两天后的傍晚,我们被梆梆梆的砸门声给吓到了。至今我仍记得那砸门声。父亲在玩具店还没回来,母亲去开了门。两个人走进来,自称是纳粹警察,命令我们收拾行囊离开公寓。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地址,告诉我们得在那儿寄宿,等待下一步的通知。母亲和我只带了一套换洗衣物和洗漱用品,而我哥哥路德维希则很有先见之明地带上了他最宝贵的邮票和硬币收藏册。
     我们带着这么点东西,走过几个街区来到一对素昧平生且更富足的年长犹太夫妇家里。这间装潢上佳的大公寓在我看来非常优雅,男主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睡觉时穿着一套装饰华美的睡袍,和我父亲穿的不一样,他还戴着睡帽以保护自己的头发,上嘴唇还围着一个维持八字胡造型的护罩。尽管我们是不速之客,他们对我们仍然非常体贴大方。虽然他们很富裕,但他们也同样感到害怕,并对有人把我们赶到他们家这种状况感到不安。给主人添麻烦也让母亲感到窘迫,她意识到他们可能和我们一样,由于三个陌生人闯进他们的生活而感到不自在。住在这对夫妇精心布置的公寓里的这段日子,我感到困惑和害怕。但最让我们仨感到焦虑的还不是住在陌生人家里,而是担心我父亲――他突然就消失了,我们接近不知道他身在何处。
     几天之后我们终于获允回家。但眼前的这个家已经面目全非。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洗劫一空:母亲的裘皮大衣和首饰、我们的银质餐具、花边桌布、父亲的几套西装,以及我的全部生日礼物,包括那台闪亮的蓝色遥控小车。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是,在我们返回家里不久,11月19日那天,父亲也回来了。他告诉我们,他和其他数以百计的犹太人一起遭到围捕,关在一个兵营里。因为能够证明自己曾在奥匈帝国的军队当过兵,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德国而战,他才得到释放。 对那段日子的记忆――愈发得心应手地遥控小车满屋子跑,听到梆梆梆的砸门声,被纳粹警察命令住到陌生人的公寓里,发现家里遭人洗劫,父亲的失踪和重现――已成为我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后来我才知道这些事情是与“水晶之夜”同时发生的,那个不幸的夜晚不仅敲碎了我们犹太会堂和我父母玩具店的玻璃窗,更毁掉了整个德语世界无数犹太人的生活。
     回过头来看,我们一家是幸运的。与那些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生活在纳粹统治下的欧洲数百万犹太人相比,我们的遭遇不值一提。在羞辱与恐惧中过了一年之后,当时14岁的路德维希和我得以离开维也纳前往美国,与纽约的祖父母住在一起。6个月后父母也和我们在一起了。虽然我们一家只在纳粹政权下生活了一年,但我在那一年经历的惊慌、穷困、羞辱和恐惧,决定了我之后的人生。
     要把一个人成年生活中复杂的兴趣和举动追溯到其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特定经历是很困难的。但我还是不得不将我后来对心智的兴趣――人们的言行举止、动机的不可预测性以及记忆的持续性――与我在维也纳度过的最后一年联系起来。大屠杀后幸存的犹太人有一个主题叫“永志勿忘”,这是告诫子子孙孙要对反犹主义、种族主义和仇恨等引发纳粹暴行的思潮保持警惕。我所做的科学工作就是研究这句箴言的生物学基础,即让我们能够记忆的脑机制。
     我在美国读大学时还没对科学产生兴趣,但维也纳那一年的记忆已经开始显露出它对我的影响。我痴迷于奥地利和德国的当代史,打算成为一名思想史学家。我竭力去了解那些灾难性事件发生时的政治及文化背景,思考一个在前一刻还热爱艺术和音乐的民族为何会在下一刻就犯下野蛮而残暴的罪行。我就奥地利和德国历史写了一些学期论文,其中包括一篇讨论德国作家对纳粹崛起之反应的荣誉论文。
     接下来,在大学的最后一年(1951―1952),我渐渐对精神分析着了迷,这门学科通过层层揭开个人记忆和经历的帘幕来理解人类动机、思想和行为的非理性根源。20世纪50年代早期,大多数执业精神分析师同时也是医师,因此我决定去读医学院。在那里,我目睹了生物学正在发生的革命,众多关于生物本质的基本谜题可能即将被解开。
     从我1952年进入医学院算起还不满一年的时候,科学家们揭示了DNA的结构。从此人们可以开始对细胞的基因和分子运作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假以时日,研究将会推进到组成人脑这一宇宙中最复杂器官的细胞中。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生物学方法探索学习和记忆的谜题。发生在维也纳的往事是如何在我大脑的神经细胞里留下持久的痕迹的?我在玩遥控汽车时所处公寓的复杂三维空间,是如何被大脑编码成对我周遭空间世界的内部表征的?那可怕的砸门声是如何深深烙印在我大脑的分子和细胞结构里,以至于半个多世纪后我还能生动地体验到当时的所见所感?新心智生物学正在解答这些上一代人无法回答的问题。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