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文明II:交流与互渗智慧宫丛书004

  • 字数: 125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戴维?奥卢索加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46749
  • 版次: 1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明 II》一书脱胎于戴维?奥卢索加应英国广播公司邀约撰写的纪录片Civilisations第六集和第八集的内容。这个纪录片项目着重挑战了之前文化界对“单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将视野扩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及其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
奥卢索加将目光投向了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后,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相遇时在文化领域发生的冲突和交融。之前,人们对这段历史所做的叙事经常流于简单化,而奥卢索加用丰沛的史料和雄辩的论述告诉我们,故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两个乃至多个文明交会之时,发生了各种各样无法被归入这些宏大叙事的奇妙反应,其后果经常是每个文明都从中得到了一点新的东西。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所有文明都需要处理外来的异质元素带来的威胁和机遇,同时也都在不断吸纳他者,也不断被他者改变着。
作者简介
郭帆,英语系学士,艺术学硕士。现从事跨文化美学、人类学研究与相关纪录片制作丁作。
目录
前 言 / 1
1 第一次接触
维多利亚时代的怀疑 / 3
航海者的国度 / 17
侵略与洗劫 / 31
为征服正名 / 51
文化的戒心 / 55
拥抱新生 / 73
帝国的行径 / 95
2 进步的狂热
法老的诱惑 / 119
英格兰中部的革命 / 135
城市与贫民窟 / 143
美国原野 / 153
帝国的进程 / 161
盗取身份 / 169
留给后人的肖像 / 177
相机的出现 / 185
艺术对进步的回应 / 193
逃往异域 / 201
嬗 变 / 215
欧洲的沦落 / 221
后 记 / 231
注 释 / 236
致 谢 / 252
出版后记 / 254
摘要
    1897年9月,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即位60周年的庆典上,大英博物馆展出了几百件象牙和黄铜雕片。与雕像和铜片一同展出的,还有仪式头像和动物塑像,都十分精巧,以富铜的合金铸成。这些艺术品被陈列在平时举办公众演讲的大厅里。虽然只是一次临时的布置安排,这次展出却大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让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民众终于有机会接触到当时报纸媒体大肆渲染的那种古老而一度繁盛的文明。铜片和雕塑刻画的面孔是这种文明里的国王与王后,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则是众多士兵、商人、猎人的形象,以及一种复杂异教信仰的象征符号。
     对于19世纪晚期受过教育、深谙古典艺术传统的欧洲民众来说,类似这样的古代塑像和浮雕――体现了高度发达的锻造技术的艺术成果――是一个真正文明的标志。但是让前来参观的公众,以及从全国各地被派到大英博物馆采访的记者们大为困惑的是,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居然出自一个非洲文明。19世纪后期,几乎所有欧洲人都认为,非洲人无论在文化品位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足以制造并欣赏这种艺术。
     这些被称作“贝宁青铜”的艺术品――虽然实际上是黄铜制品――是作为战利品被运达伦敦的。8个月之前,一支1200人的英国军队入侵了埃多人的家乡,古老的西非贝宁王国。英国军队围困,继而洗劫了王国的首都贝宁城。英国人宣称这次进攻是为了给之前在远征中遭受伏击丧命的英国士兵复仇,事实上这只是个借口。袭击贝宁城背后的动机,是随着伦敦不断扩大对英国尼日尔海岸保护国(今天尼日利亚的部分领土)的控制,英国渐渐产生的意图掌握棕榈油以及其他货物贸易的野心。贝宁城沦陷后,主要由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组成的远征军洗劫了王宫。之后,王宫、其他公共建筑以及大量民宅都被毁于一场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被点燃的大火之中,同时被烧毁的还有贝宁城昔日宏伟的一段段城墙。贝宁奥巴欧文冉翁(Oba Ovonramwen)也被废黜逮捕。他的先辈们正是贝宁青铜器上的主角。
     在这张拍摄于英国战舰甲板上的照片里,这位奥巴目光坚定,神情凛然不可侵犯,却受困于沉重的镣铐,后者依稀可见束缚着他尊贵的脚踝。英国殖民当局将欧文冉翁送上了法庭,指控他要为先前英国远征士兵的战死负责。虽然他最终被洗脱了这个罪名(这让英国殖民者颇为难堪),但欧文冉翁仍然像其他在所谓“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反抗欧洲势力的非洲首领们一样被流放了。欧文冉翁奥巴的废黜与英军对贝宁王国的袭击一类事件,在19世纪下半叶实属常事。数不清的非洲城邦,由于首领抵抗欧洲军队的侵吞,而遭受了类似的袭击,这种袭击在当时被称为“惩罚性征讨”(punitive expedition)。而1897年贝宁征讨的与众不同之处,既不在于英军对待埃多人的暴力程度,也不在于古老首府被破坏得多么,而是因为这次征战将西非的一些伟大的文化瑰宝,偶然地送到了欧洲人手中,也正是因此,贝宁征战才在英国自帝国时代起数不清的“小规模战事”中“脱颖而出”,被铭记至今。 随后的劫掠行为并非疯狂而毫无条理的肆意抢夺,而是有计划、成系统地进行的。这些皇宫内的宝藏花费数日才被转移完毕。仪式头像被从30多个供奉着列位先王的神龛里搬走,数以千计的黄铜雕片被从墙上、屋顶上揭下。总计约有4000件青铜器以及几百件象牙与牙雕艺术品,大多被堆在已成废墟的皇宫庭院内。照片记录了英国官员站在这些掠夺品之间摆出的种种姿势,他们在往来书信中将其戏称为“贝宁珍奇”(Benin curio)。站在战利品前,双手抱胸,表情凝滞,他们眼神中的傲慢丝毫不逊于欧文冉翁奥巴。
     之后,打包好的雕片、塑像和象牙制品,就由几千名受雇于英国人的本地挑夫顶在头上,送往港口。于是凝结了埃多人几个世纪文明的工艺成果在码头上被装入船舱,运往英国。为了支付军事行动的花销,这些青铜器将在伦敦拍卖,售给全欧洲的收藏家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组织的那场临时展览只是为了在这场“殖民地货品大甩卖”之前,让大家最后看看这些物品。所以,那年秋天向公众展出的物件并不是大英博物馆的资产,而仅仅是向英国海军部借用的,因为海军部在这些艺术品到达之初就掌握了它们的所有权。而英国军官们在“惩罚性征讨”中私人虏获的其他铜器和象牙制品,则被当作他们的个人所得,不在拍卖之列。
     展览在大英博物馆一开幕便引发了轰动。大众对英军同年早些时候对贝宁的第一次征讨记忆犹新。报纸尽一切能事渲染埃多人所谓的“原始”和“野蛮”。《伦敦新闻画报》发行过一期增刊,在其中一位作者将贝宁城称作“鲜血之城”。九个月之后,同一批媒体又开始热衷于报道英国胜利远征的艺术战利品。然而就在这时,无论是流行小报还是严肃报刊,都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这些炫目的艺术展品,和他们自己制造出的“残暴”而“野蛮”的贝宁王国形象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调和?查尔斯?赫尔克里士?里德(Charles Hercules Read),这位说服海军部借出青铜器用于展览的策展人,清楚地表达了这种困境:
     第一眼看到这些意外发现的很好艺术时,我们的震惊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困惑于应当如何解释,如此高度发达的艺术居然出自如此野蛮的种族。
     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