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亲历切尔诺贝利

亲历切尔诺贝利

  • 字数: 23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3924412
  • 版次: 1
  • 页数: 35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梅德韦杰夫对1986年4月至5月间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悲剧的每日进展记录。作者从专业角度还原了核事故的第一现场,详细分析了事件的起因。本书内容包括事发前核事故案例介绍,切尔诺贝利高层潜在的问题,事件发生原因,经历现场的个职别的人的大量证词;叙述层层递进,将整个事件摊开。本书向人们展现了人类的自大,无知,救援人员的英勇与民众的无辜,并由此引出对核能的反思。
作者简介
刘建波,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地区考研英语阅卷组成员,主讲考研阅读、写作、完形、翻译。多年参加北京考区阅卷,授课紧扣考试大纲,写作课程和阅卷标准紧密结合,教学方法独特,学生反馈良好。新编《考研英语词汇语法抓分攻略》、《考研英语阅读新题型抓分攻略》、《考研英语完形。翻译.写作抓分攻略》、《考研英语(一)历年真题解析1996~2017》等考研丛书。
授课特点:结合多年阅卷经验,将学生容易失分点进行归纳式讲授,教学沉稳,注重学生学习的体系性,以学生记住、会用、掌握为目标,对学生耐心、细心、负责,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波叔”!
目录
前言……………………Ⅰ
1  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前…………………… 1
安全的神话……………… 3
三里岛事故………………13
灾难的先驱………………21
高层的沉默与无能………………25
东方和西方的核能………………32
2  悲剧的基础……………………37
飞越乌克兰…………… 39
忽视安全规则的测试程序………………42
决策者………………47
1986年4月25日的事件………………60
违反核安全规则………………74
核反应堆的选择………………79
3 1986年4月26日……………………85
最后的17分14秒……………………89
最后的20秒………………97
大爆炸………………101
目击者………………109
在控制室………………118
营救工作………………130
放射性………………148
核反应堆安然无恙的神话………………154
抗击火情………………160
第一个警报………………180
专家顾问………………187
在普里皮亚季医疗中心………………221
首次官方行动………………229
4 1986年4月27日……………………235
疏散……………………239
尝试封闭核反应堆………………251
5 回顾破坏:1986年4月28日至5月8日……………………261
政府委员会:1986年5月4日至5月7日……………………270
亲临灾难现场:1986年5月8日………………278
6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325
莫斯科第六医院的病人……………………327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342
米季诺公募………………346
核时代的新文化………………350
译后记……………………355
出版后记……………………357
摘要
    安全的神话
     “‘挑战者号’(Challenger)失事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提高了我们的警觉,这些事件残酷地提醒着人们,当这些靠前强大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人类仍然在试图掌控它们,不过是为了促进人类发展而利用它们而已。”1986年8月18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在苏联中央电视台发表声明时这样说。
     这段极其严肃的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评论在苏联35年的核能发展过程中靠前。苏联领导人的讲话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同时也吹起一股净化真理之风与变革之风,强势席卷了我们整个国家。
     即便如此,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记住,整整35年的时间里,无论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在电视上,我们的科学家向普罗大众宣传的都是截然相反的内容。市民们也充分相信和平的原子是万能的灵药,它们非常安全,对生态没有污染,是可以信赖的。核电站的安全性让太多人欣喜若狂。
     1980年M.A.斯蒂里柯维奇(M.A.Styrikovich)院士在月刊《星火》(Dgoniok)中疾呼:“核电站就像天空中的明星一般,整天闪耀着!我们应该把它们播洒在全国各地,它们安全极了!”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国家核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N.M.西涅夫(N.M.Sinev)使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核能是怎么一回事:“核反应堆就像是常见的炉子,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就相当于司炉。”他就这样简单地把核反应堆等同于普通的蒸汽锅炉,把核反应堆的操作人员等同于往锅炉里铲煤的司炉。
     这种解释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便利的。首先,它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其次,付给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可以和付给热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一样多了,在有些情况下,工资甚至会更少一些。核能要更便宜,来得也更容易,所以核电的价格要更低。20世纪80年代早期,热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已经超过了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
     但是接下来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关于核电站绝对安全的乐观论断。
     物理能源研究所主任O.D.卡扎克考夫斯基(O.D.Kazachkovsky)1984年7月25日在《真理报》(Pravda)上发表文章称:“虽然核电站的废弃物可能非常危险,不过它们可以压缩得非常紧凑,因此可以存放到一个与自然界隔离的地方。”而事实证明,当切尔诺贝利发生爆炸时,根本没有地方存放核废料。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也根本没有建任何存放核废料的设施,现在不得不在爆炸后的反应堆旁边高辐射的环境中建一个,建筑工人和安装人员也因此暴露在严重的辐射剂量之下。
     “我们生活在核时代。我们已经证明核电站是便捷的,它的运行是可靠的。核反应堆已经做好了为城市和其他建成地区提供热能的准备。”0.D.卡扎克考夫斯基在同一篇文章中还如上提到,不过他却只字未提要把核热电站建在大城市旁边这件事。
     一个月后,亚历山大?叶菲莫维奇?舍伊德林(Aleksandr Yefimovich Sheidlin)院士在《文学报》(Literaturnaya Gazeta)上公开表示:“我们很高兴听到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切尔诺贝利市列宁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启动了,可以提供100万千瓦的电力。”
     听起来这位院士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似乎高兴得心跳停了一拍,然而后来恰恰就是这个4号反应堆爆炸了,这对于信誓旦旦确保安全的核电站来说真是个晴天霹雳。
     而在另一个场合,当一个记者谈论到核电站的扩张建设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时,科学院的院士却回应说:“公众对于这些事情真是太大惊小怪了。我们国内的核电站对于周边地区的居民来说是绝对安全的,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