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中国古代个体品德培育机制探源

  • 字数: 27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晓龙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4754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人格养成就其最一般过程来说,是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是一般,而人格养成所表现出的个体道德品质是个别,要使一般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必须使处于一般层面的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具体化、个体化、生动化、丰富化,这样才能为个体所接受,才能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相比较而言,在个体人格养成实践过程中,中国古代先民经过长期的社会生产与交往,逐步建立起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民间仪式、私学教育和民间道德楷模等非正式制度,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正式制度。面对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中国古代人格养成过程中,民间规约、民间仪式、民间道德楷模、民间教育机构等非正式制度作为载体和途径,在促使一般社会价值观念具体化、个体化、生动化、丰富化,以培育个体道德品质方面作用的发挥,于今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陈晓龙,男,汉族,1962年生,甘肃镇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学学会理事,全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理事,甘肃省哲学学会会长,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兰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6部,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甘肃社科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14项,曾获甘肃“五个一”工程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教学成果奖等教学科研奖励14项。姚成得,男,汉族,1969年生,甘肃灵台人。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为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体运行与管理等,曾获全国广播电视理论“靠前百优”理论人才称号,参与完成省部级社科项目研究课题多项,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非正式(教育)制度
第一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起源
第二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流变
第三节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德育理念
第三章 古代家训对个体品德的培育
第一节 长上日常训诫
第二节 规约普遍范导
第三节 家风熏陶化育
第四章 传统仪式对个体品德的养成
第一节 秩序意识养成
第二节 强化行为约束
第三节 内在德性修养
第五章 古代书院对个体品德的培育
第一节 德育为先明乎人伦
第二节 因材施教彰显个性
第三节 儒风熏染情境育人
第六章 士绅楷模对个体品德培育的垂范
第一节 兴学校教民众
第二节 以身作则奖功罚过
第三节 立乡规订民约化民风
第七章 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启示
第一节 道德培育应当直面人的生活世界
第二节 塑造理想的德性人格
第三节 汲取民间智慧营养
第四节 发挥传统习俗作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