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线下)中国通史大师课1

(线下)中国通史大师课1

  • 字数: 328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许宏 等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15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名师集结:中国史学界最权威名师集结,大家讲给大家的中国通史,带你最近距离体会中国优选等学府的精彩大师课! 2. 全面通史:以时代为经,以事件为纬,全方位讲透传承与变革中的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国历史,读这套书就够了! 3. 通俗读本:通俗易懂,篇幅适中,与历史教科书的刻板写法接近不同,从故事与话题中抽丝剥茧,在轻松阅读中学习知识!
内容简介
本套书由多位当下中国史学界的名师学者共同撰写,是一套大家写给大家的中国通史读本。每位老师着眼于自己专攻的领域,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梳理中国历史的演进,分析历代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帮助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概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本套书内容丰富,资料可靠,是广大历史爱好者、学生、职场人士学习中国历史的不错读本。 本套书共分三册,本书为第一册,内容包括从先秦到汉代的历史。
作者简介
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刘国忠(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目录
第一章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溯源 许宏 第一节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吗?/ 002 第二节  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008 第三节  从二里头探寻早期中国/ 014 第四节  大国重器:青铜器的宏伟工程/ 019 第五节  青铜催生中国/ 025 第六节  大都无城:早期王都是什么样子的?/ 029 第七节  营国之路:走向辉煌的中国都城史/ 035 第八节  幽冥世界的讲究与秩序/ 042 第九节  中国诞生的地理空间/ 049 第二章 华夏文明初兴 刘国忠 第一节  人文初祖/ 056 第二节  禅让制度/ 060 第三节  从国天下到家天下/ 065 第四节  商汤灭夏与殷都屡迁/ 070 第五节  甲骨文的世界/ 075 第六节  武王灭商/ 081 第七节  成康之治/ 086 第八节  共和行政/ 092 第九节  平王东迁/ 096 第三章 从分裂到统一 黄朴民 第一节  战略格局的东西角逐/ 104 第二节  学术思想的分合大势/ 108 第三节  文化精神的文武兴替/ 113 第四节  晋楚争霸与吴越兼并/ 117 第五节  以仁为本与兵以诈立/ 123 第六节  从吴越兼并到秦扫六合/ 128 第四章 盛放的时代:百家争鸣 干春松 第一节  人类群星闪耀/ 134 第二节  儒家:长夜中的光辉/ 138 第三节  孟荀:大丈夫与性本恶/ 143 第四节  被忽略的墨家/ 149 第五节  五千言中见大千/ 155 第六节  法家:权术之道/ 161 第七节  神秘的阴阳家/ 166 第八节  名辩:白马非马乎?/ 171 第九节  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 176 第五章 秦汉相继,百代相承 王子今 第一节 秦的崛起/ 182 第二节  秦的统一/ 187 第三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194 第四节  秦直道:秦政的纪念/ 200 第五节  焚书坑儒/ 206 第六节  大泽乡暴动/ 213 第七节  楚汉春秋/ 219 第八节  汉并天下/ 224 第九节  英雄歌哭:刘项的表情/ 229 第六章 波澜壮阔的大汉 卜宪群 第一节  刘邦与西汉的开国/ 236 第二节  文景之治/ 243 第三节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250 第四节  西汉中晚期的政局/ 266 第五节  王莽与新朝/ 273 第六节  光武中兴/ 279 第七节  东汉中晚期的政局与社会/ 285 第八节  党锢之祸与黄巾起义/ 290
摘要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吗? 中国历史,总得有个起源,究竟该从哪里算起呢?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如果按照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的最早的王朝从夏朝算起,中国历史也不过4000年左右。那么,中国历史到底是几千年呢? ? “五千年”的说法与同盟会 其实,“五千年”的说法与孙中山等成立的同盟会有关。 1908年,同盟会陕西分会在祭祀黄帝的祭文中,第一次明确把黄帝作为汉族人民的祖先和民族象征。此后,黄帝又从汉民族的祖先升华到全中华民族共祖的空前地位,这其实是现代中国一系列社会政治重建的结果。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通电各省,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可是,连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没有明确黄帝在世的具体年代,孙中山这个各省通电中的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孙中山这个通电的年代数据,据说来自当时同盟会创办的报纸《民报》。在清末民初,中国曾经兴起一股“黄帝热”。有人推测《民报》采取了北宋理学家邵雍《皇极经世书》的说法,认为黄帝纪年接近5000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具有5000年历史这个观念其实是很晚才形成的。 这个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中国近代这多灾多难的100多年里,中国人失去了以往高度的自尊、自信。我们被打得清醒过来,清醒之后又颓废,感觉自己处处不如人。在那个时候,中国太弱了,必须建构起一种民族主义的统一感,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抗外来的西方文明,来建构国族认同、文化认同,于是我们把中国古典文献中传说时代的一位圣王——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作为中国人,本身会有这种在救亡图存的环境下生发出的复杂的心路历程。我特别理解清末知识分子把黄帝作为中国5000年历史开端的心态,这种对共同祖先的追溯,这种寻根问祖的工作,是当时的中国人不得不做的。 ? 寻根问祖的考古人 我们考古人对于上古中国的认识和建构,也是一种寻根问祖,是学术上的寻根问祖。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在追求史实复原和建构国族认同的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我们的国族认同建构在迫近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呢? 如果我们冷静、客观地从考古学的视角看,那么狭义的、作为政治实体的中国就只能上溯到距今大约3700年的时候,从作为核心文化的广域王权国家的形成开始算起。广域王权,顾名思义,就是说这个国家形态的特征在于拥有较为广阔的管控范围,国家统治者也具有相对有力的控制权。 对于我们熟悉的广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我更愿意用地理的概念把它称作“东亚大陆”,因为在我所阐述的距今大约3700年的时候,是没有一个庞大的“中国”存在的。在东亚大陆这个地理板块里,最初真正作为核心文化的一个政治实体,不管是叫广域王权国家,还是叫“国上之国”,它只是产生在被我们称为中原的这样一个狭小的地域范围里。最初的东亚大陆是“满天星斗”的状态,族群邦国林立。 现在,我们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发展程度、用社会组织形态来划分大的时代。 在东亚大陆这块土地上,优选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或古国)时代,也就是没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就是有中心的多元化时代。到了那个时候,以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二里头集团”出现了,它是广域王权国家的先导,可能是夏王朝的遗存,而后商王朝出现了,但它们顶多是盟主,而不具有像后来的帝国郡县制那样绝对的行政统驭权。到了秦汉时代开始的帝国时代,就是一统、一体化了。基本上是这样三个大的阶段。这其中,二里头和秦王朝是两个大的节点。因此,我们说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意味着在二里头之前,并不存在更早的作为中央之邦的“中国”特征。 ? 二里头:最早的中国 在我看来,二里头就是最早的中国。要论证这样一种观点,其实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甚至要挑战许多人的认知,还要接受别人的质疑。那么,我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能不能站住脚呢? 我们学术界有一个概念,就是China before China,也就是“中国之前的中国”。如果说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那么在二里头之前,没有哪一个政治实体可以称为中国,因为那些区域性的文化或原初的文明基本上都没有突破具体的地理单元,比如一条河流的流域、一个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没有突破这样的自然地理框架,因而它们只是区域性的文化。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当时东亚大陆的政治态势和现在的欧洲也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邦国林立,而不是说有一个大的作为核心文化的政治实体。先秦文献《左传》中,有“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记载,就是大禹召集诸侯会盟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万个国家。当然这是虚数,那个时候就是万邦林立、万国林立这样一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前中国时代。 大禹治水,这只是个象征,还不能看作史实,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有社会整合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