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影像心灵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

影像心灵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与电影家

  • 字数: 5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作者: 丁亚平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60488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再写电影史,是余纪先生在笔者主持的《中国电影通史》项目启动会上提出来的。所谓重写,似乎意味着推翻、颠覆前人,意味着另起炉灶重新搞一套。而所谓再写,依照笔者的理解,就是从此时此地出发、根据此时此地所能够达到的水平,并且反映、满足此时此地的需求。也就是说,再写不是推翻、颠覆,而是“承前启后”——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所有成果,另一方面也为后人提供继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是历史发展长河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历史是不断延续的,再写电影史也是不断延续的,这意味着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可以对过去时代撰写的电影历史进行再写,进行不断地完善和细化。可说,没有再写、没有不断地再写,历史将会是缺失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在“重写电影史”的观念指导下,我们总是试图超,总是试图拿出一个尽善尽美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今天觉得尽善尽美,但后人肯定会发现有很多遗漏,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当我们使用再写概念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放低身段”,意味着不再追求尽善尽美。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无愧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无愧于我们在所处的时代所做的努力。事实上,相对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事实,任何人的电影史研究永远只是逼近“真实的渐近线”。无论是“推翻”前人,抑或“超”后人,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
目录
总序
引言
洪深论
一、电影:教育的理念与主观性写作
二、在新派与旧派之外
三、身体、声音与“新式知识分子”
四、身份、位置和“血性”:大时代中的电影人
史东山论
一、寻找城市的语言
二、摩登的外表底下
三、激情、意义政治化
四、时代的界线
朱石麟论
一、落后、对抗和适应
二、国家认同与集体感的价值观
三、焦虑在意识中盘旋
沈浮论
一、从喜剧感到现实感
二、浪漫主义反抗
三、走在现实的深处
四、电影即塑造
孙瑜论
一、电影知识分子与诗人的“骄狂”
二、民间的话语:理想与热情
三、孙瑜的跋涉与中国电影史结构
费穆论
一、走上从影之路
二、“国防电影”的影像书写
三、“中国的灵魂”与民族主义
四、《小城之春》叙事与个体生命的伦理深渊
五、给想象力量
蔡楚生论
一、个性意识的困惑与新话语空间的融入
二、商业电影的现代想象
三、对生活的肯定或拒绝与电影现实主义的选择
……
汤晓丹论
桑弧论
夏衍论
尘无论
阮玲玉论
刘琼论
司徒慧敏论
夏云瑚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