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

汤鸿霄自传:环境水质学求索60年

  • 字数: 40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汤鸿霄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20538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46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汤鸿霄院士是我国环境工程与环境水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环境水质学、环境工程学和用水废水处理技术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造诣精深,德高望重"不是显赫的地位,也不是远扬的声名,而是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出众才能和人性光辉,汤鸿霄院士正是如此。他的科教人生诠释着永开先河、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逆境不馁、守之弥坚的顽强意志,求真务实、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勤耕不辍、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有序,对汤鸿霄院士的成长、学术贡献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了记录、梳理和再现。此书不仅可供相关专业的人员阅读,亦可供立志科技事业的工作者阅读。对尚在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更是一本读之有益的人物传记。
作者简介
汤鸿霄,河北徐水人,环境水质学与环境工程学专家。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4~1985年在瑞士联邦水资源与水污染控制研究所做访问学者。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开拓我国环境水质学领域,建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从事蓟运河汞污染、湘江镉污染、鄱阳湖铜污染等重金属形态、污染评价及治理研究。在我国率先研究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和絮凝剂,创立稳定化聚合氯化铁生产工艺,主持建立聚合氯化铝现代化生产广,工艺模式推广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微界面水质过程和表面络合计算模式、吸附絮凝理论、高效水处理工艺技术、有机有毒物吸附及控制、环境纳米材料生态效应等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美国SCI经典引文奖等。
目录
总序
引子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
第二节 我80岁的回忆与感悟
第三节 自撰回忆录的缘起
第一章 家族往事
第一节 我的出生地
第二节 我的父亲和母亲
第三节 我家的大四合院
第二章 日伪和民国统治下的京城
第一节 阴影笼罩下的难民
第二节 好读书,但不求甚解
第三节 胜利后的北平乱象
第四节 懵懂中接触革命
第五节 入党前后
第三章 “东方莫斯科”的大学生活
第一节 从北京到哈尔滨
第二节 苏式的专业教育
第三节 苏联的水处理技术
第四节 生活和专业的双起跑
第五节 革命运动中的激情起伏
第四章 教育革命和“”
第一节 身为人师
第二节 饥寒交迫,但不忘技术革新
第三节 第一篇专论的形成
第四节 无可回避的“”
第五节 我国聚合氯化铝的发端
第六节 环境水化学研究牛刀小试
第七节 水化学教学的启蒙
第八节 《用水废水化学基础》的诞生
第五章 从环境化学研究所到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第一节 半生转折点回京路漫漫
第二节 “遁入”心向往之的环境化学研究所
第三节 全国环境科技研究中心
第四节 我国环境化学的领军人刘静宜
第五节 在水污染化学研究室做全职科研
第六节 中南海报告和环境科技界的形成
第七节 重金属水质污染面面观
第六章 国际水环境研究中心EAWAG
第一节 首次出国访问的时与机
第二节 Werner Stumm生平和水体化学学派
第三节 Stumm偕夫人访问北京
第四节 初到EAWAG的观感和心态
第五节 两位大师讨论我的研究方向
第六节 在EAWAG的研究工作
第七节 三位混凝学权威未发表的遗稿
第八节 同Stumm教授的若干交往
第九节 出版《水化学》中文版的前前后后
第十节 有君子风度的O'Melia教授
第七章 环境水质学研究开发基地
第一节 世界银行贷款“从天而降”
第二节 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第三节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节 环游美国和加拿大水环境研究中心
第五节 稳定化聚合氯化高铁的研制
第六节 三优概念的水处理试验厂
第七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支持
第八节 参与各类环境科技评委会漫记
第九节 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兵
第八章 国际交流与生产研究实践
第一节 联合国大型合作铜污染评价
第二节 风雨交加力采柱状样
第三节 三种模式比评表面络合理论
第四节 污染沉积物的吸附和质量评价
第五节 在德国时恰逢推倒柏林墙
第六节 拥有德国贵族气质的Hahn教授
第七节 国际化学水处理和中国水处理化学双年会
第八节 聚合铝的形态提纯与复合杂交
第九节 聚合铝生产模式的工业化
第九章 中国工程院活动散记
第一节 偶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二节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活动一瞥
第三节 水量和水质矛盾及管理
第四节 全国水资源学者大会师
第五节 随从考察云贵川青纪行
第六节 西北水资源的战略巡视
第七节 美国水资源系统考察记
第八节 钱正英院士印象漫谈
第九节 专心写作《无机高分子絮凝理论与絮凝剂》
第十章 我的半了未了诸心愿
第一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上)
第二节 环境水质学学科体系框架探索(下)
第三节 颗粒物与微界面水质过程
第四节 聚合类混凝剂的作用机理
第五节 铝盐水解一聚合的双水解模式
第六节 纳米材料元件聚合十三铝
第七节 纳米材料的生态效应
第八节 好读书欲求甚解而难得
第九节 我作为科技人的行为与反思
第十节 环境科学技术的扩展与融合
附录一 汤鸿霄大事年表、曾任社会兼职、历年获奖项目
附录二 汤鸿霄主要著述目录
后记
摘要
    第一节 实验室20周年纪念会
     我出生于1931年10月4日(农历八月二十三),到2011年10月恰满80周岁,成为资深院士。我从1995年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倏忽已有24年时间。这二十几年是我的人生衰老末期,却又是我科技任务和会议应对最繁重的时期。我虽然仍奔走于“前线”,貌似不眠不休,也获得累累成果,但时常力不从心,默然恐惧老之已至、心力俱疲的状态。特别是在2009年,艰辛、尽力扶持我一生的老伴纪新(我一直昵称她为MM)不幸先我而去,享年78岁。她不能再与我同生共老、相濡以沫,对我的身心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更使我痛不欲生。资深院士的半退休身份对我恰似是一种解脱而顺其自然。
     按照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规定,年满80岁的院士要转为资深院士,不再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推荐权,进入一个新的特殊时期。此后,这些院士们繁忙出席的各种会议和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也就会逐渐减少,进入半退休状态。至于是否会从此养老闲居、颐养天年则是因人而异了。或许由于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院士较多而相应转为资深院士的也较多,恰在2010年,各院士所在单位兴起一股潮流,即纷纷召开祝寿和纪念仪式,向他们祝贺。
     依照我的习性,根本不愿意举办祝寿会,更何况研究室和所领导已经先后两次借其他聚会给我送过蛋糕庆贺生日。我被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内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始人和所内第一个所谓取得“零的突破”的院士,不得不受之有愧地谢领这些祝贺词,同时希望就此作罢。
     不料,在一次实验室会议上,当时的所长曲久辉又提此话题,说是在此潮流下若无行动表示,他们作为领导将很难决策。我在情之无奈下突然灵机一动,遂说咱们实验室成立也有20年了,在我和王子健、杨敏等先后建立及主持领导下进展显著,何不开个实验室建立20周年纪念会,会上我也可讲讲人生感言,就算是两全其美了。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会后,实验室决定由张利田、王东升、葛小鹏等人来全权筹办。他们都曾是我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张利田是人事处处长,王东升是研究组组长,葛小鹏当时正在实验室办公室工作,他们对实验室的历史和我本人都比较熟悉,都是筹办这次纪念会的合适人选。想不到后来这个筹办的班子竟真的大搞起来,还正式成立了筹备工作组,其计划举办的规模也远超过我的预想。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会议的名称如何确定。在上报和邀请科技部主管国家重点实验室事务的领导参加会议时,一位司长提出在他掌握的全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批准名单上并没有“环境水化学”或“环境水质学”,而只有“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名称,因此,我们若以“国家重点”的名义开会不太合适。这个意见使我们有些错愕,但也可以理解,毕竟很多人并不了解20年前实验室建立及后来发展的历史沿革。
     当年世界银行贷款确定项目时,根据国务院大评估组在香山工作会议的安排,其中的中国科学院环境水化学实验室,一方面成为“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成员,同时又列入中国科学院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得到世界银行单独贷款,同时接受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双重领导并分别进行评估验收。随即,该室对国内外一律定名为“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Aquatic Chemistry,SKLEAC)。该室于1993年和1995年先后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进行验收和对外开放,并且列入中国科学院该批世界银行贷款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间得到中国科学院相应的附加拨款补偿,额外的建设费用和以后历年贷款偿还则全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承担。直至1995年10月,联合实验室才通过专家组验收拨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管,得到国家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对外开放,而且其中直属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其他三个高校分室接近没有得到任何额外建设拨款。因此,1996年2月在科技部下达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名单上才只有该联合实验室。后来,各实验室所在单位分别偿还了世界银行贷款,国家才开始对各室发放运行经费。不过出于某些原因,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只能从联合实验室得到平均1/4的运行费,而直接来自中国科学院的经费自然也相应停止,其运行经费变得相对拮据,并且造成与本所后继的其他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平衡的局面。由于联合实验室的管理和发展一直受到各种因素的局限,而水化学(因学科需求更名为水质学)实验室则要求分开独立而退出联合实验室,这些情况促使联合实验室也多次要求进行改组。虽然这个难题数年来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但是,“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首批由世界银行贷款建立的实验室,其贡献和成果显著,20年来得到国内外的承认和好评,成为一个实验室品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此加以纪念并且适时恢复系列名称是合理而正当的。于是,“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仍得到科技部的默许,以模棱两可的名称召开纪念会,并继续在国内外沿用已有名称,而这次纪念会的筹办随即得以按计划继续进行。
     会议筹备工作组集中收集资料,首先编印了两大本精美的纪念册:一本是《“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周年发展历程》,另一本是《汤鸿霄先生八十华诞纪念册》。前一本详细记述了实验室建立和发展20年来的历程;后一本不但以文字和照片反映了我的生平记录,而且收集了我全部六十余位研究生校友的祝词和生活近照。我在纪念册上又集中看到他们那些亲切、欢快的面容,真是喜悦极了。当年与每位学生相处数年共同驰骋于环境科学领域探索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强烈感到这才是真正不虚此生的经历,为此开一次纪念会是十分值得的。
     经过繁忙的筹备过程,2011年9月2-3日,环境水质学实验室成立20周年纪念暨庆贺汤鸿霄院士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终于在北京新大都饭店礼堂隆重举行。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代表,多名院士,高等学校及本所的来宾,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和校友们,共200余人出席了纪念会。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