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湾区视角下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战略

湾区视角下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战略

  • 字数: 18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覃剑,巫细波,蒋丽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476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湾区视角下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战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总体研究思路,围绕城市和区域功能空间、产业空间、要素空间和交通空间,首先,分析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等世界湾区以及正在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特征与趋势,尤其是中心城市与湾区城市空间协同发展规律趋势。其次,回归到广州新时代城市发展战略目标要求,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尤其是空间发展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在清楚把握粤港澳空间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广州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响应思路、目标和重点。遵照这一思路,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世界三大湾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分析”,分析总结了世界三大湾区空间结构演变历程,以及核心城市与湾区的空间响应情况。第二章是“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空间结构演进趋势”,从整体上回顾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空间结构的演进历程,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三章是“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分解及其演进”,利用地理信息、空间统计等方法并结合网络地图大数据,从产业、交通、科教等多个维度观察和描绘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现状,研判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趋势。第四章是“湾区时代广州城市空间布局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给广州城市空间布局与优化带来的主要机遇和挑战。第五章是“湾区时代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响应思路”,结合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要求,提出广州城市空间布局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路径策略。第六章“湾区时代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战略举措”,具体提出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广州构建新型国际大都市空间格局的若干思考建议。
作者简介
覃剑,广西东兰县人,博士,副研究员。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入选羊城青年文化英才、第四届广州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第二层次优秀人才、广东省第十一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广州市第十二届青年联合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主持广东省、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出版专著《城市群金融资源空间整合及机理研究》1部,先后在《经济学动态》、《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代城市研究》、《世界地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广州建设全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等多项重大战略性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得到省、市领导多次批示,曾获广东发展研究奖等奖项。
巫细波 ,广东五华人,硕士。现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广州汽车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州经济学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世界三大湾区空间结构的演化历程分析
第一节 东京湾区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一 总体空间布局演变
二 产业空间布局演变
三 交通空间布局演变
四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五 东京与东京湾区的空间响应
第二节 纽约湾区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一 总体空间布局演变
二 产业空间布局演变
三 交通空间布局演变
四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五 纽约与纽约湾区的空间响应
第三节 旧金山湾区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一 总体空间布局演变
二 产业空间演变
三 交通空间演变
四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五 旧金山与旧金山湾区的空间响应
第四节 三大湾区空间结构演变的启示
一 网络化是湾区和城市空间演进的共同方向
二 区域规划有助于导引湾区空间均衡发展
三 湾区空间发展始于港口但已超越港口
四 湾区经济从港口经济逐步迈向创新经济
五 湾区城市间的功能和产业相互分工协作
六 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湾区要素流动配置
七 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协同推动湾区空间演进
八 核心城市与湾区实现双向贯通与互动发展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空问结构演进趋势
第一节 空间结构演进总体分析
一 单中心结构(1949-1978年)
二 双中心结构(1979-1999年)
三 多组团结构(2000-2010年)
四 网络化结构(2011年至今)
第二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 政策因素
二 产业因素
三 交通因素
四 自然因素
第三节 未来趋势分析
一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将是高度开放的包容空间
二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将是高效联结的链网空间
三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将是智能优质的复合空间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空问结构分解及其演进
第一节 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 研究数据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结构现状的具体分析
一 商业空间
二 产业空间
三 交通空间
四 科教文化空间
五 政务办公空间
六 生活居住空间
七 休闲空间
第三节 主要发现
一 经济功能区成为体现空间的重要象征
二 城市功能空间呈现分工互补特征
三 空间等级化和网络化特征显著
四 空间一体化特征不断凸显
第四章 湾区时代广州城市空问布局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空间效应
一 空间功能协同分工效应
二 开放空间网络拓展效应
三 空间均衡发展推动效应
四 空间新增长极培育效应
五 区域空间发展溢出效应
六 区域空间发展分异效应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机遇
一 湾区功能定位为广州综合城市功能布局提供新指引
二 湾区开放发展为广州国际大都市拓展提供新空间
三 湾区网络型格局为广州空间均衡发展提供新支撑
四 湾区高质量发展为广州优质空间建设提供新机会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广州城市空间布局的挑战
一 既有城市格局固化减弱广州对湾区的空间响应能力
二 湾区空间演化对广州综合性门户枢纽地位形成挤压
三 “环湾”优先发展导向与广州地理空间形态不一致
四 既有发展平台能级难以支撑广州核心城市地位
第五章 湾区时代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响应思路
第一节 战略思路
一 国际大都市空间的内涵与构成
二 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空间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一 建设创新活力空间
二 建设协调融合空间
三 建设绿色宜居空间
四 建设开放合作空间
五 建设共享品质空间
第三节 响应策略
一 强化交通空间响应
二 强化功能空间响应
三 强化产业空间响应
四 强化要素空间响应
第六章 湾区时代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空间战略举措
第一节 面向“一带一路”西线拓展扇形辐射空间
第二节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大”字形空间格局
第三节 构建“两横一纵”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第四节 高质量供给六大核心功能空间
一 强化国际商贸功能空间供给
二 强化国际交通枢纽空间供给
三 强化科技创新功能空间供给
四 强化国际化特色化金融功能空间供给
五 强化国际交往功能空间供给
六 强化宜居宜业功能空间供给
第五节 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空间增长极
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科技城
二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未来产业城
三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中心
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北部门户
五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央商务区
六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央活动区
第六节 推动城市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 建立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发展观
二 弱化GDP导向强化综合价值导向
三 弱化行政边界强化功能区引领
四 弱化分割竞争强化分工合作
五 弱化空间距离强化响应速度
六 弱化制度差异强化规则对接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