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公版2020)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精讲1200题(全新升级)/10年公考高频考点分类详解系列

(中公版2020)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精讲1200题(全新升级)/10年公考高频考点分类详解系列

  • 字数: 732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李永新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470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8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0年公考高频考点分类详解系列·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精讲1200题(2021年)》是由中公教育根据近10年国考及省(区、市)考真题研发的图书。本书具有以下特色: 一、“悉”十年考情,把握命题趋势 本书在开篇设置“10年考情深度分析”板块,以10年国考和省(区、市)考为主线,深度分析了言语理解与表达在10年公考中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详细的备考攻略,让考生明确考查重点,把握备考方向。 二、“学”核心考点,直击考试重点 本书从近10年公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核心考点入手,旨在让考生直击考试重点,不做无用之功。同时在核心考点后配备优质公考真题,让考生学以致用,熟悉公考出题方式,使备考更有针对性! 三、“用”快解技巧,提升解题效率 快解技巧对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率至关重要。书中所呈现的言语理解与表达快解技巧均为经过多年公考试炼,大浪淘沙后依然高效实用的解题方法。相信经过系统训练,考生就能实现技巧随心用,考场快解题的目的。 四、“练”典型考题,巩固基础知识 本书精选了国考和省(区、市)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经典真题,按年份划分,分板块设置,让考生在练习真题的同时了解10年公考的变化趋势。同时,在书中设置限时模拟训练板块,限时练习,巩固基础。 五、“刷”近期新套题,完成自我检测 本书设置了“套题”板块,精选2020—2021年国考、联考和几个独立命题省(市)考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近期新真题,让考生在体验了解公考的同时,体验考场,自我检测,查漏补缺。 六、“知”公考大事记,制定备考计划 本书在结尾处设置了“公考大事记”板块,记录了从2012—2021年国考和各省(区、市)考的具体时间。根据这些时间,考生可清晰把握国考和省考的具体时间变化,并了解各年参与联考省份的数量及变化情况,给自己的备考一个“时间概念”。
内容简介
《10年公考高频考点分类详解系列·言语理解与表达真题精讲1200题(2021年)》是集考情分析、考点精讲、技巧提炼、真题训练、限时模拟、套题实战于一体的图书。 一、知考情、明趋势、巧备考 本书为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每个题型都设有考情分析板块,考生通过标题名称即可了解题型的特点。该部分从题型介绍、考点设置、命题特点、趋势分析、备考策略这几个方面入手,详细告诉考生言语理解与表达是什么、言语理解与表达考什么和言语理解与表达怎么考。 二、分题型、讲考点、授技巧 本书将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三大题型(选词填空、阅读理解、语句表达)分别讲解。 选词填空——从实词、成语、关联词三个角度讲解考查重点,传授对应分析法、语素分析法、逆向思维法三大有效技巧。 阅读理解——从考查力度、难度划分为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其他阅读理解题、文章阅读四大板块,并重点讲解主旨观点题和文章阅读解题方法。 语句表达——讲解公考重点题型——语句连贯,从题型介绍和解题切入点两个角度深度剖析。 三、做真题、练模拟、提能力 本书收录近十年真题,将真题放置在每个题型考点、技巧的讲解之后,按年份划分,让考生在练习真题的同时,了解公考的变化趋势。而后安排4套限时模拟训练,并给出参考时限,考生可通过模拟训练自我检测,查漏补缺。2020—2021年近期新真题(包括国考、联考和几个自主命题省(市)考真题共9套)则放置在第四篇,该篇以套题形式呈现,您可以借此体验考场,做好最后的冲刺准备。
作者简介
李永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
目录
■ 选词填空考情早知道(2) ■ 第一讲 实词(13) 学·核心全覆盖(13) 一、实词的理解(13) 二、实词的辨析(13) 三、实词的使用(14) 练·好题抢先做(17) 第二讲 成语(21) 学·核心全覆盖(21) 常见八大陷阱(21) 练·好题抢先做(22) 第三讲 关联词(26) 学·核心全覆盖(26) 一、八大复句关系的类型(26) 二、易混易错关联词辨析(26) 练·好题抢先做(27) ■ 第一讲 对应分析法(30) 提·方法一点通(30) 透·技巧随心用(30) 第二讲 语素分析法(37) 提·方法一点通(37) 透·技巧随心用(37) 第三讲 逆向思维法(40) 提·方法一点通(40) 一、求同排异法(40) 二、避生就熟法(41) 三、常识分析法(41) 透·技巧随心用(41) ■ 2011—2019年国考经典真题(46) 2011—2019年省(区、市)考经典真题(70) ■ 限时模拟训练一(103) 限时模拟训练二(107) 限时模拟训练三(112) 附录1 词义理解易误成语30个(117) 附录2 近义成语集萃300个(119) ■ 阅读理解考情早知道(130) ■ 第一讲 主旨观点题(143) 学·核心全覆盖(143) 一、概括内容(143) 二、推断观点(144) 三、判断态度(144) 练·好题抢先做(144) 第二讲 细节判断题(151) 学·核心全覆盖(151) 六大命题陷阱(151) 练·好题抢先做(151) 第三讲 其他阅读理解题(155) 学·核心全覆盖(155) 一、标题添加题(155) 二、推断下文题(155) 三、词句理解题(156) 四、寓意理解题(156) 练·好题抢先做(156) 第四讲 文章阅读(160) 学·核心全覆盖(160) 一、题型解读(160) 二、考点梳理(160) 练·好题抢先做(161) ■ 第一讲 从点着眼找中心(167) 提·方法一点通(167) 一、关键词(167) 二、关键句(167) 透·技巧随心用(168) 第二讲 从面把握理思路(171) 提·方法一点通(171) 一、总分式结构(171) 二、转折式结构(171) 三、并列式结构(171) 透·技巧随心用(172) 第三讲 从选项入手推答案(175) 提·方法一点通(175) 透·技巧随心用(176) 第四讲 文章阅读三大解题方法(179) 提·方法一点通(179) 一、筛选法(179) 二、比较法(180) 三、排除法(180) 透·技巧随心用(181) ■ 2011—2019年国考经典真题(187) 2011—2019年省(区、市)考经典真题(216) ■ 限时模拟训练一(264) 限时模拟训练二(270) 限时模拟训练三(276) ■ 语句表达考情早知道(284) ■ 第一讲 题型介绍(289) 学·核心全覆盖(289) 练·好题抢先做(289) 第二讲 解题切入点(293) 学·核心全覆盖(293) 一、语句排序的五大思考角度(293) 二、语句填充的两大解题原则(293) 三、解题策略(294) 练·好题抢先做(294) ■ 2011—2019年国考经典真题(298) 2011—2019年省(区、市)考经典真题(304) ■ 限时模拟训练一(324) 限时模拟训练二(327) 限时模拟训练三(330) ■ 202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市地级)(336) 2021年3·27公务员联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福建)(353) 2021年3·27公务员联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河南)(369) 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A类)(382) 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省级)(395) 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A类)(411) 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A类)(425) 2020年7月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435) 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区级、乡镇) (448) 附录3 10年公考考试时间统计(467)
摘要
    第一篇 逻辑填空 ■ 逻辑填空,又名选词填空。顾名思义,该题型是在文段中设空,要求考生根据已给出的文段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其中,使文段表意完整、语境和谐。 一、考查对象 考试中涉及的词语包括实词、成语、虚词三类。三类词语的特点如下所示: ■ ■ 主要考查词语的语义和语法功能,难度不大,破题关键是辨析备选词语间的差别,从细微之处入手,找到最合适的那一项。 【2018·广西】优秀传统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 在岁月的河底。只有运用教育这根主线,我们才能将 起的珍珠重新编织为美丽的项链,使之成为能够传给后人的真正财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遗失 搜集 B.遗忘 打捞 C.留存 汇聚 D.散落 捡拾 ■ 本题可由第二空入手破题,对应前文的“岁月的河底”,要把沉在河底的珍珠重新串成项链需要一个“打捞”的动作。“搜集”侧重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汇聚”侧重聚集,“捡拾”指拾取,三者修饰的对象均不能为河底的物品,排除A、C、D。第一空,句意说的是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很有价值,但是常被人们忽视,所以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遗忘”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 通常来自古典文献或俗语,其语体风格庄重、典雅。很多成语的词义与其字面意思大相径庭,切忌从字面意思推测其词义,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对其词义的掌握难度大于实词词义的掌握。 【2018·山东】媒体和科学家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媒体追求的是新闻性,而科学则需要 的方法。新闻记者们需要用通俗的标题来传达简单而新奇的内容,而科学方法则强调知识的积累、不同术语间的细微差别和对一切事物的质疑态度。然而,等到某一领域的科学知识真正到了值得用来投资或能够改变生活的时候,这些早就变成 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系统 不刊之论 B.理性 泛泛之谈 C.简洁 齿牙余论 D.严谨 明日黄花 ■ 分析句意可知,第二空与前文构成解释关系对应。由“等到……的时候”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形容消息已经过时。“明日黄花”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填入符合句意。第一空填入“严谨”亦恰当。故本题选D。 ■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复句的词语。关联词本身不具有词汇意义,作用在于标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破解这类题目的重点在于不仅要熟悉常见关联词语,还要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7·联考】没错,我们的科学研究 远远没有达到看透一切的程度,我们地球生命离不开水, 我们也没法确定说离了水就不能有别的生命形式。从逻辑上讲这是对的,问题是:科学研究还需要一个延续性,科学必须站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 不能是胡思乱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 但 而 B.却 可 并 C.也 而 并 D.并 却 可 ■ 由“远远没有达到”“看透一切”可知,第一空应填入一个表程度不够的词语。“却”表转折,“也”表转折、让步或选择,“并”表并列,均不符合文意,排除。“还”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符合句意,当选。故本题选A。 二、考查形式 随着考试体系趋于完善,逻辑填空从重点单独考查实词、成语、虚词,逐渐走向了对三者进行综合考查。如下图所示,综合考查方式不外乎实词+成语、实词+虚词、成语+虚词三种方式,其中实词+成语的考查方式最为常见,只有江苏、上海、吉林公务员会涉及实词+虚词、成语+虚词。 ■ 从作答的角度来看,综合考查虽然看似复杂,实际上却是降低了考生的解题难度。综合考查从多角度考查考生的同时,也给了考生避开自己短板的可能性,考生可以优先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解题。 【2017·国家】实际上,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只不过是 罢了。只有每一位市民发自内心地 “文明城市”理念,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做文明有礼的城市人,“文明城市”自然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欺欺人 认同 水到渠成 B.沽名钓誉 拥护 不期而至 C.装腔作势 赞同 实至名归 D.掩耳盗铃 维护 名副其实 ■ 第一空,句意为靠强制手段和利益驱使评上的“文明城市”并不是真正的“文明城市”。“装腔作势”指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C。第二空,与“理念”搭配,“维护”不恰当,排除D。第三空,“水到渠成”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不期而至”指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对应“只有……自然……”的表述,此处强调的是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填入更恰当。故本题选A。 三、考点设置 逻辑填空的实质是考查分析文段和分析选项的能力。文段是逻辑填空的解题基础,文段提供了解题的线索,所有答案的得出都是基于文段。命题人设置选项的方向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语境设置,选项词语语义差异较大,需要分析文段选择与文段语境最契合的词语;另一种则提高了难度,在分析语境的基础上,选取近义词语设项,还需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才能得出答案。 具体做题步骤如下: ■ 实词和成语虽然都涉及语境分析和词语辨析的考查,但两者侧重点却是不同的。 ■ 前文已经介绍过,实词的词义难度并不大,在考试中主要考查语境分析和近义辨析。语境分析是实词考查的基本形式,从文段的语义表达、语体风格、感情色彩着手分析,选择最符合情境的词语;近义辨析逐渐成为实词考查的重点,从词语的适用对象、轻重程度、词义侧重点、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专业领域、词语搭配等角度,辨析词语间的细微差别,选择与文段最契合的词语。 ■ 在考试中成语的占比越来越大,很多具有可考性的成语反复出现,命题者针对这一趋势也在加大难度。近年来成语考查可分为词义考查和近义辨析两类:词义考查通常是选取考生不熟悉的成语,尤其是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的词语,例如“文不加点”,这类题目的解答主要依靠考生的积累;近义辨析通常是选取词义相近,但侧重点、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不同的词语,要求考生结合文段分析,选择恰当的词语。 通过对近几年的试卷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公务员考试中越来越倾向于综合考查,在考点设置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一道题常常包含词义考查、语境分析和近义辨析三类考点。我们在做题时必须灵活运用相关解题技巧,从自己熟悉的点切入。 ■ 一、国考1逻辑填空——稳中有变 1.题量考点稳定 10年来国考总题量在130~140题之间波动,逻辑填空题量基本稳定在15~20题,占比在15%左右。正确率的高低对于笔试成绩影响较大,考生要想取得一个理想的笔试分数,攻克逻辑填空是必由之路。 2014年之前国考对于近义辨析的考查在70%左右,虽然近几年对语境辨析的考查力度加大,但近义辨析仍是重点考查的对象,这也是国考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2.考查对象稍变 国考只考查实词、成语,不考查虚词,组合方式有三种:单独考实词、单独考成语和综合考查,以下为近10年国考逻辑填空三种方式占比的变化图。 ■ 由上图可知,近10年国考逻辑填空的考查整体格局变化较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实词的单独考查一直占比较大,在2009—2015年的国考中占比大于40%,虽然近3年力度稍降,但备考时却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成语、综合考查的考查力度可以归纳为在波动发展中逐渐加大。综合考查在近3年更是一跃超过了实词,成为逻辑填空部分考查力度优选的组合方式。近3年,随着成语和综合考查占比的逐渐增大,考试的整体难度也有所提升。 3.命题形式创新 国考逻辑填空在考点和考查对象上相对稳定,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定量题目测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逻辑填空在命题形式上时有创新,其主要体现在题干字数和设空个数的调整。 首先,我们要了解题干字数和设空个数对于解题的影响。 一般人的阅读速度约为300~500字/分,对于依赖原文得出答案的逻辑填空来说,由于需要仔细阅读,速度会更慢一些。考生花在读题上的时间不应超过30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50秒之内完成题目。 ■ 国考言语理解与表达并非单纯地考查语言基础知识,考生需要根据材料运用逻辑思维、结合自身知识储备解题,文段材料必然与设空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材料较长可设的空数较多,材料较短则可设的空数较少。 下面我们将10年考试分为3个阶段来分析其在题干字数和设空个数上的规律。 ■ 由上图可知,2014—2016年逻辑填空题减少了对100字以上长材料的考查,在2017年之后大幅加大了对100字以上长材料的考查力度,并不再考查50字以下材料。在设空方面,整体格局非常稳定,三种形式的考查比重为3:11:6。 由长材料大幅增加而设空个数不变,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考逻辑填空部分对考生的阅读速度、把握文段细节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考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判断、处理信息。 预计这一趋势会延续到未来的国考中,考生在备考时必须有意识地挑选较长材料的题目练习,提高阅读速度,以免在考试中乱了手脚,影响发挥。 二、省考逻辑填空——异彩纷呈 1.明确备考方向 (1)复习力度 哲人如是说:“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备考公务员亦是如此,如果不明确自己报考省份的考试情况,盲目投入到题海中,结果可能是你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备考效果却不佳。 因此我们统计出了逻辑填空在各地行测试卷中的占比,并据此将备考等级划分为全力攻关、优先提速、巩固优势三个梯度,具体情况如下: ■ ■ (2)复习定位 2009年湖北、陕西、天津统一命题考试,公务员联考1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之后,参加联考的省区市越来越多,虽然个别地区偶有调整,但这一趋势已成必然。考情特殊的浙江参加2015—2017年联考,2018年之后又开始单独命题;河北在2016—2018年参加了联考,2019年单独命题。根据各省(区、市)考试的情况,考生可选择相应的复习资料。 ■ 2.了解考试情况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