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榆下夕拾
字数: 250000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黄裳著
出版日期: 2019-06-01
商品条码: 9787533341145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8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2019年为黄裳先生诞辰100周年,本书搜集先生从事文学创作垂七十年间,自1938年至今未曾纂入文集而散见于各大报刊杂志的佚文,以及分藏于各人之信札、题词、题笺、题跋等,并附黄裳旧体诗和著作编年,以飨爱好文学和仰慕黄裳先生文采之书友。
作者简介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高级记者,当代散文家、藏书家、版本学家。见闻广博,学识丰富,作品以古籍版本学、散文游记、杂感随笔为主,文笔朴素平实而富有真情。 凌济,有名收藏家,黄裳头号粉丝,收藏有黄裳先生的绝大部分著作,出版过《黄裳手稿五种》等。
目录
琐忆1980年代与黄裳先生的交往(代序) 陈子善
写在前面
来燕榭 容洁
纪念黄裳诞辰100周年 刘丰德
登记表
佚文
漫谈旧剧之批评
听春雨
忆景山(上)
忆景山(下)
墨与文人
迎黄宗江
三审周逆作人
为人民工作
访问沂蒙山区(一)
访问沂蒙山区(二)
访问沂蒙山区(三)
访问沂蒙山区(四)
访问沂蒙山区(五)
大明湖及其他
金石善本(上)
金石善本(中)
金石善本(下)
下乡
汉水上吹来的春风
说脸谱
《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作品吗?
外宾鼓掌论
同学少年
人日
《壮岁集》跋
老烈《京剧诗、书、文、画》序
《随想录》推荐信
往事琐记
采蓝集
唁辞
信札
致巴金(2通)
致百花文艺出版社(1通)
致曹度(2通)
致曹纪平(1通)
致常君实(6通)
致陈子善(3通)
致杜运燮(4通)
致范用(13通)
致冯亦代、黄宗英(1通)
致古剑(20通)
致黄俊东(2通)
致季涤尘(6通)
致江澄波(3通)
致姜德明(2通)
致蒋颖馨(1通)
致荆时光(7通)
致李一氓(1通)
致励俊(1通)
致凌济(10通)
致柳曾符(1通)
致罗孚(1通)
致吕浩(文泉清)(3通)
致马国亮(1通)
致潘宝海(1通)
致沈鹏年(1通)
致沈燮元(1通)
致师陀(1通)
致施蛰存(1通)
致蔬畦(2通)
致苏北(4通)
致苏晨(5通)
致田仲济(1通)
致《文教资料简报》编辑部(1通)
致徐明祥(8通)
致杨成凯(1通)
致杨栋(3通)
致友人(9通)
致于晓明(1通)
致袁鹰(1通)
致岳父(1通)
致赵景深(1通)
致赵晓林(1通)
致周晶(31通)
致周雷(1通)
致朱光耀(2通)
题词
题跋
来燕榭诗存
附录
黄裳著作书目编年
摘要
漫谈旧剧之批评
在中国,批评家们像有着成例,“逢洋必好”,或“古色古香”为上,旧剧之为人诟病也久矣。有一派是看不起“中国旧剧而为他们所看不起的大众们所喜欢的东西”,于是用了从英国或法国所学来的戏剧学原理,批评旧剧,而嫌她不能在舞台上搭起门窗来,因为他们脑筋中为苏联的大剧院所震动,而不能在国剧中感到布景的满足因而如其说的。再有一派思想前进的人们,责备着国剧的不时代化,其实他们太不认识艺术了,最近苏联上演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视为革命戏院的代表作,一出古老的罗曼斯剧本,一定使他们诧异不置了。还有一派是蔑视旧剧而推崇昆剧的,因为昆剧的词曲雅驯,为士大夫阶级所喜悦,而旧剧词多俚俗,不足登大雅之堂,这种人的盲目大言更幼稚得厉害,胡适之先生常发挥着他的文学进化论,大意是说唐诗在绝句时期,旗亭画壁,成为民间歌唱的普通材料,所以最盛。后来渐为文士大夫们所把持,死去了,于是长短句的词代之即兴,北宋柳耆卿“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为倡优所喜咏唱。因而词大为兴盛,后来渐渐变成模仿填词时代,词是死去了,元曲又代之而兴,渐渐变成南曲的稠浓繁缛,又成了厅堂之歌了,剩下了的昆曲,也成了将死的哀鸣了。如此说来,我们还要为旧剧庆幸,因为她虽然是经过了鼎盛时期,虽然有文士如陈墨香、齐如山等编排的富丽堂皇的新剧,然而始终为大众所保持,保住了它的民间作品的高尚地位,这不能说不是一种奇迹。郑振铎先生喜欢搜集旧书,对“元曲”“杂剧”“诸宫调”俱有深邃的研究,而独不欲整理旧剧,我想大概还是材料太难搜集罢。前几年故去的刘半农先生倒是很喜欢旧剧,曾有两部关于史料的文字发刻。梅浣华游美时,刘先生及其弟刘天华氏(音乐家,已殁)曾为梅氏编了部很大的书并且译了不少旧剧的腔调,浣华在美的成功,恐怕大半是得力于此。以上所谈,大概是一班主观太深的人的批评,不可救药,不值一谈,如古愚先生驳徐讦一文,是以代表这类盲目的谈剧者。
还有一大派人,是因为直觉的印象不好,而始终厌恶旧剧的,这都要怪旧剧的环境太劣,而非其本身之过,这可以拿知堂老人来作代表,如在《北平的好坏》一文中所云:“乙巳(一九?五)的冬天与二十三个同学到北京练兵处来应留学考试,在西河沿住过一个月,曾经看了几次戏,租看的红纸戏目,木棍一样窄的板凳……都还约略有点记得。”……日记:“十二月初九日,下午偕……至中和园观剧,见小叫天演时,已昏黑矣。初十日下午……广德楼观剧,朱素云演《黄鹤楼》,朱颇通文墨云。”看上面所说,活显出一个南方人初至北京,语言不通,而看了窄板凳、昏黑的舞台等而发出的感想,这些事情在最近似已改善,如天津的中国戏院,即颇能得近代舞台的好处。观众这些厌恶大概不会有了罢。周作人先生还提出几个具体意见是:“(一)中国超阶级的升官发财多妻的腐败思想随处皆是,而在小说戏文里最为浓厚显著;(二)虚伪的仪式,装腔作势,我都不喜欢,觉得肉麻,戏台上的动作无论怎么有人赞美,我总看了不愉快;(三)唱戏的音调,特别是非戏子的在街上在房中的清唱,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与八股、鸦片等有什么关系,有一种麻痹性,胃里不受用。”综上三说,第一条,我答作:因为旧剧是人生的描写,生在那样一个社会,绝不会有什么乌托邦可以创造出来。反过来说反能在许多地方留下很有价值的描写,足供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参考用的,况且在偌大的一个旧剧创作之中,芜滥之作,绝不能没有,这一点不能推翻全部旧剧的价值。第二点,我觉得全是作者的直觉作用,探亲演礼的穷形尽相无非是寻笑料,如果不用规矩的理想看去,即心中若有正气然,至多也不过说是过火,不至于使人难过。至于其他在范围内的表现,如叱之为装腔作势,我看还是不唱也罢。第三点,更是主观太甚,没有充分的立脚点。
P3-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