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进贫困的教育: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走进贫困的教育: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史志乐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96053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贫困与教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扶贫脱贫现实背景和问题,本书主要围绕教育与贫困陷阱展开论述,通过持续性陷贫和持续性脱贫的分析,说明贫困家庭要实现持续性脱贫需要满足一定的门槛。文章主要按照“现象分析——理论模型——计量检验——政策建议”的思路,首先对贫困陷阱与贫困、教育之间地关系进行文献梳理,界定和明晰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接着对我国教育脱贫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我国教育脱贫的得与失;然后,在文献梳理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本书以家庭为单位构建了一个代际交叠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子女教育投资与家庭陷贫和脱贫的各种情形,并且提出家庭脱贫第一阈值和实现家庭效用优选化的第二阈值;接下来,采用相关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和动态面板等方法,对贫困户进行陷贫和脱贫的自身家庭状况和政府提供的强制教育和助学贷款情况进行实证检验,为理论模型提供资料支持和实证支撑。按照这一研究思路,本书结合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注重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中系统分析我国贫困家庭要实现脱贫的教育机理与策略选择。
内容简介
目前摆脱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之一,成为脱贫的根本之策。本书综合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在统一的逻辑框架中,从贫困家庭教育的视角,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教育脱贫的机理与策略,为如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理论和政策参考。
作者简介
史志乐,女,江苏徐州人,经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现就职于中国农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经济与反贫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3项,参与重量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序/001第一章走进贫困的教育/0011.1扶贫开发——没有硝烟的战场/0031.2贫困的教育——推动可持续发展/0061.3艰难的攻坚——摆脱困境的出路/008第二章从贫穷到贫困:世界难题/0112.1贫困问题/0132.2贫困陷阱/0212.3贫困与教育投资/0312.4小结/044第三章我国教育脱贫历程:沧桑巨变/0473.1教育的反贫困功能/0493.2我国教育脱贫历程及成效/0523.3我国教育脱贫类型及特征/0643.4教育脱贫中存在的现实问题/067第四章教育与贫困陷阱:理论构建/0714.1基本思想与假设前提/0734.2效用优选化/0754.3稳态/0824.4模型拓展/092第五章家庭教育投资与贫困陷阱:父母之望/0955.1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背景/0975.2陷贫家庭的教育投资特征/1045.3家庭教育投资与陷贫脱贫的实证检验/1115.4小结/126第六章政府教育资助与脱离贫困陷阱:政府之责/1296.1我国教育资助整体情况/1316.2各类教育资助情况及其脱贫成效/1386.3政府教育资助与脱贫的实证检验/1536.4小结/162第七章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结论与建议/1657.1主要结论/1677.2政策建议/168参考文献/175后记/185
摘要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摆脱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目标。贫困问题既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从宏观经济层面来说,摆脱贫困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过程;从微观经济层面来说,解决贫困问题就是解决贫困家庭福利水平低下问题。微观层面的家庭贫困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物质贫困或是暂时贫困,贫困对象往往低于某一划定的贫困线;从根源上来看,贫困其实是一种可行能力的剥夺,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福利水平低下的状态,贫困对象往往处于贫困陷阱之中难以自拔。不可否认,我国在划定的贫困标准下取得了巨大的扶贫脱贫成绩,但是当前我国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仍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返贫率高、可持续脱贫能力弱等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我国扶贫脱贫的节奏和步伐,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这部分贫困主体深陷持续性贫困之中,主观脱贫意愿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难以保证扶贫脱贫的稳定性、有效性和持久性。教育作为一项施加于个体之上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于贫困人口脱贫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教育可以提高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贫困主体的脱贫意愿,提升贫困群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在脱贫过程中认清贫困人口的主体特性、家庭特性、教育特性,对于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意义重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