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的城市群-时空过程及作用机理

中国的城市群-时空过程及作用机理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郑艳婷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96051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综合多源数据,运用C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株潭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刻画了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城市重塑过程,并与内需促动下内陆型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比。可以为探索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调控政策。
内容简介
1978年以来,中国的巨型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世人瞩目。但其空间模式如何,全球化力量如何作用于其中,这些问题吸引着规划、管理以及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综合多源数据,运用CIS空间分析技术,分别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株潭地区作为典型案例,刻画了全球化对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空间城市重塑过程,并与内需促动下内陆型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对比。可以为探索巨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调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郑艳婷,山西省繁峙县人,香港大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群、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
目录
前言1绪论1一、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11.世界城市体系中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域类型12.全球生产的重要节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空间单元23.内部资源环境矛盾异常突出,可持续发展挑战巨大3二、新时期我国城市群研究的迫切意义41.我国未来城市化的主力地区、重要接纳体和核心竞争区域42.迫切需要审视国内外形势变化对我国城市群空间重构的影响43.城市群的概念不统一,界定不一致,制约了规划管理5三、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结构6第一章城市群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9一、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国内外相关研究101.早期的城市群——集合城市与大都市带102.亚洲的巨型城市区域—Desakota和大城市扩展区113.当今发达国家的城市群—全球城市区域124.我国的城市群135.小结16二、城市群动力机制的国内外相关研究161.早期城市群动力机制研究162.全球城市区域—遍在的大规模集聚与新中心性173.中国的城市群—动力机制研究204.小结21第二章我国城市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23一、我国的城市群——概念24二、城市群的基本特征271.Mega(巨型)272.Urban(城市性的)273.Region(区域)29第三章我国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演变33一、方法论341.人口密度352.人口集聚353.乡村非农转化37二、2000年前我国城市群的空间重构391.区域性集聚—人口密度392.区域性集聚—人口增长及净迁移403.从非农转化看我国城市群的形成414.从低度城市化水平看城市群的形成42三、2000年后我国城市群的空间重构441.从人口密度角度看城市群的形成442.从人口增长及迁移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463.从非农化角度看城市群的形成494.从低度城市化水平看我国巨型城市区域的形成50第四章沿海城市群的空间重塑及其作用机理分析—以珠三角和长三角为例53一、我国两大城市群的空间重构特征54二、经济结构迅速转化57三、经济外向型特征明显,两大三角洲成为全球性生产平台60四、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人口向心集聚特征明显64五、非农土地利用扩张迅速,巨型城市区域用地分散67六、城乡土地混合使用,区域集聚呈现空间分散态势70七、我国沿海地区巨型城市区域的动力机制分析731.指标选取732.相关性分析753.模型建立和回归分析81第五章中国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89一、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概况92二、内陆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长株潭为例931.国内力量驱动下的高速经济发展942.产业园区发展引领下的结构转变953.以当地人口为主的适度城市化974.高速铁路带动下基于区域的空间模式和过程98三、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99四、讨论102第六章我国内陆城市群的空间重构及其作用机理—以武汉城市群为例105一、武汉城市群发展概况106二、武汉城市群的区域性城市化特征1071.人口向区域集聚趋势初显1072.区域性的非农就业转化特征明显1103.区域城市化水平提升111三、武汉城市群城市化的动力分析1121.内驱力主导的经济快速增长1122.开发区引领下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化1143.交通运输条件改善明显,带动节点区域工业增长1164.政策因素116四、武汉城市群动力机制分析117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172.将人均GDP作为因变量解释武汉城市群的经济发展1193.将NAER作为因变量解释武汉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120五、结论121第七章中国的城市群—促进多模式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123参考文献127
摘要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全球分散分布的同时,主要生产、生活活动向着世界主要的城市区域集聚。根据联合国报告(2015),在1970-2015年期间,全世界超千万人口的城市集聚体a从3个增加到了28个,其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比重迅速增长,从4%增加到12%。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重将继续扩大。这些密集的城市集群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生地,世界城市化近40年的经验表明,城市群是增长最快、拥有活力的城市地域类型,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而卓有成效,城镇化水平已超过50%,普遍认为,我国已经进入加速城镇化阶段。在当前的国内外背景下,城镇化更被认为是我国向内需型结构转化的重要战略引擎,因而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然而未来的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应该在哪里?必须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科学考察和严谨推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制定出行之有效、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一、城市群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1.世界城市体系中增长最快的城市地域类型根据联合国报告,1970-2011年期间,世界城市人口翻了一番,从13亿增加到36亿。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则增长了将近3倍,从7亿增加到27亿。这些城市人口主要增长在哪种规模的城市?1970-2011年期间,100万-500万的大城市吸引了全世界5.3亿新增城市人口,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4.5亿。表现最为突出的城市地域类型是10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970年,超大城市只有纽约和东京两个城市,只有3900万人。2011年,全世界拥有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增加到23个,吸纳全世界3.6亿城市人口,其中发展中国家占2.6亿。从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来看,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的比重增加最为明显,1970-2011年增加7个百分点。而除1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占比增加3.3个百分点之外,其他规模的城市地域类型占比都在缩减。发达国家同样符合这样的规律,千万人口超巨城市增加5个百分点,1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加3.2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超巨城市增加9.5个百分点,而100万-500万人口的大城市增加3.6个百分点。联合国针对2025年城市人口的分布预测显示,千万人口以上的巨型城市(占比增加3.7%)和100万-500万人口大城市(占比增加3%)仍然是未来15年城市人口聚集的主要城市地域类型。2.全球生产的重要节点,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空间单元从国家层面来看,这些重要的城市群是乡村人口转化的重要接纳体(container),它们不仅人口规模庞大,空间范围广阔(多数大于传统都市区的范围),而且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全球生产消费网络的重要节点(McGee,1999;胡序威等,2000;姚士谋等,2001)。在过去40年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城市群发挥着重要的节点作用,是全球竞争的主要单元,对全球、对国家、对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城市群并不占据世界最多的人口,面积更加之小,但它们却是世界上经济、政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生地。例如在美国,40%的就业集中在1.5%的土地上;在泰国,37.1%的GDP都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1.5%的曼谷区域,相应区域的工业增加值比重更高达76.8%。近年来,巨型城市区域的集聚趋势仍在持续(Kim,2002)。除了传统意义上能够使得企业共同享受优良的基础设施条件、方便建立前后向的联系、便于接近地方劳动力市场之外,世界各地这一波新的集聚趋势还有助于企业应对复杂的全球性市场动态和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另外,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企业,都需要集聚向主要节点,来方便与其合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便在复杂多变的商业关系中,对潜在的合作者进行判断,建立互信关系(Scott,2001;Hall,2001;ScottandStorper,2003)。因而,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使得集聚成为必需,使得城市群成为这一集聚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形式。城市群已经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空间单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担当着特殊的角色,它的中心城市担当着门户城市(GatewayCity)的作用(Shortetal.,2000),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的节点及经济体系的控制中心,也往往是世界城市(WorldCities)(Hall,1966;Friedmann,1986)或全球城市(GlobalCities,Sassen,1991;2001)。正如新区域主义论者所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非但没有使得地理空间的作用消亡,反倒加强了它以城市区域的形式参与各项活动的作用(Storper,1997;ScottandStorper,2003)。3.内部资源环境矛盾异常突出,可持续发展挑战巨大对于城市群本身而言,它是一个蕴含着多元文化的复杂系统,区域内部社会问题突出,区域的超大规模集聚使得其内部资源约束、环境问题异常严重(Yeung,1997,2002;Douglass,2000;陆大道,2005;方创琳,2011;顾朝林,2011;宁越敏,2011)。这类型区域经济外向型的特征,又使得这个区域在多变的全球经济氛围下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2008年金融危机,遭遇最严重创伤的正是这些地方。因此,城市群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地方政府、区域乃至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世界经济的加速整合,以及大区域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使得多数专家已经承认,在这些城市群内,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政策战略已经无法适用(Soja,2000;SimmondsandHack,2000;Scottetal.,2001)。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地域类型,过去的城市规划管理策略面临着巨大挑战(SimmondsandHack,2000;Scottetal.,2001;Soja,2000,2014),我们必须及时更新城市群的空间重构过程及机理,来为规划管理服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