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荀子: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荀子: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湖南岳麓书社
  • 作者: 张晚林导读注译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0917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荀子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荀子》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本次出版对原文进行了准确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并辅以简要的导读。
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有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张晚林,工学学士、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录
摘要
    劝学
     导读
     荀子作为先秦儒学后期的代表人物,秉承了儒学以王道救世的思想,而以王道救世,不只是一个制度设计问题,更主要的在于修身进学,故荀子在《君道》篇中讲“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这样,将《劝学》篇置于其首,也就可以理解了。但荀子所说的“学”不是现在的科学知识,而是品格的养成。其义有三:礼法的执守、道德的自觉与境界的提升。本文的大意如下:首先,荀子指出学习对于改变人的品性与人成就之取得的重要性。其二。论述了学习中的一些方法,如“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慎其所立”等。荀子特别强调亲近贤师的学习方法,这是一种最快有效的方法。若只是读《诗》《书》等经典文献,则不过是具有杂博知识的人,这是荀子所批评的陋儒或散儒。其三,荀子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就是用心专一。其四,论述了学习的次序,以诵经为开始,以读《礼》为结束。其五,论述了教学的方法,要求君子教人须不急躁、不隐瞒、不盲目,依据学者的身心态度施教。最后,荀子论述了为学的优选境界,就是成为全之尽之、能定能应的“成人”。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1。青2,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4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5,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6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7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8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9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10神11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染料是从蓼蓝提取出来的,但其色泽却比蓼蓝更浓;冰块是水结成的,但其温度却比水更寒。直的木合于绳墨,但能使其弯曲做成车轮,其弯曲程度合于圆规,虽然重新用日晒,也不可能使它恢复到原来的直,这是“鞣”这种工艺的结果。故木材因绳墨的作用而变直了,金属经过磨砺以后变得锋利了,君子如果博学而又能多次反省,那么,他的知见就明睿而其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所以,不登高山,就不知天到底有多高;不临深渊,就不知地到底有多厚;不去学习古代圣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到底有多大。干、越、夷、貉的子弟,生下来时都是哭声,但长大以后各自的习惯并不同,这正是教化不同的结果。《诗经》说:“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享受。谦卑恭敬地忠于你的职守,向正直的人学习。神灵会察知你的行为,并赐予你大的福气。”人的神明没有比与道契合更大的,人的福气没有比无灾祸更长久的。
     注释
     1已:停止。
     2青:靛青染料。 3蓝:蓼蓝。可以提取靛青染料的植物。
     4鞣(rou):车轮的外框。这里作动词用,使树木弯曲为车轮。
     5槁暴(pu):槁,枯;暴,“曝”的古字,日晒。
     6砺:磨刀石。
     7参省(san xing):参,通“三”,多次;省,内察而反求诸己。
     8干、越、夷、貉(mo):干,本为春秋时一小国,后为吴所灭而并于吴,故吴亦有时称干。越,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夷,古代中国东部的少数民族。貉,同“貊”,古代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
     9《诗》:先秦文献中提到的诗都是指《诗》三百,即秦汉以后的《诗经》。
     10此句引自《诗经?小雅?小明》。此诗的大意是:一位大夫因得罪朝廷而被流放到边境服役不得归,故作诗以表达忧苦、思念与不安之情,并借此告诫勉励他的同事修德尽职。荀子引此诗喻人们劝学修德。嗟,告诫;靖,谦卑恭敬;共,通“供”;介,佐助;景,大。
     11神:神明,指人的意志力与精神的觉悟性。人因内合于道,故其意志力大,其觉悟性高。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