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山陵 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修订版

中山陵 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修订版

  • 字数: 33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李恭忠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64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山陵不仅是建筑目前的一处经典,也是现代中国“记忆之场”的范本。中山陵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由哪些人构思和建造出来的?究竟有何独具一格的建筑特色?孙中山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到1929年6月1日在南京安葬,其间经历了什么样的曲折?他的最终葬礼有何独特之处?中山陵建成之后,在当时的政治和公共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如何跟其他方面的政治仪式和传播手段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现代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政治文化风貌?时过境迁,这个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可以为后人提供什么启迪?本书融会“新文化史”的视野和手法,在平实的叙事过程中,带你穿越时光隧道,一一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内容简介
中山陵可谓是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国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孙中山的葬事与“再造民国”政治目标的互动过程,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再造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文化运作方式,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政治史,为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作者简介
李恭忠,1974年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学衡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民间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侧重于公共记忆与政治文化史、近代概念与思想文化史、秘密结社与社会史等领域。著有《近代中国社会史论》(2018)、《发现底层:孙中山与清末会党起义》(2011)等,译著有《文化记忆研究指南》(2019)、《天地会的仪式与神话:创造认同》(2018)、《历史社会学手册》(2009)等。
目录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无目录
摘要
    导言 国民党统治之下的中国现代史,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具有深远意义的标志性遗产?不管以何种标准为依据,在曾经是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南京,这样的标志性遗产至少就有两处: 一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一为中山陵。如果说前者是民国历史“记录”的集大成者,主要吸引着历史学者的目光;那么后者可谓现代中国集体“记忆”的重要维系点,凝聚了上至国家层面、下至寻常百姓的关注,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公共生活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学术界以往的中华民国(国民党)统治史研究,多从组织史、制度史的角度切入,对于党/国权力体系的刚性建制及其生成、演变过程揭示颇详。这方面成就最明显的是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相比之下,党/国权力的柔性运行机制,也就是党/国政治权威如何借助于政治仪式、象征符号等途径来建构和运行,依然有待于更多的深入研究。沈艾娣的著作《共和国民的塑造: 中国的政治典礼及符号,1912—1929》(H.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2-192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体现了这种思路。如同书名所示,该书的研究时段侧重于北洋时期。国民党统治时代的政治文化与北洋时期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值得进一步探讨。孙中山的陵墓、葬礼和身后形象建构问题,即属于后一种情况。本书着重考察孙中山逝世后的葬事操办和中山陵作为一个巨型政治符号的兴起过程,将它与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和“党国”体制建立过程结合起来分析,展现国民党人通过丧葬政治运作来塑造孙中山身后形象、树立新式精神偶像、增进现代国族认同的努力,从而揭示国民党统治时期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变迁过程中一个相对隐晦的侧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