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5册)

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5册)

  • 字数: 116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作者: (美)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194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4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套书了解旅游看不到、网上搜不着的西方日常生活细节!
◆《全民自黑的英国》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精准塑造了一个生动真实的英国!
◆《全民寂寞的美国》戳破繁荣表象,真实呈现美国平凡小镇的寂寞生活!
◆《全民蠢萌的美国》写遍美国人日常生活点滴,给你一个如假包换的真实美国!
◆《全民发呆的澳洲》揭开澳洲的神秘面纱,带你感受澳大利亚人的乐天魅力!
◆《全民疯狂的欧洲》打破对欧洲的固有印象,带你重新认识欧洲!
◆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系列成名作!
◆比尔·布莱森曾获詹姆斯·乔伊斯文学奖、塞缪尔·约翰逊文学奖
◆英国BBC全民调查将《全民自黑的英国》评为“尤其能代表英国的图书”!
◆《全民自黑的英国》入选《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简·奥斯丁、雨果、柯南·道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乔治·奥威尔、勃朗特姐妹等文学大师比肩而列
◆翻开本书,透过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个真实的西方!
内容简介
一套书了解旅游看不到、网上搜不着的西方日常生活细节!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走遍欧澳美18个国家,通过细致观察和亲身体验写下了这套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他在书中抖包袱、开脑洞、旁征博引,毒舌吐槽,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西方。
《全民自黑的英国》其实是一本全面的英国文化观察笔记:英国人虽然总是板着脸,但个个都是幽默大师;英国多阴雨,但由此英国人无需担心一年四季的衣着搭配,天气也成为当地人打开话匣子的完美话题。本书被英国人评为“尤其能代表英国的图书”,还入选了《卫报》“生命中不可或缺的100本书”书单,同时入选的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
《全民寂寞的美国》其实是一本美国平凡小镇生活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亲身游历美国38个州,行驶13978英里,考察上百个美国小镇,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他发现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并非我们想象中的灯红酒绿,而是在平凡真实中透露出淡淡的寂寞:小镇之间遍布着长得望不到边的公路,充斥着各种各样奇怪的口音,娱乐活动乏善可陈。
《全民蠢萌的美国》其实是一本美国人日常生活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亲身经历,戳破固化的美国印象,近距离观察普通美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发现美国人很蠢萌,一项民意测验显示,有多达370万美国人认定自己遭到了外星人的劫持。美国的邮局从不用排队,工作人员热情高涨,还时常用免费的甜甜圈和纸杯咖啡回报市民;而且美国一半成年人体重超重,和他们一起坐电梯,你都会心惊肉跳。
《全民发呆的澳洲》其实是一本全面的澳大利亚文化观察笔记。比尔·布莱森乘坐七十二小时的火车横穿整个澳大利亚大陆,在他眼中,澳大利亚人的乐天性格被无限放大:无论遇到怎样糟糕的情况,澳大利亚人都表现得像一只在树上发呆的考拉。比如鲨鱼伤人报道频出;遭遇鳄鱼;踩上杀人蛇;差点触到夺命水母;剧毒蜘蛛迎面落下……如果你觉得生活糟糕透了,那就来见识一下澳大利亚人的乐天魅力!
《全民疯狂的欧洲》打破对欧洲的固有印象,带你重新认识欧洲!比尔·布莱森遍览欧洲15个国家的37座城市,以其细致独特的观察和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一个别样而又真实的欧洲大陆。在这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着独属于他们的“疯狂”:法国人似乎永远学不会排队,意大利的办事手续烦琐得要命,在瑞典逾期还书会惊动防暴警察。翻开本书,感受欧洲大陆别样而真实的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美籍作家,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的作者,语言文字以辛辣幽默著称,尤以毒舌吐槽被读者喜爱。曾获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是首位获“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的非英国籍人士。此外,他还曾任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取得两所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和九所英国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风趣幽默且博学多才,能以独到的眼光发现寻常人事物中的不寻常之处,善于捕捉生动有趣的画面和真实深切的内心感受,并用诙谐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美国《列克星顿先驱领袖报》曾评价他“兼具观察家和幽默家的无限才能,这使他的随笔无论在什么背景下都值得一读。”
目录
《全民自黑的英国》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
《全民寂寞的美国》
《全民蠢萌的美国》
《全民发呆的澳洲》
《全民疯狂的欧洲》
摘要
    《全民自黑的英国》
     我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去滑铁卢火车站,发现那里乱成一团,原来北面的克拉普汉姆枢纽站起火,火车营运中断。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里,几百名旅客以超乎寻常的耐心一直静候在那里,盯着空白的指示公告牌。偶尔有流言传来说有列火车在七站台即将出发,人群里便小小地骚动了一下,每个人都拖着疲惫的双腿朝那边走去,走到门口却又听到新的流言传来说火车实际上是在十六站台或者二站台出发。最后,大家将火车站的所有站台几乎一一走过,坐上不知开向何方的一列列火车。我发现自己乘上了一辆火车的最后一节挂车,据说马上开往里士满。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另一名乘客: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坐在一堆邮包上。他有一丛浓密的红胡子,浓到你可以割下来填满一个靠垫,脸上一副极其厌世的表情,一望即知他属于那种老早就放弃了回家希望的人。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我问他。
     他若有所思地叹了一口气:“这么说吧,我到这个火车站的时候胡子是刮得干干净净的。”
     我太欣赏这幽默了。
     《全民寂寞的美国》
     那可真是非同寻常的经历,在热得冒烟的8月的夜晚,坐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小屋里,听着外面蟋蟀的叫声,看着一个男人对着麦克风侃大山,吹嘘着类似这样的话:“噢,这是奥马哈的一个凉爽的夜晚,从密苏里河那头吹来了阵阵清风。今天晚上有一位特别来宾——沃伦·特·莱格雷斯州长,我看见他和他年轻漂亮的妻子——博比·雷坐在一起,就在我们记者席下面的一个包厢里。”夏农在这方面是个天才。我记得,有一次球场那边没有打来电话(那家伙被锁在厕所里或是出了别的什么意外),夏农没有东西可以提供给听众,所以他便用一场突如其来的倾盆大雨推迟了比赛,尽管上一刻他还在说那是一个美好无云的夜晚。接着他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打电话给球场,哀求某人告诉他赛场情况。还真是有趣,我后来从什么地方看到,说是罗纳德·里根年轻时也在得梅因当过体育播报员,也发生过一模一样的情况。里根当时的处理,是让打击手一个劲儿干些非常难以置信的蠢事——在超过半小时的时间里一再击球犯规——还假装这没有什么难以置信的。根据这些,你可以联想一下,作为总统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全民蠢萌的美国》
     最近我拼命在想吃的东西,因为我一直在饿肚子,主要是我太太近来让我节食减肥。我的食谱是她发明的,非常有意思:我可以随便吃任何不含脂肪、胆固醇、钠以及卡路里(也就是很难吃)的东西。为了让我不挨饿,她又去杂货店买了所有名字里含有“麦麸”的东西。我并不太清楚。可是我敢肯定昨天的晚饭就是麸皮薄饼,弄得我靠前沮丧。
     肥胖是美国的一个严重问题(好吧,是肥胖一族的严重问题)。美国成年人有一半超重,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可称为肥胖(块头大得让你与之同乘一架电梯时要再三思量)。
     现在几乎没什么人抽烟,因此肥胖就成为了美国头号健康问题。每年有30万美国人死于与肥胖相关的疾病,而国家每年花在治疗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等与进食过量有关的疾病上的金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我还没有意识到超重会将罹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50%——这种病没人愿意得上。自从我读到相关报道,我一直在假想某位直肠病学家在对我进行检查后说:“哇!布莱森先生,你这一辈子到底吃了多少个奶酪汉堡啊?”)此外,超重还能大幅度减少外科手术的存活率,更不用提找到拿得出手的约会对象了。
     最重要的是,超重意味着理论上和你很亲的人会叫你“胖墩先生”,每次你打开橱柜门或者接近是不小心地拿起一大袋“奶酪炸薯条”的时候,他们都会问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全民发呆的澳洲》
      “对不起,打断一下,”我插嘴说,“到底什么是布基滑板?”
     “哦,它很有趣。你会爱上它的。”她轻快地说。不过我觉得她有点儿回避问题。
     “好吧,可它是什么呢?”
     “它是一项水上运动。乐趣无穷。乐趣无穷,格伦,对吧?”
     “乐趣无穷。”格伦同意道。他正用“所有胶卷有人埋单”的那种架势没完没了地拍着照片。“哔吱、哔吱、哔吱”,他的相机唱着歌,他快速拍下了三张戴尔德丽和我谈话的照片,碰巧三张都一模一样。
     “可它到底怎么玩呢?”我锲而不舍。
     “你拿上一种小型冲浪板,涉水走进大海,然后你逮着一个大浪头,驾浪回到岸上。挺简单。你会爱上它的。”
     “那鲨鱼呢?”我不安地问。
     “哦,这里基本没有鲨鱼。格伦,上次有人被鲨鱼咬死是多久前的事啊?”
     “哦,好久啦,”格伦思忖着说,“至少两三个月吧。”
     “两三个月?”我尖叫起来。
     “至少啊。鲨鱼的危险性被估计得太高了,”格伦又说,“估计得太高了。最可能毁掉你的是离岸流。”他又回去拍照了。
     “离岸流?”
     “水下的潜流,和海岸成一定角度,有时候会把人冲进大海,”戴尔德丽解释说,“不过别担心。不会发生在你身上的。”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这儿守护你啊。”她露出安详的微笑,喝干了杯子里的咖啡,提醒我们该赶路了。
     《全民疯狂的欧洲》
     意大利人接近没心思去遵守秩序,他们就是生活在某种骚乱之下,我觉得这样还蛮迷人的。他们不排队,不交税,不准时赴约,不收好处不干活,不遵守任何规则。在意大利的火车上,每一扇窗户都贴了一张标语,上面用三种语言告诉你别把头伸出窗外。用法语和德语写的标语都是命令你不要把头伸出去,但意大利语写就的标语就是弱弱地建议:这好像不是一个好主意哦。否则,它还能怎么办呢?
     甚至是意大利的绑架案都随意得让人震惊。1988年1月,一个绑架集团绑架了一个叫卡罗·齐拉顿的18岁男生,他们把他关在了六英尺深的洞里,定时给他吃饭,但是他们直到——你听清楚了——10月,也就是绑架他九个月后,才和这个男生的父母提出要赎金的要求。你能信吗?绑匪提出要50亿里拉(250万英镑)的赎金,濒临崩溃的父母一下子就付清了赎金,但是绑匪紧接着又索要了更多的赎金。这一次男生的父母拒绝了,最后,在卡罗·齐拉顿被绑架两年零一百天后,绑匪终于释放了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