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律社会学专论

法律社会学专论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陈光 赵大千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627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教材主要定位于很好法律人才实验班,同时兼顾其他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其基本指导思想是:从法学本科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切实而简要的法理学知识与理论,方便法理学教学和学生日后的学习;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和法律实务;在保持教材体系完整与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展示出独特的风格和创新性;确保观点正确、内容新颖、结构严谨、通俗易懂、体例规范。'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大连理工大学法学专业统合改革系列教材”之一。法律社会学是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研究法律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和法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社会整体观念出发,认识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从而更好地利用法律的控制作用解决社会问题。本书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三个部分:民间法、规范治理和司法社会学。其中,民间法部分首先论述的民间法的基本原理,包括民间法的含义、民间法与软法的关系、民间法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进路和民间法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这样四个具体的问题。然后重点就民间法在司法过程中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规范治理部分关注的话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民间治理的问题;二是国家-社会视角下的规范及其适用。司法社会学是近年来法律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随着新一轮司法改革的启动,相关话题将重新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并未探讨诉讼、调解或案例指导制度等为学者们广为研究的话题,而是首先选择法律方法为切入点,探究法律方法所不可避免的社会学渊源或牵连。然后通过对法律方法的功用、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内部关系以及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和角色定位这三个具体问题的分析,意图为我们审视司法改革提供另类视角和参考。
作者简介
陈光,男,1982年生,山东莱州人,2001-2011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讲师,法律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法学会海洋法研究会副会长、法律逻辑学证据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国家民委和辽宁省社科项目各1项,在《法学论坛》、《学习与探索》和《东岳论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理论建构》(人民出版社2014年9月版)和《英国租借期间威海卫法令汇编》(与邵宗日合作,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主编教材两部。 赵大千(1983-),女,法学博士,大连理工大学法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法律社会学。先后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多项,代表性的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老龄化视角下我国城镇老年人就业法律问题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青年项目“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问题研究”等。先后在《学术界》、《求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法律社会学概述一、法律社会学的产生与研究对象(一)法律社会学的产生(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法律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三、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与研究范围(一)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视野(二)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 民间治理:历史与现实一、转型时期民间治理的规范与心理(一)民间治理的含义、结构与功能(二)民间治理规范的特点及适用(三)治理主体的规范心理及其转型二、转型时期民间纠纷的解决(一)转型时期民间纠纷的类型与特点(二)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种类及调解的意义(三)完善民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三、英租威海卫时期的民间治理及现实启示(一)民间治理的基本策略和基础性制度(二)诉讼制度及现实思考(三)调解机制的运作(四)民间治理的现实启示第三章 民间法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场域理论与民间法的含义(一)释义民间法之前提:场域的界定(二)民间法的含义界定二、民间法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进路(一)民间法研究的现状及问题简析(二)民间法与社会心理机制的内在关联(三)法律心理学与民间法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进路三、个体社会化中民间法的作用(一)研究个体社会化中的民间法原因(二)动态分析:民间法在个体社会化不同时期的作用(三)静态分析:个体社会化中名望与面子的规范意义第四章 司法过程中民间法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一、作为法官知识构成的民间法(一)作为社会个体的法官与民间法(二)民间法作为法官知识构成的表现——以影像中的法官为例(三)民间法作为法官知识构成的必然性及意义二、司法调解中民间法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一)司法调解的优势及民间法存在的空间(二)司法调解中民间法作用的具体表现(三)司法调解中民间法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三、“找关系”的规范性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一)“找关系”:司法活动中不可忽视的民间法(二)司法过程中“找关系”之社会心理四、司法民意的规范属性及其社会心理成因(一)民意的民间法属性(二)司法民意的社会心理成因分析五、判决正当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判决正当性的含义及原因(二)司法判决为何以及如何被社会所接受(三)接受判决与通过司法之公正六、法官认知中民间法的影响及其规制(一)法官认知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二)司法中民间法的意义及其对法官认知的影响(三)如何规制法官认知中民间法的影响第五章 社区治理的软法之治一、社区治理法治化: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维度与基本要求(一)从社会管理创新到创新社会治理(二)社区治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推进(三)社区治理法治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二、社区治理的规范依据:多元规范中的软法(一)社区治理中的多元规范(二)社区治理软法的表现形式(三)社区软法的公共治理功能三、社区治理实践中软法运行存在的问题(一)社区治理软法运行缺乏制度保障(二)社区治理实践中软法运行缺乏人员支持(三)社区软法运行中的矛盾解决机制不完善(四)社区治理软法实施中自由裁量缺乏有效约束四、加强软法之治与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一)完善社区软法的制定程序(二)健全软法运行的组织和实施保障机制(三)加强社区软法运行的硬法保障(四)完善社区软法运行中的矛盾解决机制(五)探索社区软法在司法中的适用方式(六)采取措施有效规制社区软法实施中自由裁量第六章 网络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一、网络社会变迁与治理概述(一)网络社会的概念(二)网络社会的社会学意义(三)本章的核心议题与结构安排二、网络社会的本质与社会治理理念(一)崭新说与网络社会自治(二)媒介说与网络社会严格监管(三)混合说与网络社会治理创新三、网络社会的运行逻辑与权利—权力关系嬗变(一)网络社会的技术逻辑(二)网络社会的社会逻辑(三)网络社会运行逻辑的误解与澄清四、网络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一)网络社会的法律治理方式(二)网络社会的社会自治方式(三)网络社会的技术治理方式(四)网络社会三种治理方式的关系第七章 法社会学视角下的法律方法一、司法过程中法律方法的心理学意义(一)司法的功能定位与法律方法的心理学意义(二)法律方法对认知心理的影响(三)法律方法与对裁决结果的接受二、司法过程中法律适用的智慧(一)理性与实践:司法智慧的理论探究(二)理念与技巧:司法智慧的个案解析(三)影响司法智慧运用的因素三、正式规范非正式适用的法律智慧(一)从“依法收贷”看规范适用者的智慧(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正式规范“非正式”适用的智慧(三)两套规范体系的和谐并用四、多重权力关系中法律方法的功能与司法改革(一)法律方法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二)多重权力关系中的法律方法与司法改革的困境(三)司法改革困境的走出与法律方法一般功能的优选化第八章 法学引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一、问题的提出:法学学术作品价值的量化研究(一)法学作品的量化评价(二)法学作品量化评价的问题二、引证研究的制度分析(一)中国学术作品关注度与学术价值之间的关系(二)引证研究效度的制度性基础三、引证研究的过程分析(一)引证行为的宏观分析(二)引证行为的微观分析(三)引证行为的持久性分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