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中庸熙解

大学·中庸熙解

  • 字数: 35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文武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04409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者认为,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都是自带立体感的。比如《论语》,每一句话单独看都具有哲理,连句成段可以阐述一件事情,连段成篇,每一篇又形成一个主题,各个篇章之间的主题组合还有一个更大的逻辑结构。而《大学》《中庸》的思想与《论语》结合,又像一栋大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审视,都非常完美。所以“熙解”系列力图还原到先贤的思想框架之中,创新地将《论语》《大学》《中庸》三部书的逻辑结构全面梳理了一遍,以通俗易懂的流程图、逻辑结构图形式,非常直观呈现在今人面前,让读者学习经典不再迷茫如雾里看花。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熙解》用现代的元素讲述 “慎独、新民、止于至善”的理念,通过自然之道延伸到人伦之德的过程,将“明明德”诠释得非常通透。本书还地引入“中庸示意图”进行辅助解读,让读者学习经典不再迷茫如雾里看花。全书设置了“启示”环节,引述《易经》哲学,运用格物致知之法,清理被异化“知识”造成的思维障碍,突破思维的边界,还原本真。全书谈古论今,格局开阔,逻辑严谨,“絜矩之道”亦是本书发掘的一大精髓。本书第三部分内容:“絜矩之道——《论语》背后的逻辑结构”,能让人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者简介
文武,本名王志斌,字文武,号狮仙。熙华国学堂创办人,上海熙华国学研究院院长。具有IT、媒体、金融、国学等多个领域丰富的知识和阅历,受益于国学。十余年来一直从事国学的研究与践行,倡导创新并系统研究传统文化经典“新四书”熙解系列----《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致力于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生活。文武先生已出版专著《论语熙解》《大学·中庸熙解》。
目录
序言
楔引:数星星的孩子——脚踏实地,不忘仰望星空
第一部分 《大学》熙解1
《大学》原文解析3
启示:“格物致知”的三个步骤15
启示:格物致知与思维的边界29
启示:宽视野、大格局,思维无边、止于至善32
附:《大学》全文34
第二部分 《中庸》熙解37
《中庸》原文解析39
启示:致中和的三要素53
启示:学习“达德”内涵,摒弃“三纲”糟粕——透析三纲五常的形成、演变和异化过程68
启示:国家九经与六部72
启示:天人感应78
启示:中华文化“十六字心传”82
策论:《说秦始皇议礼书》85
申论:隐驳《说秦始皇议礼书》92
启示:《中庸》的作者考证与版本演变95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198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2102
附:现代本《中庸》全文3104
第三部分 絜矩之道:格《论语》以致知105
《论语》背后的逻辑结构107
头脑风暴:做蛋糕vs《论语》的逻辑思维结构113
《论语》各篇逻辑与总结:
学而第一116
为政第二118
八佾第三120
里仁第四123
公冶长第五125
雍也第六129
述而第七133
泰伯第八136
子罕第九139
乡党第十142
优选第十一145
颜渊第十二149
子路第十三152
宪问第十四156
卫灵公第十五161
季氏第十六164
阳货第十七167
微子第十八170
子张第十九172
尧曰第二十175
参考文献
摘要
    《大学》是教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大学问 《大学》,是教人从蒙昧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正确三观,成为真正的“人”的大学问。因此,《大学》是在孩子七八岁阶段,从一个“自然属性的人”,过渡到具有初步的“社会属性的人”时最需要学习的,而不是所谓“大人们才能学的”。所谓“自然属性的人”是指孩子在七、八岁之前,主要对自然界的新鲜事物感兴趣,这阶段的孩子对立体、象形、图形化的信息接受比较敏感,比如玩具和绘本。这阶段孩子吸收的是一种视觉化的具体知识,和阿猫阿狗之类动物的共性很大。我女儿在七八岁时就曾经对我说,她小时候喜欢看图画书,现在对纯文字的书感兴趣了。 而所谓“社会属性的人”,就是孩子开始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抽象思维感兴趣了,也开始面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和抉择。这个转换阶段,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如果孩子在这阶段受到一些家长不经意的不良习惯熏染,或者某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会给孩子性格养成造成隐患。所以,让孩子在这阶段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就尤为重要了。这种三观,不是由某种意识形态或某个宗教作出来的,而是华夏文化中基于天道自然哲学,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文明教化结果。有了正确、独立的三观,人们就能自我辨别种种不良信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股独立自清和一份淡定从容。 我们说七八岁是孩子的关键转换阶段,也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认为,人的生长发育规律是女性每七年一个变化周期,男性每八年一个变化周期。比如《黄帝内经》中有过论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这句话说的是女子14岁以后血脉旺盛,开始来月例;还形容了35岁女人的状况: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种种衰老的迹象都是因为阳明脉开始虚弱、衰竭了。“阳明脉”是什么呢?就是脾胃之经,而女人变老就是从脾气虚弱开始的。所以有种说法,35岁是女性的一个坎,35岁以后老得快,就是基于此原理。男人呢,则是“五八”40岁是一个坎。40岁还要面临中年危机----事业遇到了“天花板”,难以突破;健康开始亮红灯;人生进入第二个“迷茫期”。从启蒙到成长、衰老,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些问题。 怎么办呢? 恰好,中国老祖宗的几本经典:《大学》、《论语》、《中庸》、《老子》、《黄帝内经》为这些大人、小孩,男男女女的问题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思想和方案。我们提倡要完整、系统学习的经典著作,也主要是这几本书。从幼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成长烦恼中提倡既要脚踏实地,又不忘仰望星空的格局涵养;三十而立之后的责任与担当;中年四十不惑后的“反身修德”,由“外求”回到“内求”;年老衰退时的修身养性,知命和返璞归真。这些都将在《大学中庸熙解》《论语熙解》等几本“熙解”系列书中为大家呈现,用通俗易懂的表达,还原老祖宗思想和文化的精髓。您会发现,原来老祖宗的东西是那么鲜活而接地气,历久弥新,一点也不迂腐教条。 古代先贤的经典著作,都是自带立体感的。比如《论语》,每一句话单独看都具有哲理,连句成段可以阐述一件事情,连段成篇,每一篇又形成一个主题,各个篇章之间的主题组合还有一个更大的逻辑结构。《大学》《中庸》的思想与《论语》结合,就像一栋大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的角度来审视,都非常完美。《论语》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它由《大学》的“絜矩之道”联接起来,成了大器;又有《中庸》的“道心”,让这些文字和思想具有生命力。不像现代的心灵鸡汤,或者古代某些文采飞扬的著作,因为缺少了“絜矩之道”而很难“成器”。“絜矩之道”是“熙解”版《大学》发掘并重视的一大精髓。结合《大学中庸熙解》和《论语熙解》读本篇文章,能让人更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熙解”力图还原到先贤的思想框架之中,将《大学》《论语》《中庸》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到今人面前,让这些活思想历久弥新,重现光芒。我们将看似割裂、碎片化的言论和篇章,组合起来后,发现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宏大的叙事,而且文以载道,道在事中。这在经典解读学术界是一个创举。 如果把《大学》《论语》《中庸》三本书看成一个立体的“器”,看成一个人,那么《大学》的絜矩之道是这个人的骨骼,是撑起整部“大器”的框架和原则,以及思想上的纲领。而《论语》中活生生的故事和简而润泽的文字,就是这个人的血肉之躯,用生活化、通俗化的语言,让那些道理更易于被人接受。《中庸》是一个人的灵魂,是“道心”,对应于人身体的器官,就像骨髓和大脑。三者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毫无疑问,这三本经典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指南针。因此,我们建议国学经典的学习是先读《大学》,再学习《论语》的顺序,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融汇《中庸》的思想,《论语》学完后再把《中庸》过一遍。当然,最后不忘学习《老子》,破执化器,回归自然属性的人。此谓上海熙华国学研究院提倡的推荐阅读之“新四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