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振兴 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

文化振兴 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作者: 顾保国,林岩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42210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习读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是基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用指南
本书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全面剖析了乡土文化遭受多方面的冲击、农村陈规陋习代代相传、文化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提出了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具体措施,为各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具体指导。
3.本书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活泼,设有知识链接、典型案例、专家观点、延伸阅读、深度思考等特色板块,趣味性十足,有助于读者理解内容;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
内容简介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没有乡村文化的高度自信,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要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铸魂凝神、以文化人、价值引领、滋养乡情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剖析我国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等具体措施,旨在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建言献策,是各级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顾保国:复旦大学政治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后,现任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等。出版《伟大的梦想》《幸福论》《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等10多部著作,在《求是》《红旗文稿》《党建研究》《学习时报》等国内权威报刊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各类研究成果达200多万字。
崔友平: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批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全国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历史的轨迹》《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等著作,主编《两个转变与通货膨胀和失业》《政治经济学》等著作和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林岩:山东大学法学博士,现为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农村文化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版专著《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视域》,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青岛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在《东岳论丛》《学术论坛》《江苏高教》等国内权威刊物发表文章2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一、乡村振兴,文化铺路/002
二、乡村振兴,关键在人/006
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017
第二章文化振兴,铸魂凝神
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023
二、凝神聚力,精神动力/030
三、文化振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035
第三章以文化人,乡村振兴
一、以文化振兴推动乡风文明/040
二、以乡风文明促进文化振兴/044
三、繁荣农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049
第四章以文入心,固本浚源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057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066
三、以文化振兴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069
第五章物以载道,文以立心;两个文明,同频共振
一、当代农村精神文明发展与物质文明的不同步/080
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082
三、让精神文明唱响乡村振兴战略主旋律,用文明、
文化塑造农村的“精气神”/093
第六章价值引领,铸魂化人;明确指向,凝神聚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乡村文化振兴之本/102
二、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106
三、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农村社会新风/123
第七章根脉为基,传承精神;淳厚底蕴,滋养乡情
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物质传承/128
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131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135
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对策/143
第八章共参共建,载体育人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50
二、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153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159
第九章文明风貌,道德化人
一、良好社会风气是文化振兴的重要体现/169
二、培育文明乡风/171
三、涵育良好家风/177
四、厚养淳朴民风/181
第十章文化融入,特色打造
一、“千村一面”:当代农村建设的村庄特色和乡土风情缺失/187
二、乡村文化融入乡村规划/190
三、乡村文化融入景观设计/197
四、乡村文化融入村庄建设/206
后记/211
摘要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教育取得可喜成绩,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丰富着人们生活,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1.思想道德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主流价值观塑造村庄精神,引领村庄发展,是农村文化建设的要义。从不少地区的调研中可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庄发展、培育提炼村庄精神,已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实实在在体现为村庄文化精髓,社会效益明显。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为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建起了党校、报社,制作村民读本、员工手册,大力倡导“求实、创新、求强、共富”的花园精神,使花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村民们弘扬老一代蚂蚁岛人“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成为引领着当地村民创新创业的精神典范,2017年人均年收入达到2.38万元。
     2.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市县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逐渐完善,一些农村社区的文化基础设施不亚于城市社区,同时根据本村特色建起多种文化场馆。花园村建有集展示收藏、科教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农村博物馆,龙峰村挖掘本村畲族文化建起畲族文化馆,棠棣村依托“千年兰乡”之誉和兰花产业建起兰文化展示馆,蚂蚁岛村建有合作化时期村情陈列室。
     3.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取得初步成效
     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乡村的宝贵财富,活化利用与村民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是农村文化内容建设的显著特点。传统村落是道德教化、礼仪规范、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的综合体,凝聚着中华传统的根基和灵魂。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村庄发展的产业资本,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盘活民俗文化、传统老屋、农林茶文化,依托山水优势,融入时尚创意元素,推动民宿经营、农旅结合、茶产业、微型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
     4.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不少地区实现了乡镇(街道)宣传干事专职配备。全面推行文化下派员和文化专管员制度,形成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宣传文化队伍。乡贤、志愿者深入乡村,成为文化建设重要力量。不少地方有退休文化干部、学校老师帮助整理村史资料、编写村志、策划文化活动,提升了村文化活动的内涵和层次。尤为可喜的是,民宿经营、创意设计、茶艺培训等文化产业吸引着不少回乡和外地来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展示着现代文明的时尚活力,带给乡村以时代生机。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应当看到,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的差距。相较于发达的城市,乡村文化相对封闭落后,导致农民失去自信。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农民因缺少知识,精神空虚、麻木,不思进取,很难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勤劳致富,存在严重的“软、懒、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对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缺乏信心。同时,城市文化的辐射扩散挤压着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乡村文化难以真正自信起来。农民活动的公共空间正在逐渐萎缩。场馆设置了不少,但使用率不高,闲置率不低。不少地方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形同虚设,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的正常开展。
     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送文化下乡,针对性不强。现有文化产品形式过于单一,很难满足当代富裕起来的农民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不少农民反映,几年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庙会唱戏也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陈旧内容,电视里的节目又远离农民,与其跟着凑热闹,还不如自己找乐趣。
     陈规陋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桎梏。人情费逐年上涨,“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价值观根深蒂固。事实上,给农民送点文化并不难,难的是让文化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从而改变农民的旧思想、旧观念。思想观念不变革,新农村建设富了农民、贫了精神的状态很难获得根本改观。反之,若能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则会取得重大进展,实现突破性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村文化处于这样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从农民本身看,农民表现在文化上的种种沮丧和自卑,根源在于职业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对改变农村面貌缺乏信心。从这个意义上,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农民的文化自信问题,增强农民对自身职业的认可,提升对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从外部环境看,在开放条件下,乡土文化遭受越来越多方面的冲击,农民熟悉的文化种类和文化活动方式渐行渐远,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热情逐渐冷淡。这就要求重建农民精神世界、更好更多地满足农民群众娱乐需求的同时,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的致富本领,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从乡村生活自身看,相对封闭、单调、乏味的农村文化生活,让农村的陈规陋习代代相传。不少地区调查显示,村民空余时间凑在一起谈论东家长西家短的不少,打扑克、耍麻将,甚至聚众赌博等现象也较为普遍。这样,文化需求被简单化了,极易消磨掉人的精神追求,最严重的后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失去了精神动力。农村文化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发展的未来,影响着农村社会和谐和小康社会的实现,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四是文化创新能力弱,内容和形式亟待改进。第一,村民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制约了文化创新。由于文化教育资源不均衡,加上不重视学习的旧观念,农村辍学打工现象频现。文化基础知识普及和文明素质教育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由于文化活动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文化站大多数没有组织过大型文化活动,专享依靠的就是“三下乡”或者农村庙会,文化创新能力弱。
     五是文化监管机制缺失。由于缺乏监管,不少地方乡镇文化站即使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文化设施,但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制约,难免存在被挤占、挪用、尘封、遗失等现象,文化总是难以摆脱可有可无的尴尬。改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少但成效不大的状况,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