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您育我成长,我陪您到老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

您育我成长,我陪您到老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上行亲子书"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周波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04667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个信使,促进代际间的理解。
一本相册,汇集岁月中的印记。
一件礼物,表达善意和主动交流的愿望。一份祝福,愿亲人间更多机会相互陪伴。
生活实例+专业分析+主题照片+大字排版
打通代际交流壁垒 提供实用心理指导
内容简介
三代人组成大家庭,一边是未成年子女,一边是中老年父母,中流砥柱是中青年人。
完善的“亲子关系”既是指向“幼子”的下行关系,也是指向“中老年人”的上行关系。“上行亲子关系”,即中青年子女与中老年父母的关系。
它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左右中青年人的婚姻关系和“下行亲子关系”,在老龄化社会,日益成为家庭生活新的痛点和重点……
人老了,脾气会更差吗?
为什么有些人容易上当?
时间越过越快,怎样让时间过得慢一点?
中老年人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怎样更好地应对孤独?
……
本书将就这些被广泛关注和谈及的话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
一个信使,促进代际间的理解。
一本相册,汇集岁月中的印记。
一件礼物,表达善意和主动交流的愿望。一份祝福,愿亲人间更多机会相互陪伴。
生活实例 专业分析 主题照片 打字排版
打通两代人交流的壁垒 架起与父母沟通的桥梁。
作者简介
周波,1979年生,独生子女,大学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将心理学应用于日常教学和辅导培训。本书缘起于他为与父母交流而写作一系列短文。
目录
序言不完美生活中的不完美努力 001
第一章“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
1人人都可能孤独,人人都怕孤独 003
2说出感受,两代人相互“靠近” 010
3别人的陪伴不够,自己怎样陪自己 024
十句话回顾 029
第二章善良的人值得有“好脾气”
1“好脾气”和“坏脾气” 033
2愤怒背后都有“需求不满足” 039
3愤怒或不愤怒,自己有权选择 046
4管理愤怒的起点:发现愤怒 050
5发泄?强忍?发现愤怒之后的选择 053
6缓缓,给情绪留些空间 058
十句话回顾 064
第三章“为什么别人不愿和我聊天”
1行动是失望的解药 069
2爱就是少一句指责、多一句询问 080
3包容是交流的土壤 086
4别人拒绝我们时,就是在表达他的需求 091
5相互欣赏,为感情加油充电 100
6聊爱好,本色就好 106
十句话回顾 114
第四章为什么中老年人很少倾诉
1倾诉不容易,有苦说不出 119
2倾听,核心是“听” 128
3跨越代沟,相互倾诉、相互倾听 139
十句话回顾 152
第五章要想少上当,遇事一起扛
1一场“疑似骗局”引发的家庭研讨会 157
2上当受骗,未必因为贪便宜 161
3怎样应对“洗脑” 167
4做好“三手准备”,减少“间接伤害” 174
十句话回顾 185
第六章怎样让时间过得慢一点儿
1“您想用好时间” 189
2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 195
3三个方法,延长心理时间 201
十句话回顾 208
第七章阅读,心灵的陪伴
1亲友共同阅读,可以结更深的缘 213
2阅读是自己给自己的超时空陪伴 218
3怎样获得量身定制的阅读 224
4电视最亲切、手机最便利,但不够 231
5眼睛、脖子、腰不舒服,怎样读书 236
6“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240
十句话回顾 245
第八章旅游的意义在于感受
1为什么想旅游却很少旅游 249
2感受日常小旅游,感悟人生大旅行 255
3伴着家的味道旅游 263
4“心旅游”,大力度优惠成本的旅游 268
十句话回顾 279
主要参考资料 281
摘要
    1人人都可能孤独,人人都怕孤独
     《有你才幸福》是2013年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黄金档播出的一部情感剧,该剧讲述了57岁的“老北京”祺瑞年遭遇的老房拆迁、老伴去世、子女财产分割等一系列生活和情感危机,剧中涉及拆迁补偿、黄昏恋、房产争夺、啃老、空巢等现实问题。
     据媒体报道,主演李雪健老师在央视首播见面会上说,他在看剧本时笑出了声、哭出了泪。他说自己有段时间不拍戏了,接下这部戏就是想替中老年朋友说一说心里话,他说:“我们不愿给儿女和社会添麻烦,但是又怕孤独……我就想演这么个人物,替大家说出心声,告诉年轻人我们需要你们的关怀和包容。”
     人人都可能孤独
     类似李雪健老师所说的话,我也多次听中老年人说过。
     然而,敢于说出自己孤独的人远少于感到孤独的人,因为更多人不愿说、不好意思说。其实不必害羞,孤独是很多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不仅中老年人,青年人乃至孩童也会感受到孤独,也都怕孤独。而直面孤独、理解孤独有助于减少孤独带来的痛苦。
     沈叔叔六十岁了,不久前他对孤独有了新体会。他的女儿女婿在外地,今年女儿刚生了二胎,没找到合适的保姆,公婆一时也来不了,于是女儿向爸妈求援。老两口清楚女儿女婿的房子不大,两人都过去住着不方便,所以沈叔叔老伴儿去那边帮着照顾孩子,沈叔叔不去。
     女儿女婿曾劝说让他也一起过去,说住不开没关系,虽然不能再买一套房,但可以再租一套。沈叔叔说花钱租房像是把钱白白扔掉,况且他们那边房租那么贵,太不值得。沈叔叔觉得自己做家务、做饭都不错,独自在家过几个月应该没问题。
     于是,沈叔叔开始了独居生活。沈叔叔一直保持正常作息习惯,仍旧按时去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活动。老伴儿也经常跟他视频聊天,了解他的起居、督促他注意身体,给他看大外孙、小外孙女的照片和视频。
     虽然看起来沈叔叔过得不错,但冷暖自知。
     一个月后,他在与老年大学的同学讨论时说:“孤独就是上厕所没纸了,也没人送。”
     他说:“孤独是出门前家里什么样,回来时还是什么样;掉在地上的东西,如果自己不去捡,它会一直在那儿。”
     他说:“孤独是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把急救药盒和保温杯放在床头。”
     沈叔叔原本只想半俏皮半文艺地诉诉苦,发泄一下压抑的情绪,没承想他的话引出了其他同学心中更深的孤独体验。
     一位女同学说:“孤独还是少吃一顿没人介意,忘记吃药没人生气。”
     她又说:“孤独是想起过往愉快的生活片段,情不自禁地微笑,但上翘的嘴角还没到位,笑容就变酸了。”
     她还说:“孤独是手机来电再也不会显示那个名字。孤独是做家务需要帮助时习惯性地叫那个名字,但刚叫出口就会停下,即便叫了全名也不会有人回应。”
     她想起了自己过世的老伴儿,说着说着就哭了,几位同学忍着眼泪去安慰她。
     沈叔叔想了很多。
     就在这天晚上,他跟老伴儿、女儿、女婿说了自己这一个月的感受,说现在自己愿意过去租个小房子住,现在他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孤独之于心理,就像饥饿之于身体
     孤独为什么可怕?因为它带来了痛苦。
     孤独之于心理,就像饥饿之于身体。
     人都得吃饭,不吃饭会饿,饿久了肠胃会萎缩,身体会消瘦,直至能量耗尽。中老年人大都有长时间饥饿的记忆,那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
     人的心理也要“吃饭”,这“饭”就是社交、情感等活动。当人孤独时,心理就处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饥饿”状态,这种状态也痛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西方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对象称作“被试”,这个实验的被试大多是志愿参与的大学生,他们的任务是躺在一张床上,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的时间都躺着,什么都不干。他们被要求坚持尽量长时间,每待一天可以获得相应的不菲的报酬,如果忍受不了,他们可以随时退出实验。
     听起来这个实验没有多难,被试们似乎应该多待几天、多挣点钱,然而,多数被试在二十四到三十六小时内退出,没有人能坚持三天以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实验给被试安排了一个特别孤独的环境。
     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能够感觉到昏暗的漫射光,但看不到任何形状或图形。床上方的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沉闷的声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被试手臂要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
     总之,来自外界的刺激几乎都被屏蔽,被试的视觉、听觉、触觉如同被部分地“剥夺”,所以这个实验被叫作“感觉剥夺实验”。
     这些大学生起初蒙头大睡,后来用思考问题来打发时间,但很快就厌倦了,他们难以入睡,越来越不耐烦,开始急切地寻找刺激,他们唱歌、吹口哨、自言自语。
     在实验室连续待二三十小时后,许多被试会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他们出现错觉,甚至幻觉。有的被试毫无来由地担心自己会失明,还有人坚信自己已经被实验者弃之不顾了。有一位被试早早地叫停了实验,因为儿时那些不愉快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进他的脑子里,让他不堪忍受。
     这个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在很多心理学教材中都被提及。心理学科普读物《孤独:回归自我》里有对这个实验通俗的分析,同时提供了更多有关孤独的故事。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男主角是一名监狱中的犯人,一次,他的正当做法触怒了邪恶的典狱长,他被罚连续若干天单独关在一间狭窄、阴暗的牢房,禁止所有走出牢房的活动。典狱长觉得这一定会摧毁男主角的意志……
     心理的“饿”是如此痛苦,以至于特别的孤独可以作为最严厉的惩罚手段。
     除了“饿”,孤独的痛苦还在于“憋”。生理的“憋”是无法排泄;心理的“憋”是无法表达、没人反馈,人没有“存在感”。
     有本书叫《失语者》,讲述的是南非男孩马丁的特殊经历。马丁在十二岁那年患病,肌肉萎缩、智力下降,直至失去意识,变成“植物人”。然而四年后,他的头脑居然苏醒过来,他能听、能看,拥有所有的感觉,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没人注意他,因为他仍旧没有语言能力和身体主动动作的能力,他的灵魂被困在一具无用的躯体里。九年后他才能够与人沟通。他在这本自传里详述了自己的种种痛苦经历。
     当然,多数人的孤独都没这么特别,多数人承受的是孤独的软磨。
     获得陪伴可以减少孤独
     怎样应对孤独?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陪伴,以满足社交需求、情感需求等基本需求。
     只要有人陪伴和关心,人心里就有一面球形保护罩来抵抗孤独的侵袭,让人确信自己属于一个真实温暖的世界。
     每个人都需要陪伴,而且陪伴从来都是相互的,当我陪伴你时,你也在陪伴我。但本章主要讨论中老年人怎样获得更多陪伴,因为中老年人面临的孤独的挑战更大。
     中老年人的陪伴主要来自配偶、子女、亲友和自己。本章第2节、第3节将分别讨论如何获得更多来自子女和自己的陪伴。
     中老年人的陪伴也来自社会。社会各方面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相关资源。
    
     2说出感受,两代人相互“靠近”
     小叶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小叶、她爸妈和她公婆三家都在一个城市,小叶家跟爸妈家比较近,离公婆家稍远一些。所以小叶请爸妈白天来家里照顾孩子,晚上交接班的时候自己和爸妈还能见见面,小叶觉得这也能让他们有点儿事干,少些孤单。
     妈妈不满意,女儿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绝大多数中老年人都期待子女和孙辈的陪伴,这最能带来欢乐、慰藉和希望。然而有时中老年人对晚辈的陪伴并不满意,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小叶没少为这事发愁。
     多数时候小叶爸爸负责接送外孙上下学,外孙正是对事物又好奇又似懂非懂的年龄,上下学路上和姥爷天南海北地聊,小叶爸爸乐此不疲。有时候遇到不知道的事情,小叶爸爸就上网查,他说他现在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全都来自外孙。
     小叶妈妈通常负责做午饭和管外孙午睡,但小叶妈妈并不喜欢这项任务。小叶妈妈常抱怨外孙不听话、不懂事,而且嘴太刁、挑食。外孙也不乐意姥姥总管他。
     小叶爸爸喜欢看电视,小叶妈妈觉得乱,很少一起看;如果外孙在,家里就更吵闹了。小叶妈妈觉得家里没个安静的地方,自己孤零零又无处可待。
     小叶妈妈喜欢做十字绣,小叶逢节日和妈妈生日常会给她买,小叶妈妈每次都表情平淡地收下。
     小叶和丈夫工作都很忙,每天晚上回到家跟爸妈交接时,他们经常顾不上和爸妈多说几句话就又立即各忙各的去了,有时候连爸妈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
     小叶和丈夫每年都很努力地做规划,把两人的年假凑在一起,趁孩子假期时一家三口出去旅游,他们觉得每年小家庭的旅游是他们繁忙工作的“奔头”之一。
     每次旅游回来之后的几天里,小叶妈妈总会找到一个机会训斥小叶一顿,说小叶和小叶丈夫一点儿都不关心她,这个闺女算是白养了。小叶有时委屈得直掉眼泪。小叶问妈妈:“你究竟希望我怎么做?”小叶妈妈不肯说。
     小叶爸爸会偷偷安慰小叶,让小叶别往心里去,说:“你妈就那样,过一阵儿就好了。”
     小叶想不明白:都在一个环境里生活,自己都是一样地陪伴,为什么爸爸就能乐乐呵呵,妈妈却总说自己不关心她呢?
     陪伴获得感不强的五种情况
     在以下情况中,中老年人会觉得子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对陪伴的获得感不强。
     第一种情况,子女没有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满足中老年人的最基本需求。例如,子女不赡养父母,或者子女对父母的态度恶劣等。小叶家不存在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子女没有感受到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所以没有提供相应的陪伴。例如,小叶妈妈可能希望和女儿一起旅游,但女儿没有发现妈妈的这个需求。
     第三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但与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有差别。例如,小叶觉得让父母照顾外孙会让他们减少孤单,小叶爸爸满足于这种生活,但小叶妈妈又生出很多抱怨,这减弱了小叶妈妈对陪伴的获得感。
     第四种情况,子女提供了陪伴,满足了中老年人的某些需求,但中老年人感受不到。例如,小叶经常根据妈妈的兴趣喜好送她十字绣等礼物,但小叶妈妈已经习以为常,不能从中体会女儿的用心,不会因此而增强获得感。
     第五种情况,中老年人的陪伴需求不仅仅针对子女,子女的陪伴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中老年人的全部需求。
     问题摆出来了,怎样解决呢?
     第一种情况,更需要从道德、法律层面解决。
     第五种情况,将在本章第3节中讨论。
     本节要讨论的是第二、三、四种情况,它们的共同症结是:子女提供的陪伴与中老年人的需求两者之间不够契合。
     这是两代人共同的问题,所以需要两代人一起努力、相互“靠近”。当然,要付出更多努力、需要“多走几步”的是年轻一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