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盛丽先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盛丽先

  • 字数: 199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朱永琴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2073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学校各学院和附属医院浙江省省级名中医和全国名中医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老中医专家。三、统一编写内容与体例以名医成长、成才之路为主线,结合名医学术思想形成、学术经验体会等从不同视角进行撰写,尽量避免与已出版著作内容重复。每本字数要求在10-15万字。
目录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西子湖畔医学梦
第二节 懵懵懂懂入岐黄
第三节 读书临证精研思
第四节 迂回不舍济儿心
第二章 名师指引
第一节 恩师马老精传授
第二节 恩师詹老细指教
第三节 博采众长勤读书
第三章 声名鹊起
第一节 医德医术铸声名
第二节 精研学术著文章
第三节 师承指导造福祉
第四节 倾心建设工作室
第五节 蔗境弥甘未曾闲
第四章 高超医术
第一节 中西融通攻顽疾
第二节 疏宣清肃治肺金
第三节 升清降浊理肝脾
第四节 辨病辨证愈肾疾
第五节 冬令膏方护儿康
第五章 学术成就
第一节 四诊合参重舌诊
第二节 善用和法调阴阳
第三节 顾舞中焦呵生机
第四节 轻可去实伍风药
第五节 成果累累传薪火
第六章 桃李天下
第一节 桃李芬芳结硕果
第二节 从盛师治学侧记
第三节 承盛师学术经验
第四节 馈盛师努力实践
附录一 大事概览
附录二 学术传承脉络
摘要
    第一章 中医萌芽
     第一节 西子湖畔医学梦
     杭州,这个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可当之无愧地被冠上“人杰地灵”之名,“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正如王安石的感叹,此地人物风华,代代相承,不输京华之地,也孕育了诸多有名医家,如明清时名医张志聪,其创立钱塘医派后,就曾将其书院――侣山堂构建于浙江钱塘胥山(今杭州吴山)脚下,此地亦是当时钱塘医家进行医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学术影响了一大批古今医家。
     在很多杭州人眼里,今天的十五奎巷是一条美食街,巷子不长,从头走到尾只有几百米,一眼就能望到底。这条巷子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城隍牌楼巷,接丁衙巷,一头连着中山路,一头连着吴山。从鼓楼那头数过来,一路全是餐馆,每到饭点就人满为患。据说明朝时候,这巷子里习武之风颇盛,曾出过10位“武状元”,因此这条巷子被称为“十武魁巷”,后来喊着喊着就成了“十五奎巷”。故事的真假不必细究。
     也就是在吴山脚下的这条小小街巷里,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一户普普通通的盛姓人家迎来了新的成员――盛丽先。虽然没有煊赫优渥的家世,但父亲勤恳踏实,母亲勤俭善操持,因此姐妹兄弟五人也度过了无忧无虑、温饱幸福的童年。小小家庭诚实宽厚、善良节俭的家风深深地烙在盛丽先的心中,并影响了她的一生。
     1950年,即新中国诞生后第一年,盛丽优选入十五奎巷小学,并在那里度过了6年小学时光。现在60余年风雨过去,当年的小小学堂已在历史风烟中化为尘埃,当年的小小孩童,已披挂上岁月的痕迹,却老当益壮,仍奋斗在临床的第一线。
     1956~1962年,在杭州市第五中学,盛丽先度过3年初中、3年高中时光,就此完成12年的基础教育,是在新中国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下接受教育的第一代人。
     西子湖畔的市井生活,并不如文人豪客长久吟诵的“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那般充满浪漫主义的迷幻,不过是一家七口,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复一日,日升月落,伴着城隍阁的钟声,静静成长的小儿女,渐渐老去的父亲母亲。来不及叹一声“寂寞山城人老也”,垂髫小儿已到了考大学的年纪。
     第二节 懵懵懂懂入岐黄
     1962年,盛丽先高中毕业参加高考,阴差阳错地进入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学习。当时报考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她却收到了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年的高考招生目录中没有中医学院,那么这份录取通知书从何而来呢?原来,1960年起,当时的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首次并人浙江医科大学,成为浙江医科大学的一个学院,名为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校址就在庆春街原浙江大学的旧址,其生源是从当年浙江医科大学医疗系录取的300名新生中临时抽调的,考虑到中医学习中需要较好的国学功底,择语文成绩较好的20名学生组成了当时那一届的中医学生。就这样,在懵懂中,她踏进了中医大门――日后并为之倾注毕生精力的事业。在此后的50余年里,从陌生到了解,从初识到热爱,从继承到发扬,中医事业的薪火在她手中传递,就像无数中医人曾做的那样。
     大学的校园是一片新的天地,初次邂逅中医的她在这里学习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从此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一位位良师为她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浙江省杭州市各地的名医,由省政府下令上调任教。首批国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老校长何任教授就是其中之一。何任教授出自杭州市的中医世家,父亲何公旦老医师在杭州市享有盛誉。1940年,何任教授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毕业后又随父行医,因此他既接受了当时的新式教育,又有中医传统的师带徒模式的学习经验,成长为兼容并蓄的一代国医,并将科学与传统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引入校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浙江中医人。当时中国的高等中医教育尚未找到合适的模式,亦无较完整的经验可供借鉴,但以往单纯的师带徒模式培养出的中医,因为没有系统完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已然不能适应新中国新的社会环境的要求,正是何任教授这样一大批专家学者筚路蓝缕,在实践中摸索教学计划,尝试编写新式教材,安排学生临床实践,逐渐建立起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雏形。他讲授的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内妇科医案选讲等课程最受学子们喜爱,盖因其言谈不疾不徐,解释文义条分缕析,往往微言大义,寥寥数语解经年之惑,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他时常告诫后学临床实践中必审证求因,从因论治,切忌先入为主,其或能解一时之厄而非治本之道。
     主讲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徐荣斋老先生是绍兴地区一代名医。他对《黄帝内经》尤为精善,非我辈能及。他在课堂上能将深奥的《黄帝内经》原文字字句句阐明说透,常引经据典,经文信手拈来。当时学子们无数次目睹这位满头白发的瘦削老人,因有腿疾而不良于行,却每每于课堂上侃侃而谈,所谓精神上的巨人,不过如此。其功底之扎实,其学术造诣之深厚,其为人之谦和,其敬业之精神,其治学态度之严谨,是为当代中医学子之楷模。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