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新民说

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新民说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樊建川口述李晋西笔述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995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很好。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最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最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一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
作者简介
樊建川,建川博物馆聚落馆主。出版过《一个人的抗战》《战俘――中国抗日战俘写真》《兵火――由日军影像资料看中国抗日战争》《大馆奴――樊建川的记忆与构想》等书。
目录
樊建川先生自述读后感言
给樊妖精写序
引言 这个馆真建好了,让我马上死都可以
第一章 童年少年:在金沙江边的小镇上长大,很野
被抢了的高级饼干
从宜宾搬到柏溪镇,感觉像要搬到北京一样
打架总得到鼓励
冒险:不惧钢鹅石、游泳、捞纤藤、扎小木排
“”我做的几件事是比较好玩的:偷书、偷自行车、偷柚子、偷猪尾巴……
无师自通
不想当农民的努力没成功
第二章 宜宾县二中的老师
余毅恒:可惜我当时还小,不知道怎么向他学习
薛岱:教了我太多的东西,给我开了很多的窗户
李志强:你这个根本不叫京剧,叫唱歌
校长及其他老师
他们对我的影响是特别广泛的,无以言表的
第三章 父亲母亲
父亲,来世再做您的儿子
母亲节俭一生
我们的生活一直过得很苦寒
第四章 知青
吃住幺补锅家
长年处于饥饿状态,只想吃
到县城里干的几样活
靠着拉手风琴吹笛子这点本事,到了公社宣传队
民兵连连长、团支部书记
谁家有什么好吃的,基本上都要叫我
第五章 在内蒙古当兵
十八般武艺全上,才当上了兵
这个苦是一般人受不了的
三等功和《干枝梅》
为上军校,改了出生日期
特别的考试法
第六章 在西安当学生,在重庆做老师
西安政治学院:第一个发表理论文章
问认不认识樊建川,拉歌那个?都认识
重庆三医大:我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一秒钟让你有个选择,你就不假思考地选择了
为什么离开三医大
第七章 宜宾市副市长
笔杆子
陪杨汝岱下乡,耳濡目染能学到很多东西
分管乡镇企业:帮卖芽菜、帮借钱
很简单地就把职辞了
第八章 理论探索的高峰期及理论探索
在经济领域发表见解
《红旗》杂志社“内部文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
与何满子的笔墨官司
我对土地承包制也提出了意见
第九章 房地产商
我们优选的时候做到四川省行业前十名
只有八个人的时候,就有了企业文化
房子是自己建的,住着安心
第十章 收藏
收藏意识一直有
我收东西是靠全民大搬家
全国近现代文物收藏市场的兴起,其中有我的功劳
我的藏品几乎都是火爆爆的
我的收藏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进去以后,就知道有多少激情,多少责任,多少感动了
第十一章 抗战系列收藏
收藏战争文物时,我收全民族抗战、团结抗日的
由爱好变成责任
到日本去“反扫荡”
《荻岛静夫日记》
去云南等地收藏抗日文物
第十二章 博物馆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一些私人物品就得上门讨
看了感动,就支持你
库房――道具库
启功给我题了很多次字
第十三章 2005年开了五个馆,创造了一个奇迹
博物馆是神圣的,高不可攀,我怎么可能建一个呢
博物馆聚落
哪有五百亩地给我做博物馆
一生最忙的九个月,接近是拼命了,硬是打开了五个博物馆
预展是一个借口,实际上是硬干,硬上
馆长自白
第十四章 重量的建筑群与建筑大师
交方案的时候,每个人都是惴惴不安的
张永和具有一种大师气质
刘家琨:没有形状,非常有文化的建筑师
徐尚志、彭一刚、程泰宁
邢同和、李兴钢
矶崎新、切斯特?怀东
第十五章 回答(一)
川军抗战馆:让人们知道川军和整个四川在抗战中的悲壮
不屈战俘馆:请抬头凝视这些抗俘的脸
飞虎奇兵馆:迟了一点,晚了一点,但是我做了这个事
陈香梅:我要唱《满江红》
飞虎队老兵在轮椅里给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第十六章 博物馆的生存
没有国家拨付的费用,生存是头等大事
要很现实,理想只是终极目标
“你的钱用完了博物馆怎么办?”
张大中对我说:“你来北京一定要来找我,我支持你。”
王石:“你能把这件事做下来,意义重大。”
姜文、冯小刚、陆川
张跃是个神仙
陈志武一连发了二十多条微博支持我们
第十七章 我们灰头土脸时,“凤凰”掠过
《凤凰周刊》:百年信史的民间布道者
《百年记忆》:抢救二十世纪一百年的历史
《峥嵘岁月――成都建川博物馆的非常记忆》
《锵锵三人行》
第十八章 回答(二)
壮士广场:想停留在1937年中华民族专享的一次团结上
张震老将军题词
吕正操:我走不动了,走得动,一定要去看看
“向中国抗日壮士致敬仪式”
“爸爸,我抱您了。”
为什么有那么多壮士后代来?主要靠互动
壮士夫人王玉龄、叶亚华
第十九章 回答(三)
抗战老兵手印广场:老兵可以走,精神不能走
袁庚:抗战、改革都是马前卒
中国驻日占领军先遣官廖季威
刘景轼:幸得义士樊建川先生找到我的照片,可以留给子孙
第二十章 回答(四)
正面战场馆:我们不尊重先烈,后人定会抛弃我们
中流砥柱馆:共产党抗战馆我不是第一个建,但国家一级文物有很多
李肇星、李金华
侵华日军馆:影响政治家的情绪和决策
日本侵华老兵盐谷保芳
汉奸馆:中华民族应该对汉奸问题进行清算
第二十一章 回答(五)
红色年代生活用品馆:冯?对我说,你要建“”博物馆
红色年代章钟印馆:聚落中的一个制高点
红色年代瓷器馆:看这些东西,就知道当时被什么包围
给王光美送去她家家谱
回归到一个舞蹈演员的刘床棠
黄宗江、马识途、车辐、李致
流沙河真是很理解我,支持我
第二十二章 遗赠
从这天起,我的遗赠在法律上就生效
妻子一个礼拜就把字签了
我告诉女儿,我死了,你参观博物馆要自个儿买门票
第二十三章 2008年记
我成了布什的“同学”
接受宋美龄家属捐赠宋美龄旗袍
回答(六)地震馆:比爱心、坚强更重要的是铭记灾难
一个月开的地震馆是悲愤之下的作品
出乎意料,地震文物评出了十件国家一级
一个人,一个馆,一场灾难
台湾行:连战、蒋孝严、吴敦义
《小崔说事》
《中国故事》――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十大人物
第二十四章 回答(七)
知青生活馆:“无论是无悔还是蹉跎,总归是我们的青春。”
知青生活馆的三大亮点:“粉?焚”“绿匣子”“1776万”
“史铁生?我与地坛”“孙立哲?合作医疗站”
2009年度“十大精英颁奖盛典”活动
刘永好、徐纯中、陈丹青、姜昆
西南知青文化旅游节和首届全国知青“红歌原生态”文艺汇演
邢燕子、侯隽、老鬼等
邓公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第二十五章 回答(八)
三寸金莲馆:放脚这个馆做成了,剪辫子的馆没有做成
国防兵器馆:再穷的叫花子,手里也要有根打狗棍
中医文物馆:想为中医说一点话
生活家具馆:历史记忆非常清晰
第二十六章 回答(九):我想建的馆
三十年改革开放馆
反右馆
“”馆――“”?武斗馆等
对越自卫反击战馆等
反腐倡廉馆
有关环境问题的馆
第二十七章 创造
陈列设计
雕塑、书法
《一个人的抗战》等
歌碟《嘹亮》
第二十八章 “潮人”
当山西商会会长,只为今后在天堂与父亲相会有个交代
微博可以让我随时记录,很快发布,得到反馈和建议
尾声
一百个馆的世界纪录,我想做一个保持者,做一个长久的领先者
摘要
    第一章 童年少年:在金沙江边的小镇上长大,很野
     被抢了的高级饼干
     我1957年生于宜宾,父亲给我取名“建川”,即建设四川之意。我有记忆应该是在幼儿园大班,当时我“能按时入园,遵守生活制度……能向老师问早、说再见,能保持衣服和手脸的清洁。学习较好,能正确计算10以内加减法,从1数到100”。这张幼儿园通知书,我父亲的名字被我撕掉了。幼儿园小朋友们有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叫谁,就叫谁父亲的名字。老和我打架的刘和平的父亲叫刘战壕,我们就叫他刘战壕。我父亲下乡了,我母亲也下乡了,老师要我把通知书带回家,我怕小朋友们看见我父亲的名字,就把我父亲的名字撕掉了c这样做就没有办法把它交给我父亲母亲了呀,我就把它藏起来了。
     三年困难时期,我四五岁,记得特别饥饿。我上的幼儿园比较好,是宜宾五金公司、百货公司、土产公司等八个公司组成的商业机关幼儿园,叫“八大公司幼儿同”。因为是有实权的商业单位的幼儿园,除了跟其他幼儿园一样每顿有米饭,小碗上面还会放一个小土豆或者小红薯。这就是说,我们有多吃多占的地方,但我还是饿。
     当时有种高级饼干,几块钱一个,那时的几块钱很贵,后来知道是政府为了回收货币卖得很贵。爸爸看到我和小我一岁的弟弟特别饿,就买了一个。饼干比拳头还小,爸爸掰成两半,我和弟弟一人一半。我爸就在旁边跟一个同事说话,我和弟弟相互靠得很近,一点点地舔,舍不得吃。突然冲过来一个人,一把抢过,撒腿就跑。我爸也没办法,一个干部不可能去追一个很饥饿的人。那个时代,黑市价格都疯了,四川饿死了不少人。当时,一枚金戒指不一定能换到一个馒头。黑市上,红苕(红薯)都卖到二元一个。
     从宜宾搬到柏溪镇,感觉像要搬到北京一样
     我们在宜宾住的院子叫中山街七十二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刘文彩宜宾公馆,比刘文彩在大邑的庄园还大,很有名,大门是又大又厚的木门,很漂亮;共和国成立后是宜宾行署机关干部的宿舍,里面至少住了一百多户机关干部;记得那里有很多走廊,很大的灰空间,院子很深,院子套院子。我们家在一个院子里,两间房。中山街七十二号院子现在都拆光了,建成高楼了。
     1966年,我读小学三年级,我父亲从宜宾地区调到宜宾县。宜宾地区行署在宜宾市,柏溪镇是宜宾县所在地,当时叫柏树溪镇。第一次搬家,我特别高兴,我觉得柏树溪和北京有点谐音,感觉就像要搬到北京,搬到一个大地方一样。后来去了,其实很小,是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
     我们住的房子算柏溪镇优选的了,叫杨家祠,有三个房间和一个小厨房。三个房间最里问的有个窗户,中间的没有,只掏了一个孔。每个房间都很小,十几平方米。当时的房子一般是1949年前修的,墙是泥巴糊的或者竹子编的,窗户是纸糊的,像我们住的这种砖块垒的、窗户是玻璃的很少;县里边的局长部长都住这里,共有三排。“”时,院子里的人全都搬出来了。现在其他两排都拆了,只剩下我们那一排,前几年我还去看过。 以我十八岁计算,大概有九年在宜宾市,九年在宜宾县,也就是在柏溪镇。在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上长大,在金沙江边上长大,对我的成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对我特别好,因为很野,天天泡在江里,冬天也不例外。
     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