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孟子取舍之道

老子处世之道.孔子为人之道.孟子取舍之道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宋师道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220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广泛应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品读国学经典,与老子畅谈修身养性之道,我们的心境将会变得明朗和开阔,向孔子和孟子“取经”,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和谐顺畅,我们的人生也将会充满欢乐和幸福。希望本书能带给您耳目一新的感受,使您在品赏国学之时,找到怡情养性、快乐工作和生活的方法。
目录
老子处世之道
第一章 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侵扰
1.不在意“宠”,更不计较“辱”
2.节 制内在的“欲望”,别迷失本性
3.人应“素洁”,如一张白纸
4.唯有淡泊,才能守住“心性”
5.祛除浮华,回归本分
6.守住了内心的“根本”,就守住了生命的厚重
7.闲适恬淡:学会“安享”生命的每一刻
8.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容
第二章 抛开那颗“机心”,放好一颗“初心”
1.守“道”可兴,违“道”会亡
2.算计别人只会害了自己
3.慧眼一双不如明心一颗
4.学会“拿”,更要懂得“弃”
5.物“空”可纳万物,心“阔”可成大业
6.无道之德,如无源之水
7.秉承纯真朴实的本性,坚守鲁直憨厚的人格
8.甘于平淡才是真
9.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lO.坦诚相待,以真示人
第三章 做人应如“水”,利万物而不争
1.做人如水:无欲无争
2.真正的“善行”是无言的
3.做人如水:至净
4.做人如水:能容
5.柔韧有度,能屈能伸
6.优选明的“争”便是“不争”
7.进退自如的人生智慧
8.懂得谦和不自矜
9.当你开始谦虚时,便是近于伟大时
10.急流勇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第四章 “耐”与“恒”的境界:适可而止,防止质变
1.端谨则兴,骄泰则亡
2.人的豁达源于对规律的了然
3.无欲则刚:祸莫大于不知足
4.福祸相依:别因得失或喜或悲
5.长存法则:懂得“守藏”之道
6.以柔克刚:柔弱可以胜刚强
7.曲则全:妙用“曲线”处世
8.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9.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10.不急于求成,注重点滴的积累
第五章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真正的强者在于内心的强大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识人先识己:读懂自己最重要
3.胜己者无敌:人生优选的敌人是自己
4.仁者无敌:仁爱比武力更有力量
5.自控力――个人成败的关键
6.逃避缺点就是自取灭亡
7.知进知退的勇敢才是大勇
8.真正强大的,都处于下位
9.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
10.骄兵必败:得意时不要忘形
孔子为人之道
第六章 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1.成事的根本在于会做人
2.内在的“德”决定外在的“得”
3.多敲“当面鼓”,少击“背后锣”
4.以身作则,多行少言
5.言必信,行必果
6.贫而不忧,富而不骄
7.遇任何事都要行君子之风
8.竞争也要讲求君子风范
9.患得患失是失败的先兆
10.别让安逸毁了你的一生
第七章 做事要讲究“变通”
1.学会换位思考,了解别人的需要
2.要想“被人知”,首先得有“闪光点”
3.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4.婉拒,是一门艺术
5.智慧不是用来炫耀的
6.做事一定要掌握好“度”
第八章 交友之道:重感情,讲原则
1.久远的友谊源于“敬”与“德”
2.多交益友,远离损友
3.敬人便是自敬
4.助人的原则:周急不继富
5.人多苛责,是因为修养不够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以礼待人,彼此尊重
8.“恕”字留心,可行天下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九章 在“中、正、和”中领悟何为领导
1.要勇于舍弃“速”与“小利”
2.能承担责任,才是领导风范
3.打铁还需自身硬,正身才能做表率
4.唯贤是举,有容纳各种声音的气度
5.量才而用的用人理念
6.以“仁德”服众
7.刚上任,先烧好“三把火”
8.宽厚比苛责更有力量
9.成大事者要不拘泥于小节
第十章 天下大德,以“孝”为先
1.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
2.关注父母精神方面的需求
3.对待父母,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
4.孝为“仁德”之本
5.爱听唠叨话,读懂父母心
6.心系父母行远方
7.孝本无价,天性使然
8.孝是向下传递的教育
孟子取舍之道
第十一章 取浩然正气,舍贪求之念
1.舍生取义:甘愿舍弃生命,也要完成道义
2.坚守道义,是为了尽心安命
3.仁,是心之安宅;义,是人之正路
4.比名利更重要的是人格
5.在大义面前,要勇于舍弃个人小义
6.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养一身浩然正气
第十二章 “取”是一种本领,“舍”是一种智慧
1.走自己所选的路,无怨无悔
2.别因取舍而犹豫不决
3.能取敢舍:想得到,必先舍弃
4.养心法则:舍弃贪欲,学会知足
5.舍近求远,是愚蠢的做法
6.别因外物而蒙蔽了心志
7.君子当择“三事”而乐之
第十三章 懂得选择,舍弃后面往往有大“得”
1.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2.摒弃“好为人师”的毛病
3.多赞扬他人,少诋毁他人
4.行事有度:不做过分的事情
5.改正自己的缺点,汲取别人的优点
6.摒弃污淫,守住一颗赤子之心
7.心才是生命的本态
8.削减物欲,以养护自己的心灵
摘要
    第一章 守住“本心”,不为外物所侵扰
     “本心”,指原来的心愿,古时指天生的“善性”。老子说抱一以为天下式,我们作为普通人欲以“出世心”行走,要想在纷繁中脱离出来,就要守住内在的“本心”,即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在意“宠”,更不计较“辱”,懂得节制内在的欲望,别为物欲而让心灵背上太多的负担。同时也应时时保持心灵的“素洁”与“纯粹”,以本分去滋养人格。
     其实,生命的疲累很多时候就是对外在的物欲太过追求所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本心”,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1.不在意“宠",更不计较“辱"
     多数时候,人的烦恼皆是因为对“宠辱”的过于敏感而产生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常会因为一时“受宠”而惊喜不已,也常会因为一时的“受辱”而恐慌、痛苦不已。可以说,人们的情绪多数时候都是被“宠辱”所掌控的。那么,人如何才能在现实社会中不受“宠辱”的影响呢?
     关于此,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在老子看来,宠辱都是相同的,它们都会让人“若惊”。受到宠幸,得宠者就会欣喜不已,从而会忘乎所以,容易导致邪行;同时,“宠”多数都是因别人的恩惠而得,是卑下者会享有的待遇,得宠者就会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失去它,就不得不在赐予者面前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甚至还会曲意逢迎,阿谀谄媚。这既伤害了身体,又摧残着人内在的人格尊严。同样,受辱也是如此,受辱者心中愤懑,人格同样受到损害。所以宠与辱是同样的,都会损害人的本性。人们只有看破荣辱,不惊不惧才不会患得患失,才能保全自己人格的完整、精神的独立。否则,人的内在情绪尚不稳定,如何谈得上去干大事,创大业呢?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犹如簇簇繁花,既有火红耀眼之时,也有暗淡萧条之日。如果过分地在意“荣”,过分地计较“辱”,内心就会滋生无数的烦恼和痛苦。事实上,无论是“荣”还是“辱”,终有一天都会成为过去,唯有坦然视之、淡然处之,才不会使心情被荣辱得失所左右,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生活的和谐。
     唐代有个叫卢承庆的人,为官清廉,做事认真。他当的是考工员外郎,这是隶属于吏部的官职,主要负责考察官员。当时,考察官员有级别标准,先大体分成上中下等,然后每一级再分成上中下等。
     一次,卢承庆考核一个运粮的官员。这个人因为疏忽,运粮的粮船失事沉进了河中。因此,卢承庆只给他定了一个“中下”的评语。这个运粮官得到这个评价,一点也没生气着急,反而谈笑自若。卢承庆觉得,此人得到这么低的评价都没生气,他应该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了,觉得很是欣慰。后来又有一次,卢承庆又对这个人考察,觉得此人能勇于承认错误,就给他评了个“中中”的等级。这个运粮官也没有因此而高兴。卢承庆心想,能做到宠辱不惊,这个人真是不简单。后来又一次,这个运粮官因为大风天气,把粮船吹翻,又使粮食损失了不少。卢承庆一想,此人内在稳重,无论怎样都该给他“中上”,这个运粮官还是没有因此而高兴。从此卢承庆想,此人如此不在乎个人“得失”,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宠辱不惊,堪称官员中的楷模,该委以重任。于是后来就有意地提拔了他。
     其实,卢承庆本人也是个宠辱不惊的人。他认为作为一个官员,主要是为国尽忠,官职是升是降都不应在乎。他最初做过考工员外郎,后来往上做过尚书左承,最后还当过兵部侍郎,因为说话得罪了皇帝,还被贬去做简州司马,对此,卢承庆还是没感到窝火。后来,朝廷又把他调回朝中当刑部尚书,卢承庆也没有因此而高兴。
     到了晚年病危时,卢承庆把儿女们叫到床前嘱咐他们说:“我死后,丧事一定要从简。穿的这些衣裳算是我的装裹,不要再给我买衣服。棺材外面也别套好几层棺椁了,用一层棺材装着埋了就可以了。坟也不要太高,碑文也不要乱写,吹嘘我这一生有什么功绩,只要老老实实写上我的简历即可。”可见,卢承庆是个对虚荣看得极为清淡的人,因此,他的内心都是平静而安宁的。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失意中隐藏着幸福,得意中也往往隐藏着灾祸。同样地,人亦有“荣”必有“辱”,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镇定自如,从容面对,荣辱皆不惊,才能在起起伏伏的生活中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荣不惊,辱不哀”,淡然地接纳生活和际遇所赐予自己的一切,珍惜自己已经得到的,看淡自己所失去的,才能比别人活得更快乐、更顺心、更洒脱。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