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陪审员手记

陪审员手记

  • 字数: 15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朝颜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058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品以一个人民陪审员的视角,在陪审过程中以作家的敏感观察社会,从中发掘出许多社会现象及人物心理。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文学的眼光剖析,将许多不为人知的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作品中的人物鲜明,故事生动,文笔细腻,为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样式和创作手法。
内容简介
长篇散文《陪审员手记》立足于法院及与之相关的特殊社会空间,以一个人民陪审员的视角,观察社会,观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探寻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用纪实的手法,讲述人的观念迅速发生变化的新时期的故事,挖掘案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真实呈现各色人等在案情面前各不相同的行为,揭示法、理、情之间的矛盾冲突,打开人性的密码,还原社会的真实。
作者简介
朝颜,江西瑞金人,1980年生,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在《散文》《美文》《青年文学》《芒种》《西部》《百花洲》《散文选刊》《文艺报》等刊发表作品百万余字。获《民族文学》年度散文奖、三毛散文奖、孙犁散文奖、井冈山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21世纪散文年选》《中国随笔精选》《中国年度散文》等选本。出版散文集《天空下的麦菜岭》。
目录
目 录文学视角下的庭审 尹汉胤 /1为奴的母亲 /1剥离的生活 /18飘萍 /34人间有疾 /52吾土吾乡 /69忧伤的灵 /90春风疾 /112悬空 /130原罪 /148路魇 /166
摘要
    为奴的母亲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份体面的协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一她坐在原告席上,像一棵被抽去了绿意的老树,干瘦干瘦,脸部的肌肉被岁月无情砍削,整个人呈现出一种薄而脆硬的质地。但那双眼睛里却透着精明强干、冷静淡定,似乎盛装过非同寻常的大风大浪。她约莫六十出头吧,接近没有居家老太太被推上场面时常见的那种畏怯样。我扫了一眼被告席,空空如也。“被告缺席,通知了他不来,今天是缺席审理。”已经在嗒嗒嗒飞快打字的书记员小杨抬起头对我说。“他知道自己理亏,没脸来。”原告席上的老太太抢着告诉我,似乎坚信她的陈述可以影响我做出关键的判断。我拿起原告的民事起诉状,从头看了一遍。老太太名叫菊。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电影《秋菊打官司》来,那个执着的、非要讨个说法的形象又顽强地出来说话走动。我将自己跑马的思绪揪回现场,是的,眼前的菊和电影中的秋菊,无论诉求和形象都接近风马牛不相及。只是,我能感觉到,她们的好强和执拗似乎是一致的。每次陪审,我都习惯先将案件的事由了解清楚。一个曲径通幽,背后隐藏着更多复杂故事的案子,会让我有莫名的兴奋。显然,我和一个历练多年的法律工作者差距太远,理性和客观远远不够,还容易将情感因素、个人好恶掺杂进主观判断里。我甚至暗暗怀着观察社会,探究各色人等的隐秘目的貌似冷静地坐在人民陪审员的位置上。十几年前,我还捧着法律教材痴痴地啃,梦想成为一名律师。现在,我却深怀了作家的病。幸好,大多数时候我都三缄其口,不露声色,从不发表影响法官判断力的意见。六百多字的起诉书并不复杂,我很快就将事情捋出了头绪。老太太要买一套房子,但是拿不出一次性付清的钱款,而银行是不会贷款给一个老人的。于是,她与被告签下协议,借被告之名买房和贷款,房屋产权登记在被告名下,由她付首付和按月还贷。并约定贷款还清之日,被告须将房产过户给原告或原告指定的人名下。房子顺利买下了,银行按揭办妥了,老太太也装修入住了。如果一切按协议往下进行,也许就没有今天这起诉讼。但是,拔出萝卜带出泥,一条原本就不那么光明的道路,又指向了一丛一丛的荆棘:后来被告发现房屋价格大涨,就意图将房屋占为己有,在获得银行发放的房屋贷款之后,拒不将还款账户号码给原告,导致原告无法按时还款。原告向被告提出要求一次性还清贷款四十万元,将房屋过户给原告,被告也置之不理……被告见利忘义,违反基本诚信原则……原告聘请的律师安静地坐着,除了回答审判长一些必要的提问,他基本不急于表达什么。老太太则一再强调她没有文化,我猜测,这份诉状应该就是律师的代笔了。印象中,一般的诉状都是客观陈述事实,很少带有褒贬等感情色彩的词语,但他用上了“见利忘义”这个评价意义很鲜明的词。一个经年累月既可以为原告代理,又可以为被告辩护的律师,在他的立场里,是不是也很难撇除个人的爱憎?在我们从小熟读的民间故事里,常常有月黑风高,有若干个同去盗墓的人,有一串串闪闪发光的珍宝,然后是杀戮、掠夺,最终没有几个能够善终的。虽则如此,但见利忘义的剧情,似乎古来便为人类一再上演。譬如一盘鲜美的果子摆在面前,有几人能做到不流口水?这个“见利忘义”的人是谁?他没有出席。他长什么样子?会不会像我们小时候看见的多数反派人物那样,长了一副贪婪而猥琐的嘴脸?可是我又觉得不对,老太太是个精明的生意人,见识过多少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怎么会把如此重要的信任交付给一个一眼就能望见贪婪的人?重新阅读诉状,我忽然注意到一个重要的线索,被告竟然是老太太儿子的朋友。儿子,是的,老太太有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出面贷款呢?”我问。“别提了,我们已经决裂了,划清界限,把他当作阶级敌人了。”老太太的神情里一下子有了火苗蹿升一般的激动。仿佛那个“见利忘义”的人,就是她的儿子,甚至比“见利忘义”还要令她咬牙切齿、愤恨难平。一场被告缺席的庭审,没有法官按部就班的引导流程,没有律师铿锵有声的宣读陈述,也没有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的辩论。这原本会令我感到索然无味,但是现在,我觉察出案件背后的波澜正以涨潮之势一波一波地向我涌来。那个儿子浮出水面,而这个宣称与儿子恩断义绝的母亲,终于收起了最初的精干和冷静。她没有按捺住倾诉的欲望,开始喋喋不休讲述事件的因由和生活的过往。或者由于激动,时而显得颠倒混乱:“都是他,都是他们合伙来骗我的!”“阴谋,全是阴谋!”在老太太细碎的讲述中,一些过往像一块色彩芜杂的布匹那样被摊开,更多的枝蔓和细节在时空里伸展开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