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德书/国学经典有话对你说系列

菜根谭:正心修身养德书/国学经典有话对你说系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图强文化 姜越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738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
作者简介
姜越,女,笔名西江月、水墨清浅,江苏省沭阳县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自幼酷爱文学,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青少年心灵绿茶”系列、“青春少年样样红”系列、“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心灵医生”系列、“红颜才女”系列图书,著有《找对婆家嫁对郎》《正儿八经地生活》《顺势者昌》等作品。现供职于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
目录
上篇 《菜根谭》智慧直播
第一章 修身养性,寻找本真
栖守道德 毋依权贵
与其练达 不若朴鲁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消除妄心 显现真心
人性善恶 咫尺之间
少事为福 多心招祸
心体莹然 不失本真
了心悟性 俗即是僧
不知有我 安知物贵
生死变化 如同昼夜
祥和之气 人生真谛
心体之念 天体所现
卓见之人 洞烛机先
以我转物 天机理境
扫除外物 直觅本来
心体光明 念勿暗昧
心境如月 空而不着
诗之灵感 不可言传
第二章 克己昌省,静待花开
降魔降心 驭横驭气
脱俗除累 超凡人圣
宠利毋前 德业毋后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欲路不染 理路当先
律己宜严 待人宜宽
专势弄权 欲火自焚
明知故犯 改邪归正
偏信自任 皆所不宜
消弭幻业 增长道心
身放闲处 心安静中
辟众善路 以弭恶源
闲莫放过 静不落空
彻见真性 自达圣境
脱俗是奇 绝俗是偏
舍毋处疑 恩不图报
处处真境 物物真机
欲人不知 己先莫为
自然真趣 恬静中得
节制欲求 便无殃悔
第三章 磨砺自身.任重道远
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坎坷世道 以耐撑持
修养自身 造福后代
磨砺如金 施为似弩
逆境砺行 顺境销靡
看破认真 可负重任
识是明珠 力是慧剑
横逆困穷 豪杰炉锤
以德御才 德才兼备
在世出世 尽心了心
幼不陶铸 难成令器
静非真静 乐非真乐
读书见圣 居官爱民
苦生有乐 得意生悲
磨炼福久 参勘知真
厚德积福 逸心补劳
万事皆缘 随遇而安
心性偏激 难建功业
乐极生悲 苦尽甘来
怨尤自消 精神自奋
第四章 方圆处世,刚柔相济
退即是进 与就是得
远害全身 韬光养德
人情世路 应识退让
方圆并用 宽严互存
虚圆建功 执拗败事
弥缝人短 化诲其顽
二语并存 精明浑厚
善勿预扬 恶勿先发
行道中庸 方是懿德
田看收成 人重晚情
满腔和气 随地春风
处世不偏 行事适宜
清净布施 不责人报
月盈则亏 物极必反
骨肉亲情 如同本来
念厚如春 念刻如冬
修身种德 事业之基
退步宽平 清淡悠久
莫惊奇异 能恒苦节
第五章 谨小慎微,戒骄戒躁
骄矜无功 忏悔消罪
以事后悔 破临事痴
名位声乐 不可贪图
持盈履满 君子兢兢
谨于至微 施于不报
进步思退 着手图放
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心虚理明 心实志坚
急处站稳 险处回首
善根暗长 恶损潜消
真廉无名 大巧无术
谨言慎行 君子之道
污泥不染 知巧不用
责人情平 责己德进
持身不轻 用意勿重
闻恶不就 闻善不亲
斥小人媚 愿君子责
一念一行 都宜切戒
谦虚受益 满盈招损
富多炎凉 亲多妒忌
澄吾静体 养吾圆机
第六章 韬光养晦,远见卓识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恩里生害 败后成功
暗室磨炼 临深履薄
不形于言 不动于色
鹰立如睡 虎行似病
浓夭淡久 早秀晚成
位盛危至 德高谤兴
勿逞己长 勿恃所有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谗言自明 媚阿侵肌
守口须密 防意要严
善操身心 收放自如
冷眼相看 勿动刚肠
艳花易凋 勿要急躁
盛极必衰 居安虑患
节义文章 德性陶熔
性天不枯 机神易发
净从秽生 明从暗出
富宜宽厚 智宜敛藏
功名一时 气节千载
隐者高时 省事平安
第七章 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 肥甘丧节
彼富我仁 彼爵我义
省事为适 无能全真
传心之诀 见道之文
读无字书 弹无弦琴
竞逐听人 恬淡适己
隐无荣辱 道无炎凉
贪富亦贫 知足亦富
不希利禄 不畏权势
寻常家饭 素位风光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局尽子收 胜负安在
人生减省 安乐之基
幽人清事 总在自适
放得心下 脱凡人圣
超然物累 乐天之机
宁静淡泊 得心真味
天地父母 敦睦气象
非丝非竹 不烟不茗
心无物欲 坐有琴书
清贫不惫 精神畅裕
下篇 《菜根谭》深度报道
第一章 要想成功,必经磨炼
成功是不断累积的
锐意进取,信念不丢
穷且益坚,自古英雄多磨难
忍耐持久,苦尽甘来
第二章 站得高才雒看得远
志当存高远,三军可夺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三章 修身养性只和心有关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恕别人,解脱自己
第四章 温和之人更有福气
不近恶事,不立善名
舍毋处疑,恩不图报
第五章 大遵至简,很好是真
为人处世.贵在自然
富贵于我如浮云
看透世事才能顺应一切
第六章 随机应变,培养通达之心
用通达提高自己的修养
万象空幻,达人达观
没有希求,何来忧惧
第七章 排除心烦恼,幸福自然来
排除内心烦恼,追求自然呈现
觉悟人生,享受快乐
无名无位,乐为最真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栖守道德毋依权贵
     ◎我是主持人
     古代人都注重修身养性,修身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不论外界环境发生什么变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迎合世俗的需求。保持本真,才是修身之道。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注释
     道德:指人类所应遵守的法理与规范,据《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依阿:胸无定见,曲意逢迎,随声附和,阿谀攀附权贵。
     达人:指心胸豁达宽广、智慧高超、眼光远大、通达知命的人。
     物外之物:泛指物质以外的东西,也就是现实物质生活以外的道德修养和精神世界。
     身后之身:指身死后的名誉。
     毋:同“勿”,不要。
     ◎译文
     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暂时寂寞,而那些阿谀攀附权贵的人。却会遭受永远的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他们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暂时的寂寞,也绝不会趋炎附势,而遭受万古的凄凉。
     ◎直播课堂
     对“道德”内涵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一种微妙哲理,大道无形,大道无为,道就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遗憾的是,大多数人都无视它的存在,不能充分认知,好好加以利用。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德做了更加详尽的阐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就是说,高层次的德是顺其自然,无意表现他的德,而低层次的德是做自认为有德的事,有意表现他的作为。所以,“道德”二字放在一起,体现的含义与我们通俗的理解就截然不同了,“道生万物,有得有获,故名德”。如此,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坚守道德的人会寂寞,但这种寂寞只是表面的,是旁人眼中的寂寞,而有道德的人,心却是平静的。
     自古以来,说到某人依附权贵,大多数人都会有所鄙视,但还是有很多人处心积虑、无所不用其极,想尽办法依附权贵。这种人贪图一时的享受,满足自己对物质需求的欲望,而全然不顾精神的空虚和孤独。可见其对于修身有多大的阻碍作用。宋代苏轼就曾感叹,不依权贵,一直坚守自己的信念,虽然艰难,却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与其练达不若朴鲁
     ◎我是主持人 很多人认为,要想在世俗中游刃有余,就得学会圆滑世故的处事方式,恰恰是这种想法,让不少本来品质高洁之人染上了世俗的弊病,流入庸俗。相比之下,简单朴实的处事方式更有利于自己保持心灵的纯洁。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注释
     涉世:经历世事。
     点染:此处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玷污之意。
     机械:原指巧妙的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练达:指阅历多而通晓人情世故。
     朴鲁:朴实、粗鲁,此处指憨厚,老实。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细节。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
     ◎译文
     涉世不深的人,阅历不深,沾染的不良习惯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权谋奸计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精明老练,熟悉人情世故,不如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不拘小节。
     ◎直播课堂
     梁启超说,越是精明老练的人,越活得不像自己,他需要在各种关系中斡旋,权衡利弊。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劳心者”并没有达到本来的目标,而是掉进自己给自己挖的陷阱中。而一些看似愚钝之人,用一颗赤诚之心面对世事,虽然阅历少但却保持高洁的品性,更容易被人赏识,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通过梁启超的这番言论,我们不难看出精于世故并不一定能在世间游刃有余.而保持纯真才是“无招胜有招”。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