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动视域下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

互动视域下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研究

  • 字数: 22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肖兰兰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08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从互动视角探讨中国与国际气候制度的互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过程是中国对国际气候制度进行规划和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国际气候制度对中国进行“建构”或使其“社会化”的过程。第二,梳理了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将其划分为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以及《巴黎协定》签署及生效等不同阶段,总结不同阶段的参与特征及决定因素。第三,归纳总结了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和特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作为的系统研究和探讨较少,本书从国际气候制度的科研支撑和具体制度安排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在国际气候制度建构中的作为,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在气候领域参与国际制度建构的特点。第四,深化了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下有关中国“社会化”或“被建构”的研究。国际气候制度对中国影响和建构不仅停留在浅显的外在层面,而且渗入了更为内在的层面,本书不仅梳理了中国在参与国际气候合作过程中因承担气候制度义务而导致的国家行为的相应变化,而且探寻了国际气候制度框架下中国更为深层次的行为和理念是如何被建构和影响的。
作者简介
肖兰兰,山东潍坊人,法学博士,青岛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访问学者。兼任山东省高校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青岛市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青岛高校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外交等。曾在《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亚太》《社会科学》《太平洋学报》《国际展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地厅级项目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气候问题的性质界定与国际制度治理
一、气候问题“人类共同关切事项”的法律定位
二、气候问题“全球公共物品”的经济学界定
三、气候问题的国际制度治理
第二节国际气候制度的建构历程及发展演进
一、气候问题的科学主导阶段
二、《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
三、《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及实施阶段
四、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
五、《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
第二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历程、态度和动因
第一节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气候问题科学主导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懵懂却积极
三、中国懵懂却积极参与的动因
第二节《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公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但被动
三、中国被动却积极的动因
第三节《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京都议定书》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谨慎且保守
三、中国态度转趋谨慎且保守的动因
第四节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后京都气候谈判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积极而务实
三、中国态度转趋积极而务实的动因
第五节《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态度和动因
一、《巴黎协定》谈判及生效阶段中国的参与
二、中国参与的态度:建设性引领
三、中国态度转向建设性引领的动因
第三章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作用和特点
第一节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科学话语权
一、国际气候治理中的IPCC
二、中国专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状况
三、中国对IPCC报告内容的话语权建构
第二节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道义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目标之争——环境优先还是发展优先
二、碳排放标准之争——单位GDP排放还是人均排放
三、气候治理原则之争——共同的责任还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第三节中国与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话语权
一、气候治理的谈判载体
二、气候治理的制度建构形式
三、气候治理的指导原则及法律地位
四、气候治理的议题设置
第四节中国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构的特点
一、介入谈判的“先占”性
二、谈判应对的被动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