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7卷·村庄类第16卷·长江区域第8卷)

中国农村调查(总第17卷·村庄类第16卷·长江区域第8卷)

  • 字数: 1258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444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1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我社出版的《中国农村调查》村庄类的第15卷,调查对象为长江区域的典型农村。书中收录了安徽巢湖市涧周村和四川省遂宁市旷家坝村两个长江典型的自然村庄,分别从村庄的由来与沿革、村庄自然形态与实态、村庄经济形态与实态、村庄社会形态与实态、村庄文化形态与实态、村庄治理形态与实态对各调查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剖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长江区域村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目录
总序 徐勇
凡例 《中国农村调查》编辑组
村庄类分序 徐勇
和合共生:巢湖移民型村落的关系网络与治理——长江区域涧周村调查
第一章 涧周村的由来与演变
第一节 涧周村的由来
一 村名与村落
二 姓氏与村落
第二节 涧周村的形成
一 村民记忆中的村落
二 国家建制中的村落
第三节 涧周村当下概况
一 血缘关系与村落
二 地域范围与村落
三 行政建制与村落
第二章 涧周村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形态
一 地理形态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资源状况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水稻种植
二 田地状况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水系状况
二 水旱灾害
三 水利建设
第四节 居住形态
一 居住聚落
二 居住格局
三 房屋布局
四 交通状况
第五节 涧周村自然实态
一 稻作农业
二 水利灌溉
三 居住格局
第三章 涧周村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其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性质与土地所有类型
二 土地买卖与土地租佃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经营主体
二 经营关系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交换活动
二 交换关系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产品分配
二 分配关系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活动
二 消费关系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财产继承
二 继承关系
第八节 涧周村经济实态
一 产权
二 经营
三 交换
四 分配与消费
五 财产继承
第四章 涧周村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血缘主体
二 血缘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地缘主体
二 地缘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业缘组织
二 业缘关系
第四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交往活动
二 交往关系
第五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社会流动
二 流动关系
第六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 社会分化
二 群体关系
第七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冲突类型
二 冲突关系
第八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 保护主体
二 保护关系
第九节 涧周村社会实态
一 血缘关系
二 地缘关系
三 业缘关系
四 交往关系
五 流动关系
六 分化关系
七 冲突关系
八 保护关系
第五章 涧周村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祖先崇拜
二 崇拜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信仰对象
二 信仰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思维活动
二 思维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
二 生产态度
三 生活态度
四 社会态度
五 政治态度
六 人生态度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丧习俗与关系
二 节庆习俗与关系
三 日常习俗与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规训主体
二 规训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文娱活动
二 文娱关系
第八节 涧周村文化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信仰观念
三 思维状况
四 生育观念
五 文化习俗
六 规训
七 文化娱乐
第六章 涧周村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政权治理主体
二 政权治理内容
三 政权治理方式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主体
二 家户治理内容
三 家户治理方式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在讲的”及其治理关系
二 “光棍”及其治理关系
三 “老板”及其治理关系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宗长及其治理关系
二 舅舅、伯父、叔爷及其治理关系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土地庙治理与治理关系
二 观音会、王爷会治理与治理关系
三 庙庵治理与治理关系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内交易的声誉治理
二 瓦匠和木匠的搭伙治理
三 榨油坊的合作治理
第七节 涧周村治理实态
一 村民自治状况
二 村落治理状况
三 家户治理状况
涧周村调查小记
涧周村调查日记(节选)
向利而生:外向流动型村落的利益小农与治理——长江区域旷家坝村调查
第一章 村落由来与演变
第一节 村落由来与形成
一 村名由来
二 聚落形成与村民姓氏
三 村落村民与迁动
第二节 村落建制与沿革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建制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建制
第三节 村落当下概况
一 土城行政村概况
二 自然村落概况
第二章 旷家坝村落自然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 自然地理
二 气候特征
三 土壤特征
四 资源状况
第二节 稻作体系
一 “田”“土”概况
二 稻作生产及其关系
三 稻作生产与灌溉
第三节 水网环境
一 自然水系
二 人工水系
三 水井
第四节 居住形态
一 分散居住与边界
二 傍田而居
三 村落交通
第五节 村落自然变迁与实态
一 水利条件与灌溉
二 稻作生产经营
三 村庄居住状况
四 村庄交通状况
第三章 旷家坝村落经济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人与土地及生产能力
一 人与土地的关系
二 人与生产能力的关系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关系
一 土地性质与产权归属
二 土地买卖及其关系
三 土地租佃及其关系
四 土地典当及其关系
第三节 经营与经营关系
一 土地经营主体
二 土地经营分工
三 土地经营合作
四 市场雇佣与经营关系
第四节 交换与交换关系
一 村内交换
二 村外交换
三 村落借贷
第五节 分配与分配关系
一 分配单元与分配权
二 分配内容
三 分配次序
四 分配结果
第六节 消费与消费关系
一 消费权主体
二 消费关系
三 家庭内部消费
四 家户外部消费
五 家族等共同消费
第七节 继承与继承关系
一 财产继承权
二 继承物
三 继承方式
四 分家及其关系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经济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传统经济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经济形态变迁
第九节 旷家坝村落经济实态
一 村庄经济概况
二 土地产权与规模
三 土地经营与家庭农场
四 市场交换:赶场
第四章 旷家坝村落社会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血缘与血缘关系
一 家庭及其关系
二 亲属及其关系
三 拟血缘及其关系
第二节 地缘与地缘关系
一 邻居及其关系
二 熟人及其关系
三 同乡及其关系
第三节 业缘与业缘关系
一 水利组织及关系
二 市场组织及关系
第四节 信缘与信缘关系
一 信缘载体:庙宇
二 信缘行为及其关系
三 信缘组织:红庙子会
第五节 组织与组织关系
一 生产性社会组织:青苗会
二 血缘性社会组织:清明会
三 互助性社会组织:邀会
四 其他社会组织
第六节 交往与交往关系
一 交往概况
二 交往关系
三 村内闲暇交往
四 帮忙及其关系
第七节 流动与流动关系
一 流动单元与主体
二 土地租佃与流动
三 土地买卖与流动
四 其他流动原因与关系
第八节 分化与群体关系
一 财富分化
二 职业分化
三 血缘分化
四 权力分化
第九节 冲突与冲突关系
一 村落内部冲突及关系
二 家族冲突及关系
三 “断公道”及其关系
四 “打官司”及其关系
第十节 保护与保护关系
一 家庭保护及其关系
二 村落保护及其关系
三 国家保护及其关系
第十一节 旷家坝村落社会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社会形态
二 1949年以后村落社会形态变迁
第十二节 旷家坝村落社会实态
一 社会交往
二 社会流动
三 社会冲突
四 社会保障
第五章 旷家坝村落文化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崇拜与崇拜关系
一 先人崇拜
二 崇拜关系
第二节 信仰与信仰关系
一 信仰主体、对象与次序
二 神灵信仰及其关系
三 鬼怪信仰及其关系
第三节 思维与思维关系
一 经验思维及其关系
二 务实思维及其关系
三 中庸思维及其关系
四 平均思维及其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态度关系
一 生育态度及其关系
二 生产态度及其关系
三 生活态度及其关系
四 社会态度及其关系
五 政治态度及其关系
六 人生态度及其关系
第五节 习俗与习俗关系
一 婚丧习俗及其关系
二 节庆习俗及其关系
三 日常习俗及其关系
第六节 规训与规训关系
一 家庭教化及其关系
二 学校教化及其关系
第七节 文娱与文娱关系
一 信仰娱乐活动:朝会
二 日常娱乐及其关系
三 农业节庆娱乐及其关系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文化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文化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文化形态变迁
第九节 旷家坝村落文化实态
一 祖先崇拜
二 神灵信仰
三 文化娱乐活动
第六章 旷家坝村落治理形态与实态
第一节 政权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政权治理概况
二 政权治理主体及其关系
三 政权治理内容
四 政权治理方式
第二节 家户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家户治理主体
二 家户治理内容
三 家户治理方式
第三节 村落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村落治理主体
二 村落治理内容
三 村落治理方式
第四节 亲族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亲族治理单元
二 亲族治理主体
三 亲族治理内容
四 亲族治理规则
五 亲族治理方式
第五节 信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庙宇功能与国家事务
二 和尚与村落治理
三 “写功过”与村落治理
四 道士与村落治理
第六节 业缘治理与治理关系
一 行会及其治理关系
二 集市管理及其治理关系
第七节 旷家坝村落治理变迁
一 1949年以前的村落治理形态
二 1949年以后的村落治理形态变迁
第八节 旷家坝村落治理实态
一 村庄“六联”治理机制
二 村规民约
三 村庄“三委会”概况
旷家坝村落调查小记
旷家坝村落调查日记
本卷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