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珍珠.松香.夜莺.序列:西方音乐中的德奥

珍珠.松香.夜莺.序列:西方音乐中的德奥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 作者: 乐正禾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71090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在十九世纪,德奥音乐争取到了德奥哲学家和文学家们的推崇,他们脱离了纯然的欣赏,上升到对音乐作内涵剖析——甚至形而上的解释。同时,正是在德意志音乐史学家的主导下,音乐史实现了对过去故纸堆的挖掘,德意志音乐家从而主导了话语权。本书并没有像一般音乐史书籍那样按照年代作通史的泛泛介绍,也没有写成一个个音乐家的生平传记。作者虽然以德奥音乐目前一个个伟大音乐家为论述对象,但是每介绍一位音乐家时都会围绕德奥音乐目前的某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此外,本书注重从接受史的角度介绍音乐家,并不是按照一般的音乐史教材照本宣科,作者力图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音乐家的作品如何在时间长河中起伏,艺术家的历史形象怎样过渡到今天的样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音乐家时,绝不会脱离他的作品,作者相信,艺术史并不是由花边和八卦组成的,脱离了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解读是残缺的。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德奥音乐史的书,在历史的维度下,这些音乐既不“严肃”也不“古典”。我们在书中关注伟大的音乐家们,他们像一个个神祇供我们膜拜,但其实也十分平凡。他们组成的历史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被构建的一面。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然而这些不朽不但出发于个人在大时代中不得不然的沉浮,也建立在后世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投射。一个音乐家死去了,他的艺术遗产不得不被百年后的另一个艺术家诠释,而当这位百年后的艺术家死去,又继续被另一群艺术家用或者精辟,又或曲解的方式回望。在整个漫长的过程中,最能把握话语权的,正是德奥地区的艺术家,以及学者们…… 本书依照历史顺序,以德奥音乐家为中心,分别介绍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瓦格纳、勃拉姆斯、施特劳斯、马勒、德彪西、勋伯格等众多音乐巨匠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历史地位等,梳理出德奥音乐如何脱颖而出,占据西方音乐中心地位的历史脉络。
作者简介
乐正禾,曾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柏林教授学习小号,后自学和声学,爱好音乐学、美学及音乐史。近年在《经济观察报》发表多篇西方音乐史方面的文章,长期为《三联爱乐》杂志选题并撰稿。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从晚期巴洛克到古典主义 一  意大利的巴洛克?德意志的巴洛克? 二  巴赫接受史——伟人可能被构建出来吗? 三  格鲁克与十八世纪前期的歌剧 四  莫扎特——“炒作的神童”,还是“音乐的上帝”? 五  失聪与贝多芬——人生遭遇能让作品更伟大吗? 第二章  浪漫主义时代 六  拿破仑战争前后的欧洲音乐世界 七  舒伯特——古典与浪漫的交点 八   柏辽兹——一个法国人的落寞与德意志标题音乐的崛起 九  戏剧与音乐的共荣——理查德·瓦格纳 十  勃拉姆斯——旋涡中的“BBB”与“BBW” 第三章  后期浪漫主义与二十世纪 十一  从超越、迷茫到多元 十二  非道德的音乐巅峰?——理查德· 施特劳斯 十三  施特劳斯与旋转的维也纳 十四  世纪末的孤独旅人——马勒 附录  与死神共舞的人生 十五  克劳德·德彪西——对话德意志 十六  勋伯格——拒绝标签的“革新者” 第四章  西方音乐与西方社会 十七 混乱的剧院——严肃音乐的不严肃史 十八  靠作曲真能过得好吗?——作曲家荣衰史 附录  推荐曲目 后记
摘要
    要解释莫扎特的“万能”,我们要再次回顾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莫扎特最早的孩童时期作品并非接近由自己完成,而是有赖于其父的润色加工。然而他超人的演奏能力确实令欧洲王室惊叹不已,而在王室的引领下,其他贵族也没有不爱他的理由。莫扎特通过这些关系很早就能和各种超一流的作曲家进行深度交流,第一次巴黎之行他受益于约翰-朔贝特(Johann Schobert),意大利之行遇到了自己的对位法恩师马尔蒂尼。 德意志之旅还会结识享誉欧洲的曼海姆乐派(Mannheimer Schule),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海顿和小巴赫会成为他的好朋友,而号称“伦敦巴赫”的这位J.C. 巴赫会指导他作曲的技巧。莫扎特音乐的模仿期并不长,但他观摩的所有的演出和所有交流过的音乐家都会对他形成一定的影响。 他的性格是早熟的,巡回时期丰富的见识使他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也很不凡,在二十岁出游曼海姆期间,他曾在家信中用理性的语气为父亲介绍,曼海姆乐派的卡纳比希大师是如何以利用的态度对待他的,这信读来却毫无气恼或不屑口气,甚至有些冰冷,这就像美丽的喷泉中也埋没着一颗玄冰般耐人寻味。莫扎特十分渴望被爱,他期待他人对自己本身的喜爱,而非对自己演奏技巧和作品的热爱。 他的音乐更是早熟的,十三岁时,他已创作了十部交响曲、三部弥撒、两部歌剧和四部协奏曲,以及数不清的奏鸣曲。他早期的艺术模仿期是如此的短暂,这更加强化了一种超然色彩。提到贝多芬时,人们会首先想到他的交响曲和三十二部奏鸣曲,威尔第(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和瓦格纳简直是歌剧的代名词,古斯塔夫-马勒的一生则汇集在自己的十部交响曲中。莫扎特呢?他的钢琴奏鸣曲在独奏音乐中的地位崇高,是名家争相演绎的焦点,然而奏鸣曲在他创作的各种体裁中却属最黯淡的那部分;他的交响曲被誉为最终确定古典时期主副部确立对话冲突形式的杰作,但在他的作品中也并非最精彩的。实际上,莫扎特的协奏曲才是真的有如神助,它继承并超越了古典主义前期协奏曲的王者J.C. 巴赫,假如一个人要从数场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挑选一场来聆听的话,那么从《第19 钢琴协奏曲》之后皆难以割舍。当然,他最可贵之处是为管弦乐团配置中的几乎所有器乐皆创作了协奏曲,最能体现他的灵性的,是美妙的木管协奏曲。而相比于协奏曲,莫扎特的歌剧虽然不是他人生最明亮闪烁的那部分,却是他最浓墨重彩的部分。 这样的莫扎特,已经不仅是将所有风格熔于一炉那么简单,他可以写出任何音乐,创作力如取之不竭的源泉。他最初的成名当然有赖于天才的钢琴、小提琴演奏能力,但如果一切只是如此的话,那后人对于莫扎特的认识将止于1781 年年末圣诞前夜与炫技演奏家穆齐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 斗琴的胜利。实际上,人们将以最全能的作曲家而记住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