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寻味/政协委员文库
字数: 38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霍达 著
出版日期: 2019-09-01
商品条码: 9787520512053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6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6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寻味》是政协委员霍达的一部文集,全书分“散文”“诗词”两大板块,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大作家,她的散文内容丰富,怀师忆友、谈诗论画、游踪履痕、杂感随笔,信手写来,文字精美,纵横海内外,看似信马由缰,实则思维缜密,文思泉涌,全书涉及面广,既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深刻的人生哲理,又有民俗风情的独特印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霍达,女,回族。国家一级作家,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大会受国务院表彰。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中国文学优选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以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长篇小说《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骏马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中篇小说《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骏马奖、炎黄杯当代文学奖、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优选奖及“3?15”金质奖章;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一等奖;话剧剧本《红尘》获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其插曲《难诉相思》获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奖;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散文《义冢丰碑》《烟雨文武庙》获庆祝香港回归征文全国一等奖;散文《为了那片苍天圣土》获全国政协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优秀征文奖。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电影剧本《秦皇父子》《鞘中之剑》,电视剧本《飘然太白》《江州司马》《失落的明珠》《年轮》《苍天圣土》,话剧剧本《海棠胡同》等。作品有英、法、阿拉伯、乌尔都等多种文字译本及港台出版的中文繁体字版多部。出版有六卷本《霍达文集》、八卷本《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系列》、九卷本《霍达文选》。曾应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写作中心活动,赴英、法、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挪威、芬兰等十余国进行学术交流,并曾出任开罗电影节国际评委、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等职务,生平及成就载人《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美版《世界名人录》。
目录
散文卷
《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我为什么而写作
二十年后致读者
难忘那一片叶子
书到用时
咀嚼悲剧
漫谈小说的语言
历史毕竟不能重写
看试手,补天裂
《补天裂》:从小说到剧本
就《补天裂》创作答记者问
直面血与火,讴歌民族魂
史学家的终点,是小说家的起点
对历史负责,对读者负责
为了那片苍天圣土
答《信报》记者问
小说集《红尘》自序
话剧《红尘》答问录
大雅若俗
我和《海魂》
我和报告文学
《国殇》作者致读者
万家忧乐到心头
《中国当代作家?霍达系列》自序
还可以写得更好些
我和儿子一起走进《海棠胡同》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今月曾经照古人
石迹耿千秋
女人的形象
寂寞之道与道之寂寞
难忘《木木》
春联贴倒了……
从《凤求凰》到《白头吟》
从修复石头城说起
秦俑作者姓“宫”吗?
楚汉相争中的道德力量
漫说张子房
读《留侯论》
《春秋》情结
明日黄花蝶也愁
公子扶苏事考
“金镶玉”还是“荆山玉”?
说“私淑”
“期间”和“其间”
“侧目”辨
诗仙非仙
江上月魂
我书被盗
诗人情怀
路边的歌声
文人与“海”
中国女性和中国文学
珍惜英雄
君心似我心,两情长依依
明月在天
野草
携手人生路
燕雀之志
我和我的狗
此事古难全
珍爱生命
寻味
他扑向太阳
送您一束红玫瑰
荒煤,文坛守门人
别情依依忆冰心
大师不朽
非百百非不非秦
忘年之交
半个世纪白毛女,五十年间战士情
天地为之久低昂
梨园酣梦
一代名医姚五达
门框胡同记事
新春夜话
路上碰到个“卫嘴子”
张守义,装帧艺术的“赤子”
彝山一枝秀
何必再相逢
东山男儿
重访东山岛
老谢尔盖,走好
诗词卷
歌词 难诉相思
七绝 送剑歌赴日留学
水调歌头 送中国远洋渔业船队起航
蝶恋花 赠新加坡女艺人
忆秦娥 香港抒怀
西江月 闻美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殉难后作
江城子 “两会”抒怀
踏莎行 海趣
七绝 访俄罗斯(五首)
七绝 写在“非典”肆虐时(三首)
清平乐 同韵四首
七绝 旅日诗草(四首)
诉衷情 葬爱犬闹闹
七绝 峻青艺术馆落成志贺
歌词 难忘是家园
七律 海棠祭
楹联 贺《小说选刊》出版三百期
疏影 朔方歌
霍达著作要目
摘要
《穆斯林的葬礼》后记
早在三年前,这本书连影子还没有的时候,我就已经确定了书名《穆斯林的葬礼》。这好像是我的创作习惯,我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早早地想好了题目再谋篇,再写,极少有写完了再命名或改名的时候。正如我的子女,我总是在孕育着他们的时候就已经起好了名字,一个好名字会激起母亲的种种美好情愫、联翩遐想,这是母亲塑造儿女的蓝图,他们一落生,我就用那早已十分熟悉的亲切称呼呼唤着他们,怀着深深的爱、殷殷的期望,哺育他们,愿他们能长大成为和这个名字相符的人。
有了《穆斯林的葬礼》这个书名之后,我曾经激动地告诉了几位同道,她们――都是女的――几乎和我一样激动,说仅凭这个名字,就已经使她们仿佛看到了这未来的作品的模样儿:风度、气质、格调。我当然不知道她们是怎么设想的,但很高兴。于是我向她们讲述了还没有写出的故事,一半是人物原型的真实经历,一半是我的即兴发挥和虚构。我讲得很慢,声音很轻,那根本不是“讲故事”,而是让自己的心潜入书(未来的书)中的时空,并且带着我的朋友们到那时空中,去游历一番。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创作习惯,我在打好“腹稿”之后不急于落笔,愿意口头讲述一遍或数遍,讲给家人听,或是讲给朋友听,有时对着录音机讲给自己听。这是对“腹稿”的一个考验,如果不能打动别人也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还有什么意思呢?
感谢我的朋友们,她们一边听我的讲述一边热泪盈眶,我的讲述经常被哭声打断。我并不想“赚”别人的眼泪,眼泪也不是评价文学作品的专享标准,但它至少说明,我的讲述引起了别人的共鸣。尚在孕育中的作品已经得到了朋友们的首肯,这对于作者,等于是“厉兵秣马”!
但我仍然没有动笔。
我在等待落笔的很好时机,不到激情在笔尖无法遏制地涌流的时候,不“硬写”,我怕糟蹋了这个自己非常喜欢的题目。
我当然不能坐等。我踏着故事当中男女主人公的足迹奔走,我要回到那个时空去,再生活一次。“余生也晚”,没有经历过书中的全过程,但我曾和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接触,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的痛哭和饮泣,闭目如在眼前,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曾经不自觉地使我了解到早于我的那个时代的往事。何况在地面上还留存着并不因为他们的先后辞世而消失的东西,当我踏着他们当年走过的路,看到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历史就在我的面前复活了。何况在人间还生活着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人,以及和他们同时代的人,这些人向我谈起过去,就好像岁月倒流了似的。何况我对于已经亡故了的男女主人公的原型有着那样深切的怀念之情,一想起他们,我就无法抑制自己,我常在梦中见到他们,以为他们还在,醒来之后,一阵怅然、茫然!如果不让他们在我的笔下复活,我简直无法安生!
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孕育”之后,我觉得我所等待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就铺开了稿纸,拿起了笔。我把所有创作计划都搁置起来,把所有的“文债”都往后推,把生活中的一切琐事都抛开,连一些好朋友和许多读者的信件都无暇回复,全力以赴《穆斯林的葬礼》,我希望大家都能原谅我,如果知道我此时的心情的话。
年轻的时候胆子大,写东西也不觉得艰辛,有时甚至是写着“玩玩儿”。随着年岁的增长,写作似乎越来越难,那是因为:文学,在我心中越来越神圣。面对文学,我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我在写作中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且希望我的读者也能得到这样的享受。文学,来不得虚伪、欺诈和装腔作势,也容不得污秽、肮脏和居心不良。“文如其人”,作家的赤诚与否是瞒不过任何人的眼睛的,我历来不相信怀着一颗卑劣的心的人能写出真善美的好文字。
我陶醉在自己创造的意境中。人是需要理想、需要幻想的,需要美,以美的意境、美的情操来陶冶自己。我想如果把世界上的一切丑恶集中起来强迫人去看,那一定是一种很惨的刑罚。
追求美是人的本性,我相信人们本能地而并非理智地向往纯美纯情的意境,美不必强迫人接受。不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样的前人名句就不会传之久远,深入人心。当然不是人间到处都有这样的意境,所以人们才更需要这样的意境。我笔下的主要人物,既是人间曾经有过的,也是我所憧憬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的大写的“人”。人的心决不单单是解剖图上画的那颗有着什么左心房、右心房……的心脏。为人的心作传,为人的心谱曲,这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十分幸福的事业。
写作也是三百六十行当中的一行。但是它恐怕不能像某些行当一样当“活儿”干。这个“活儿”太神圣,太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技巧,但技巧却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技巧只能含在作品之中,而不能让人可触可摸,一道道工序地去品评:“这活儿做得地道。”优选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
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又都忘了。好像我的作品早已经离开我而存在,我的任务只是把它“发掘”出来,而无须再补上一块或是敲掉一块。它既然是“孕育”而成的,就不能像人工制造的那样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我尊重这个完整的肌体,我小心翼翼地、全神贯注地捧着它,奉献出来,让它呈现它本来的面目于读者面前。
我至今弄不清楚我运用了什么技巧,也弄不清楚这本书按时下很流行的说法归属什么流派。
我无意在作品中渲染民族色彩,只是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之中,它就必然带有自己的色彩。我无意在作品中铺陈某一职业的特点,只是因为主人公从事那样的职业,它就必然顽强地展示那些特点。我无意借宗教来搞一点儿“魔幻”或“神秘”气氛,只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和宗教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现实联系,它时时笼罩在某种气氛之中。我无意在作品中阐发什么主题,只是把心中要说的话说出来,别人怎么理解都可以。我无意在作品中刻意雕琢、精心编织“悬念”之类,只是因为这些人物一旦活起来,我就身不由己,我不能干涉他们,只能按照他们运行的轨道前进。是他们主宰了我,而不是相反。必须真正理解“历史无情”这四个字。谁也不能改变历史、伪造历史。
“分娩”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四五十万字,谁也不可能开几个夜车就写出来。我在稿纸前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久远的跋涉。我常常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心都在小说中。我忘记了人间的寒暑,以小说中的季节为自己的季节。窗外正是三伏盛夏,书中却是数九严冬,我不寒而栗。
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
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那么,我就太遗憾了,什么人都对不起了!
我的命运毕竟没有这么惨。当我写完了最后一行,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现在,死都不怕了!我相信读者决不会认为我在危言耸听,我相信书中的亡人接近理解我的心。
谨将此书奉献给亡故的人们,向他们表达我的怀念之情。
谨将此书奉献给我的朋友和广大读者,这是我的心在和你们交流。我等待你们的批评。
我由衷地感谢回、汉族的许多前辈和朋友,在我的写作之中给予了热情的关切和帮助。感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朋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鞭策。他们催稿简直像“索命”,而我甘愿把“命”交给他们。
书稿终于完成了,摞起来将近一尺厚。我把她郑重地交给鞭策我、信任我的编辑,请接住她,这是一个母亲在捧着自己的婴儿。
一九八七年九月一日晨
记于抚剑堂书屋 (原载《穆斯林的葬礼》,《长篇小说》1987、1988年第16、17期,《穆斯林的葬礼》单行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P3-7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