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茶:文化名家话茶缘

我的茶:文化名家话茶缘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马明博肖瑶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1006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1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飘渺了数千年的一缕茶香,已然成为一种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诗意。一壶天地小如瓜,在文化名家的笔下,这盏茶至浓至淡,至俗至雅,可以品出风雅悠闲,可以品出红尘人间。杯里乾坤,壶中岁月,茶如人生,人生如茶,让我们追随诸位文化名家的思绪,一同品味这百转千回的茶中三昧……
内容简介
《我的茶》书中精选了诸多文化名家谈茶的经典文章。茶人,茶事,茶味,茶器,茶馆……鲁迅、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的文章如铁观音,韵味隽永;萧乾、汪曾祺、钟敬文、贾平凹、余秋雨、、张承志的文章似绿茶,意蕴袅袅。一壶天地小如瓜,智者在其中看到的是闲适优雅的生活情怀;我们读到的是清苦幽香之外的红尘人间。人生况味,岁月沉浮,尽在这一杯茶中。
作者简介
马明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深受读者喜爱的佛教文学作家。作品有“中国佛教名山参访记”系列:《愿力的奇迹》《观音的秘密》《因为你,我在这里》《世界因你而欢喜》;“生活禅”系列:《天下赵州生活禅》《一日沙门》《禅遇》《修得一颗柔软心》《宝岛问禅记》等;于海峡两岸出版发行。
目录
一、非叶非花自是香
鲁迅―喝茶
梁实秋―喝茶
周作人―吃茶二
汪曾祺―寻常茶话
张抗抗―说绿茶
车前子―吃茶的心境
郭风―茶小记
苏童―一杯茶
阎连科―茶盲
冰心―茶叶故乡的故乡
邓友梅―说茶
林金荣―茶事
二、一壶天地小如瓜
林清玄―松子茶
简贞―粗茶淡饭
妙华―佛手茶
伍立杨―茶道之道
葛兆光―茶禅闲话
王雷泉―赵州吃茶记
王尧―喝茶去
李汉荣―竹叶茶
李国文―文夫与茶
周时奋―茶味人生
三、醉茶醉情醉山水
周作人―喝茶
韩少华―龙井寺品茶
贾平凹―品茶
刘长春―武夷品茗
洪治纲―茶
李国文―品新茶
刘锡诚―啜茶紫金庵
王稼句―吃茶
四、翻江倒海一杯中
萧乾―茶在英国
冯亦代―品茗与饮牛
余秋雨―两方茶语
蒋子龙―日本茶道
尤今―生命里美丽的风景
董桥―我们吃下午茶去
王宗仁―藏家酥油茶
张承志―粗饮茶
张抗抗―防风神茶
李庄―太行山油灯下饮茶记
五、一盏清茗酬知音
刘心武―古典名著中的茶香
周作人―再论吃茶
钟敬文―茶
周作人―煎茶
林语堂―谈茶与友谊
周作人―关于苦茶
阿英―吃茶文学论
周瘦鹃―茶话
黄裳―栊翠庵品茶
方方―茶话
六、石鼎茶烟隔户闻
陆文夫―得壶记趣
李国文―张洁得壶
李存葆―紫砂兴衰纪略
贾平凹―茶杯
汪曾祺―泡茶馆
黄裳―茶馆
陆文夫―门前的茶馆
杨羽仪―水乡茶居
李国文―饮早茶
车前子―茶馆两题
阮仪三―相聚在茶坊
王旭峰―营造的闲适
摘要
    喝茶
     鲁迅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九辩》),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喝茶
     梁实秋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唯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桢,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再不就是电视剧中也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们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探视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优选的茶具。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