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移民.市场与社会:清代以来小江地域文化的演变

  • 字数: 23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朱晴晴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5097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清代以来,西南地区的木材、桐油等大宗物品由上游运销到江南、北京,出口到国外,形成几条运输路线,沿江的民众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生产、运输、消费,成为经济链中的关键环节。论文充分关照到这一区域经济史的背景,并据此聚焦于这一历史过程中的人口、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的演变。小江是清水江的重要支流,小江地区同时从属于侗族款组织九寨,也是邛水长官司的边缘辖地。借由目前已经发现的碑刻、契约、族谱以及口述史等资料,论文对小江社会的勾勒和描述主要从清初开始,一直延续到民族识别时期,充分展现了侗族社会地域文化的演变以及区域社会是如何构成的。随着经济活动的渐次展开,乡村集市的成型,大量外来人口以商帮和散户的形式进入到苗疆腹地,产生“来人”、“坐家”等身份区隔,并形成“江西街”、“财神馆”等移民村落和移民组织,关系的缔结和变化由此浮现出来。而各色商贩的出现,基层市场的形成,专业化生产村落的存在,民间借贷文书和借贷行为的大量涌现,这些都成为区域社会中经济活动盛行的标签。小江作为一个缩影,在其中既能看到移民如何融入、存在的隐形排斥,也能折射出区域社会的经济贸易,又能看到村落是如何形成的、区域是通过哪些纽带连接的,是怎样与国家发生联系的,由此呈现出侗族区域社会的日常。
作者简介
朱晴晴,山东青岛人,现就职于桂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先后在云南大学、中山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族群与区域文化,近年关注社会组织与乡村社会治理实践。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区域开发与小江侗族社会
第一节 明清区域开发与军屯和卫所的设置
第二节 小江与九寨侗族款组织
第三节 物产的流动与复合林业社会的形成
第二章 人口与传说――清代小江村落的渐次形成及村落关系演变
第一节 小江的坐家:瓮寨与坪地并存
第二节 分寨之举:新寨和甘寨的形成
第三节 “打老庚”:皇封的进入
第四节 “来人”:小江移民与江西街村落的形成
第三章 商贸与市场――小江移民与多元化集市及信贷体系
第一节 商贩移民与乡村集市的草创
第二节 集市的搬迁与江西街的形成
第三节 专业化村落的形成与区域市场
第四节 小江地区的信贷文化与信仰市场
第四章 会馆与“会”――移民组织的建立与小江社会结构的整合
第一节 移民与移民会馆
第二节 小江坐家与龙氏祠堂
第三节 民间“会”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会馆与“会”:区域社会中的移民与坐家
第五章 水资源与移民――移民村落的搬迁与移民身份的转化
第一节 水之利:不同人群及村落间的合作与冲突
第二节 水之争与江上之规
第三节 由汉变侗:小江移民身份的转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