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下)

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下)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作者: 严虹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53566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方力钧从学习艺术开始,到走向职业艺术家道路将近30年的时间里,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以人为核心的世界。他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感受、认知和艺术表达都是以人的内心世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语言,无论表达人的何种精神侧面,方力钧作品中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和表情结构大都源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生活状态与人际关系状态,甚至成为标志性形象符号。如果说艺术作品整体表现了方力钧的精神世界,那么,在这个世界的背后存在一个更为庞大的世界——人际交往的世界。走进这个世界,系统了解那些方力钧私交甚密的朋友与方力钧交往的场景与历史,以及他们记忆中鲜活的方力钧,对于理解、研究这位标志性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处世哲学、人格心理和行为方式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度。
内容简介
《方力钧——100个人口述实录方力钧的艺术历程》(下)他是拥有代表性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有着标志性的光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因“光头”系列成名以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特立独行的符号。他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在艺术之路上耕耘了30年,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建构了一部属于他的艺术史。他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一个时代,他是注定会进入中国美术史的艺术家。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你无法绕过他,他就是方力钧。方力钧有着这一代艺术家的典型经历。为了梳理方力钧的艺术历程,找到史实依据,专享的途径就是追随他的踪迹,遍访他在不同时期的老师、同学、朋友、合作伙伴,以及家人,通过他们的回忆与讲述,了解方力钧的艺术人生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若干记忆片断还原了方力钧的艺术历程。本书分上、中、下三本,分别采访100位见证方力钧从成长到成功的亲朋好友、老师同学、国内外艺术策展人和评论家、收藏家、美术馆馆长等。第一本书先收录35个相关人物的采访,每篇文章配人物图片和相关作品图片。
作者简介
原名严虹,笔名水果。资深媒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小说集、散文集和长篇小说。生长在湖北,成长在北京。曾就读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先后分别供职于法国L'OFFICIEL杂志中文版编辑/记者、艺术杂志主编,现供职于今日美术馆。
目录
036-徐冰口述:一个有中国传统智慧的人
037-卢昊口述:他是我老师
038-向京口述:本性是草根
039-柴海燕口述: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040-萧昱口述:金镶玉是一种契合
041-王文生口述:我叫他老力钧
042-黄燎原口述:三重人格,一种文化精神
043-陈逸青口述:圆明园的一条主线
044-魏光庆口述:他是人气王
045-薛松口述: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046-张骏口述:他有北方土大夫的气质
047-游佳口述:春江水暖“方”先知
048-何多苓口述:他的气质和素质都是天生的
049-庞茂琨口述:看上去很潇洒,实则很细腻
050-伊德尔口述:他的内心很平民化
051-张达星口述:通人性,懂人心
052-孙今中口述:他像家里人一样
053-陈玉东口述:亦诙亦谐,亦师亦友
054-王永生口述:天生就是画画这块料
055-李玉端口述:他像黑暗中的一束光
056-高惠君口述:他是师兄,我是师弟
057-黑月口述:在圆明园的日子
058-徐钢口述:情商优选的艺水家
059-施学荣口述:一次巧遇成为朋友
060-胡健口述:他就是一个农民
061-张林海口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062-付建彬口述:他是孩子王
063-吴鸿口述:靠前理性和靠前感性的混合体
064-张子康口述: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065-马强口述:结缘在敦煌
066-杨凯口述:不是酒鬼,是酒仙
067-杨述口述:他有理想主义的情怀
068-罗氏兄弟口述:善良和克制
069-王强口述:他是优秀的艺术家
070-罗中立口述:与老方二三事
代跋:末了的“野狗”话题(黄立平)
后记:(严虹)
附:方力钧艺术简历
摘要
    036 一个有中国传统智慧的人
     采访嘉宾:徐冰,艺术家
     采访时间:2017年12月12日下午4点
     采访地点:望京徐冰工作室室
     我觉得方力钧是一个有中国传统智慧的人。从他生活的态度和方法,到他处理艺术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他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和方法,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原始的传统,是一个文化基因的东西,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他这个艺术家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徐冰
     我是方力钧的大学老师。其实,我跟他认识很早,早在七十年代末期,我老去河北涉县那边写生,那时候他还在河北邯郸读书。认识方力钧是因为邯郸有一个孩子叫张林海,后来他考上了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有一次,我去涉县画画,张林海就主动找到我,他说从小喜欢画画,他就住在我画画的那个村子里。那会儿我已经在中央美术学院当老师。张林海听说中央美术学院有人来他们村里画画,他就在村子附近转。张林海的腿天生有残疾,他的父母特别好,为了让张林海学画,非常热情地接待我,所以后来我跟张林海比较熟。当时方力钧跟张林海差不多大的年龄,也喜欢画画。我那会儿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老师,方力钧后来说他说其实很早的时候就请我看过版画,当时我就说他的版画很好。我记得那会儿他就是通过张林海给我看的版画。后来,有一次,方力钧来敲我的门,给我看他的速写,这是他在考上中央美术学院之前的事情。我一看他画的速写,画得很好,这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从那次以后,我跟他有了比较具体的关于艺术上的交流。
     1985年,方力钧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我当时正在版画系教素描、教版画、教木刻。但是,实际上他那一届的学生,我并没有直接给他们上过课,可是他们那一届有几个同学,包括方力钧,因为跟我早就认识,而且入学之前就请我看过木刻。所以后来,我跟方力钧接触比较多。我记得他上大学的时候,就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学生,但我直正跟他有深入接触是他在已经大学毕业以后,1990年5月份,我在长城上要做一个“鬼打墙”的作品。1990年,他已经去圆明园画家村。因为他刚毕业,当时也没什么事,我就让他帮我一起做“鬼打墙”这个项目。“鬼打墙”那个项目特别大,必须要在山上做,为了完成这个作品,我在山上待了近一个月,记得当时还有20多个人参与了这个项目。我们在山上挺辛苦的,一会上,一会下,来来回回很多次。在山上有那么几天,其实就是我和方力钧守在那里,另外还有一个叫工建华的也在现场。我们是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接触挺多的。
     1990年,做完那个“鬼打墙”作品以后,我就出国了,方力钧就一直在圆明园画画。这期间我们没有任何联系,直到1993年,我第一次回国。我父母住在北大,我家旁边就是圆明园。回国以后,我听说方力钧他们都在圆明园画画,其中有很多艺术家和朋友我都认识,所以我就去他们那里转悠。那会儿,我看到他的绘画风格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且他那时候的状态非常好。在那个阶段,他是用他的艺术表达中国人普遍的一种情绪和一种精神状态做得最到位的,这是他的能力。因为他在中央美术学院受过这种专业训练,他的能力很强,包括后来我非常喜欢他的那些大版画,因为我们都是版画专业的,他把版画的语言拓展了,所以他的版画很单纯、很有力量。
     我第一次见到那些版画是在德国一个收藏家的艺术中心,他收藏了方力钧那个时期的大版画。德国收藏家请我去看他的收藏,那一次,我遇见了方力钧和他的太太,他对我说他太太特别单纯。那时候,他已经是一种很国际化的待物接人的方式,因为他给不同的人带了不同的礼物。
     其实,方力钧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但他有一个特点,他身上有中国非常传统的一面,比如说他对老师的尊重和对朋友的知恩图报,曾经给过他一点点帮助的人,他都记得很清楚。别看他老喜欢开玩笑,东说西说,其实他都是在表述一种感情。你对他曾经哪怕一点点的教义,即使你都忘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情商、智商还有艺商都很强的人。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