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明清珠江三角洲女性形象建构研究:以吴妙静.黄惟德.李晚芳为例

  • 字数: 30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刘正刚、乔玉红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48641
  • 版次: 1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妙静、黄惟德和李晚芳三位女性均为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人。顺德原属南海县管辖,明代景泰间设县,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中心地。吴妙静生活在宋代,成长于官宦之家,为未婚夫守节至死;黄惟德生活在元末明初,为明代宫廷女官,终身未婚;李晚芳为清前期普通人家的女性,相夫教子、著书立说。宋代以来,珠三角地区开发日趋成熟,粤商的崛起,广州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预示着珠三角社会发展步入了优选行列,且呈明显商业化倾向。而自明代以来,珠三角士大夫队伍也日益壮大,出现了南海士大夫集团,他们为了改变中原士人之前描述岭南“烟瘴荒蛮”的形象,不遗余力地推介王朝正统文化,重新定位岭南社会新形象,对上述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只是他们众多计划中的最重要一环。本书通过明清广东仕宦建构三位女性形象的研究,一方面管窥宋代以来女性在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也试图揭示仕宦将唐宋岭南女性“另类”形象逐步归整到王朝正统化背后的动机。不仅展现珠三角女性自宋至清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特角色,而且还呈现女性著书立说的面相。三位女性形象的建构,反映了岭南本土文化在士大夫不断改造下,逐步与王朝正统文化相融合。
作者简介
刘正刚,安徽人,历史学博士,1993年从厦门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一年有余,后一直在暨南大学文学院工作。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1997年、2004年分别招收首届硕士生、博士生。担任过暨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现为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中国古代史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完成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海洋文明史研究”。出版了《东渡西进:清代闽粤移民台湾与四川的比较》《话说粤商》及《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等著作。为本科生开设过《海上丝绸之路史》课程。
目录
前言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女性史研究的回顾
二 本书的研究取向与结构
三 资料来源
上篇
第一章 贞女芳踪高万古
――未婚守贞的吴妙静
一 水乡泽国的珠江三角洲
二 岭南社会的另类性别结构
三 吴妙静与贞女桥
四 明代官民重建贞女桥与贞女庙
五 清代仕宦对节孝形象的再建构
小结
第二章 咨而惟德女中士
――五朝为官的黄惟德
一 明初女官制度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官
三 黄惟德等籍贯归属的争夺
四 黄惟德其人其事及形象塑造
五 女宫读书识字与士人推行女教
小结
第三章 妇德何尝在识字
――儒而好贾的李晚芳
一 李晚芳其人其事
二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商业化氛围
三 李晚芳教子先贾后儒
四 女性振兴家庭(族)的责任感
五 李晚芳著述的成就
小结
下篇
第一章 珠江三角洲贞节女性的生活境遇
一 广东士人对节烈的推行
二 女性守节与改嫁的张力
三 守节女性的生存来源
四 贞女、孝女现象的盛行
五 女性对家族和社会的回馈
第二章 民间社会建构的女官形象
――以陈司彩为例
一 陈司彩的家族背景
二 女官庇荫下的陈氏三房
三 女官在家族祭祀中的变化
四 民间对女官的想象和传说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才女的人生历程
一 才女文化的发展路径
二 珠江三角洲士人的“才女观”
三 女性社交网络的构建
四 才女作品的现实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