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梵.高:我心如葵,画语人生/GO INTO MASTER大师新探索系列

梵.高:我心如葵,画语人生/GO INTO MASTER大师新探索系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英]马丁·贝利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86137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寻找到当今世界艺术历史记录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经典作品合集 2. 原著作者皆为知名的艺术评论家与策展人,从专业角度解读、解析大师。 3. 每册图书都以艺术大师的生平与艺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大师们一生的艺术心路。 (书籍内页图)深入了解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大师们,以及他们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 4.区别于艰涩难懂的理论图书,而是有关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一个个故事的集成,或者是大师们的生活剪影以及与他人的对话,同时也是艺术大师的作品集。 5. 轻松阅读,一步步的深入大师的生活情境,了解当时时代背景与艺术大环境,了解大师作品的细枝末节,以及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与艺术内涵。 "
内容简介
《我心如葵》从梵?高生前留下的一些信件中按图索骥,从另一个你闻所未闻的侧面讲述了梵?高七幅《向日葵》背后的创作历程及它们的后世故事。 当我们都在‘窥探’梵?高私生活时,贝利将《向日葵》与梵?高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当我们在博物馆、画册上欣赏着梵?高的《向日葵》时,你想过你看到的这些作品可能是赝品吗?你想过你确实了解梵?高的生活吗?你想过《麦田里的乌鸦》真的是梵?高*后一幅作品吗?这所有的一切,都与“向日葵”息息相关。的确,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是艳丽的,但任何一种油画色彩在漫长的时间中都会褪色,可它们尽管辗转于几代画商之手,历经流徙、战火、欺骗,却仍然被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并成为千百倍增值的作品。 "
作者简介
马丁?贝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梵?高,并著有大量关于梵?高的书籍,是英国有名的梵?高艺术评论家。他在著书的同时,还多次策划展览,也是一名策展人。他所著书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全球发行。
目录
前言
读者提示
导言 “只用大朵的向日葵”
上部 梵?高的一生
第一章:蒙马特
第二章:黄房子
第三章:阿尔勒的向日葵
第四章:遇见高更
第五章:画向日葵的画家
第六章:梦断阿尔勒
第七章:三联画
第八章:最后的画作
下部 后续的故事
第九章:寄往塔希提的种子
第十章:最初的买家
第十一章:慕尼黑
第十二章:伦敦
第十三章:东京
第十四章:洛桑、芦屋市、费城和阿姆斯特丹
第十五章:它们属于我们
附录1:七幅《向日葵》
附录2:梵?高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3:原版书尾注
附录4:原版书图片索引
原版书鸣谢
摘要
    第一章:蒙马特
     1886年的夏天,那是梵?高和他的弟弟来到巴黎的几个月后,梵?高在蒙马特画了第一幅《向日葵》。文森特和提奥在勒皮克街(Rue Lepic)54号合租了一问公寓。公寓门口是一条通向山顶的蜿蜒曲折的斜坡路,三架风车静静地竖立在那里。从他们的住处走到山顶不过几分钟的路程,山坡两边的田野里零星地种着些向日葵。山顶的风车一定让梵?高兄弟俩想起了故乡,尽管从山上俯瞰巴黎市区的景象和荷兰开阔的田野是如此的不同。此时的蒙马特也正在发生着变化。文森特曾经在1875年来过这里,那时他还是作为一个年轻的艺术商人前来的,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这里已然和他当初来时接近不一样了。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延伸到这里,蒙马特现在变得越来越热闹,虽然靠近山顶的地方仍保留着些许乡村的气息。
     三株向日葵出现在了梵?高的风景画《风车磨坊》(Le Moulin de Blute-Fin)(图6)前景处,这幅画约画于1886年8月。17世纪初期,人们已经不再利用风车来碾磨谷物,风车磨坊于是变成了附近休闲娱乐场所的地标,在它周围还聚集了很多小旅馆、咖啡馆、舞场,或是观景平台(画面右侧)。紧贴着画面左侧远端的另一座磨坊就是远近闻名的煎饼磨坊(Moulinde Ia Galette)。那里喧闹的景象成为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劳特累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艺术家笔下的经典画面,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了那些蜂拥到蒙马特的人们,他们在这里挣钱或是纵情享受。然而,梵?高似乎更加偏爱附近那些还保留着田园牧歌风格的磨坊。在《风车磨坊》中,梵?高用向日葵增加了画面的亮点(现在画面上这些黄色的花已变得灰暗)。画面左下方的向日葵在浅色木屋的衬托下显得更婀娜多姿,打破了木门轮廓线的单调。右下角两株向日葵用明亮的黄色增加了深绿色背景的生气。虽然那里的向日葵是生长在蒙马特的山坡上的,但梵?高还是可以运用艺术家的特权适当调整了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风车磨坊》接近迥异于梵?高早期在荷兰画的风景画。在他暂居巴黎的六个月期间,他调色板上的颜色接近被改变了。黑色,清冷的色调,以及在他早期的荷兰风景画中占统治地位的灰色和棕色全都不见了。这些色彩是典型的荷兰海牙画派(Hague School)的风格,从19世纪的60年代起这种用色偏好在荷兰画坛是非常流行的。然而在《风车磨坊》中,山坡上的绿色和天空的蓝色非常活跃,这明显受到了法国当代画家的影响。
     就是在巴黎的这段时间,梵?高开始接触到一些前卫艺术家,这部分得益于他弟弟的关系,当时提奥在布索特&法拉东(Boussod & Valadon)画廊工作。提奥分管开在蒙马特大街和市区的画廊,主要出售一些19世纪的油画,偶尔也有一些印象派的作品。这家画廊在以经营现代绘画为主的画廊中是很有名气的,而当时的巴黎又是整个世界的艺术中心。
     梵?高年轻时的第一份工作也同样是在这家画廊,当时画廊的名字叫作古皮尔((Goupil)。1869年,梵?高16岁,他在古皮尔开在海牙的一家画廊里当助手,后来画廊迁到了伦敦,最后迁到巴黎。但是,梵?高显然并不适合从事艺术品交易的工作。过于坦率而又缺乏技巧的处事风格使他无法抓住顾客,终于在1876年的1月被解雇了。
     从那以后,梵?高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曾短暂地在英国的拉姆斯盖特(Ramsgate)和艾尔沃斯(Isleworth)当过教师,后来他又回到荷兰的多德莱赫特(Dordrecht)做过书商。此前他还曾在阿姆斯特丹学习过拉丁语和希腊语。梵?高开始变得虔信基督教,他甚至跑到比利时南部一个偏远的矿区博林那杰(Borinage)当传教士。然而,最后看来也没有什么工作是适合他的,梵?高曾经抱怨过他的家族成员,他们似乎在建议他应该去当一名会计、木匠或者是面包师什么的。
     梵?高在27岁时发生了的改变。他放弃了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开始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艺术家。1880年,他前往布鲁塞尔(Brussels),迈出了自学绘画的第一步,并且还在当地美术学院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数周的绘画训练班。第二年,梵?高在荷兰南部的埃藤(Etten)乡村和他父母短暂地住了些日子,随后就动身前往海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奥开始在经济上资助哥哥,定期会给他寄一些钱,让他去专心学习成为一名画家所需要的绘画技术。文森特在海牙待了两年,在素描和油画的绘画技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梵?高在那里和一个以前做过妓女的人――辛?霍尼克(Sien Hoornik)同居,她曾经当过梵?高的模特。梵?高最终还是厌倦了和辛?霍尼克以及她两个孩子的生活,1883年9月,他离开海牙来到了德伦特(Drenthe),一个荷兰北部的偏远地区。梵?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来描绘那里的田园生活。然后,梵?高又回到了父母身边,此时他们已经搬到了纽南(Nuenen)的乡村。梵?高在纽南专注于描绘农民的生活,《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就是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一幅重要的早期作品。然而,梵?高和他的家庭频繁发生冲突,关系日渐恶化。1885年11月,梵?高离家前往安特卫普(Antwerp),他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并且在美术学院短暂地学习过。
     之后,梵?高做出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决定,去巴黎,他的艺术生涯在那里发生了改变。那一年,梵?高32岁,提奥28岁。当于1886年2月28日到达巴黎后,他很快就报名加入了费尔南多?科尔蒙(Fernand Cormon)在蒙马特山下开办的一所美术学校。在梵?高的同学中有两位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是劳特累克和艾米利?贝尔纳。尽管贝尔纳小梵?高15岁,但他们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梵?高在科尔蒙的学习也是短暂的,只维持了三个月,离开的原因一如以往,他发现正统的学院学习是令人沮丧的。
     P25-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