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程致中著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6763834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3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有着五十多年的文学执教经历,人生阅历丰富。全书收录了作者八十多篇散文,按体裁分为三辑:“一衰烟雨任平生”,是故乡、童年和早年下放劳动及山区教书的回忆。“风声雨声读书声”,有笔调较为轻松的文艺随笔,也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杂感小品。“直挂云帆济沧海”,选辑20多篇游记。书中字里行间有一种质朴、坚韧的人生情意,有一种关怀时世、不忘使命的知识者情结,有一种向往美善、寻找精神家园的理想情怀。
作者简介
程致中,1941年生,江苏泰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6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执教于教育部(直属)北京函授学院中文系、安锶劳动大学中文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曾兼任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和鲁迅研究,公开发表鲁迅研究、比较文学、作家作品评论百余篇,著有《寻找精神家园――思想者鲁迅论》《穿越时空的对话一一鲁迅的当代意义》《现代文学风景谭》等。
目录
.....
摘要
    我的故乡是苏北平原上一座小城,那里没有山,也不见海,河川港汊纵横,四面围有一条护城河,相传是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岳飞在此地作战时开凿的。那时金人大军压境,城内粮草渐缺,岳飞号令三军深挖护城河。四门的吊桥高高挂起,金兵只好望城兴叹。将军又在城里垒土成山,山顶上盖满锅巴,金人远远望去,以为城中粮草堆积如山,不敢恋战,拔寨而逃。不知从何时起,“锅巴山”上修建了岳王庙,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辟为“泰山公园”。小时候最爱和少年朋友结伴上山游玩,在岳飞父子神像前磕头鞠躬,向赤膊跪在殿外的秦桧夫妇的石像吐几口唾沫。“气吞丑虏直捣黄龙,魂为鬼雄焉用玄牝”,“天水河山今再造,海陵星日此增光”,家乡百姓世世代代传颂着岳家军以不战屈人之兵的故事。岳飞精忠报国、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流淌在普通人的血液里。千百年来,无论遇到什么天灾人祸,这里的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
     护城河最迷人的地段是东城河。东城河水面开阔,最宽处200多米,终年河水清澈,碧波荡漾。我出生在东河之滨,因此有许多机会与东河亲近。春天,和渔民、车夫的孩子一起到河边钓虾,捉蝌蚪,打水漂;夏天,顶着骄阳到河边的灌木丛中采撷绿的、红的果实,有时呆看鱼鹰用它的尖嘴巴捕鱼,当晚霞吻着夕阳,舟子唱起渔歌归航时,才意犹未尽地走向回家的路;秋天,和小伙伴们驾一只小木船在河上游弋,那水平如镜的河面上便响起“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冬天,河面上结一层薄冰,取一块冰凌含在嘴里比冰激凌还要透心凉。东河,是我儿时的乐园。
     记忆中的东河对岸是一带高坡,坡上没有人家,多是荒坟,覆盖着黑压压一片灌木林。古人有《吴陵冶春词》,即是描绘旧时东河景色的:“莺飞草长昼初长,蛮楹家家上冢忙;记得凤凰墩畔路,纸鸢风里菜花香。”故乡城郭形似凤凰,素有“凤凰城”之称,那“凤凰墩”自然是凤凰栖息、腾飞的所在了。因其荒冢连绵,大人不准小孩黑天瞎火地去凤凰墩玩耍,有几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却偏要在夜间瞒了爸妈去潇洒走一回,第二天便成了中学生景仰的“英雄”。
     听老人说,东河西岸老城墙东南角,早先有一座高耸的望海楼。据考证,望海楼(原名海阳楼)始建于南宋,明嘉靖年间重修,抗战初期(1938年)国民政府下令拆除城墙,望海楼毁于一旦。坊间至今流传着家乡先贤储蟮修筑“望母楼”(即“望海楼”)的传说,相传储蟮是明代一位绝顶聪明的大学士,父亲是渔民,母亲是猿人,父亲带着他从遥远的海岛回乡后,他发奋读书,后来中了状元。荣归故里的第一件事便是高筑望母楼祭拜母亲,每逢九月初九,一定登高眺望那海岛上的母亲。
     东河南通长江,东去大海。东河边长大的孩子,“身居村邑而志存高远,徘徊泥途而心在沧海”(余秋雨:《望海楼新记》)。18岁,我告别故乡到省城读书,在京城和外省漂泊数十年,见识过长江大河的惊涛拍岸,也领略了茫茫大海的浪遏飞舟,时常梦回故园,重游美丽神秘的东河。从平原上走出去的家乡游子,无论海角天涯,总不会忘记养育他的父老乡亲,大约从小就感染了储蟮那样的“恋母情结”吧。
     2004年,应家乡政府和师专之聘,我在泰州师专人文系担任了一部分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以花甲之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真的圆了我一个梦。这些年高兴地看到家乡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见证了家乡高校办学规模和教学水平持续不断地提升。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