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采舜华:文学及文艺理论卷

文采舜华:文学及文艺理论卷

  • 装帧: 盒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无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195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采舜华》选取了十多位有影响力的广东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等。用文字展现他们的文字历程和写作之路,使读者了解他们的文学观、人生观,以报告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展示给读者,并选取了他们的生活照和作品书影等。内容较丰富、扎实、全面。
作者简介
程扬,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 刘红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
目录
《文采舜华》 文学及文艺理论卷 黄遵宪: 政坛法界俱沉寂  岂仅词场少一人  002 康有为: 援西入儒张三世  草堂犹见六朝碑  022 丘逢甲: 此身自是东海客  笔端浩气满乾坤  042 吴趼人: 以痛哭流涕之笔  写嬉笑怒骂之文  062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  082 苏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102 陈寅恪: 文章我自甘沦落  不觅封侯但觅诗  124 李金发: 文学纵横乃如此  金石刻画臣能为  146 黄药眠: 虽无美丽缤纷色  自有凌霄挺立姿  168 梁宗岱: 人生岂局促  与子且高歌  186 黄谷柳: 文誉《虾球传》  心系流浪儿  210 欧阳山: 拼将热血书青史  留得冰心净玉壶  228 吴有恒: 卅年戎马西南路  赢得将名并文章  246 陈残云: 家国苦难珠江泪  蕉林蔗地果飘香  266 阮章竞: 漳河水唱翻身调  出塞新诗颂有成  288 杜埃: 吕宋平原风雨骤  太平洋上总关情  308 萧殷: 桃子熟了忆月夜  青年信中论文学  324 黄秋耘: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346 秦牧: 一夕花市满城春  长河浪花映日红  364 后记  382
摘要
    黄遵宪出生和成长在客家之都广东梅州。在家中长辈和客家历史人物的影响下,自小热爱民族,形成了立志报国的宏大抱负:“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在他仅57年的一生中,除了在政治改革、维新变法、外交事务等方面做出的执着努力和杰出贡献外,还留下了可以代表近代中国人了解和认识日本优选水平的《日本国志》以及收录在《人境庐诗草》与《日本杂事诗》中的840多首“新派诗”。黄遵宪在近代诗坛改革运动的诗人中成就优选,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极力推崇其诗歌创作“意境无一袭前贤”的精神:“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有志青年:奇士磊落逢荒陬
     1848年,黄遵宪出生在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城东一个五代同堂的官宦之家。祖上因典肆发家,父亲黄鸿藻弃商从文,中举人后一直在京城和广西当官。黄遵宪是曾祖母一手带大的。曾祖母出身进士家庭,重视教育,用客家儿歌对黄遵宪进行启蒙。黄遵宪四岁便进入私塾读书,很早显示出诗歌天赋,被当地人喻为“神童”。十岁时私塾先生曾以杜甫“一览众山小”为题令其作诗,他立即破题:“天下犹为小,何论眼前山。”表现了黄遵宪的艺术天才,也体现了他从小就有的宏伟之志。
     1859年、1865年太平天国两次攻占嘉应府后,黄家产业接连受到破坏,家道中落。家庭负担使黄遵宪必须参加科举进入仕途。然而黄遵宪虽一直盛名在外,在科举考试中却屡遭挫折。1867年春天,近20岁的黄遵宪通过院试考入州学,成为员生。同年夏天,赴广州参加乡试落第,作《游丰湖》一诗,反思科举制度和八股文的弊端。21岁创作诗《杂感》,讽刺当时诗坛对古人亦步亦趋的“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的复古主义,提出了“我手写我口r古岂能拘牵”的诗歌革新主张,被文学界尊为中国近代“诗歌革命”的宣言书。
     1870年,黄遵宪二赴广州参加乡试,依旧落选。回乡经过香港、汕头,在香港停留时,不仅写下《香港感怀十首》,抒发对香港沦陷的悲痛,还因天津教案一事翻阅《万国公报》和其他报纸杂志了解真相,又大量阅读介绍域外的各种书籍,这是黄遵宪正式接触“西学”,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1871年,黄遵宪在州学岁考中获得第一名,成为廪膳生。1873年,考取了拔贡生,同年再赴广州乡试,第三次落榜。但凭借贡生身份,黄遵宪到北京参加乡试。1874年春,黄遵宪赴京,父亲黄鸿藻此时在京为官,为他引见了不少广东籍、客家籍的高官大吏。1876年,黄遵宪在烟台时拜见了李鸿章,得到其“霸才”的称赞。9月,在北京乡试中,黄遵宪终于考中第141名举人。由于对科举考试已经深恶痛绝,他没有进一步去考进士。当年冬天,清政府派遣翰林院侍讲、广东大埔人何如璋出使日本,何如璋非常欣赏黄遵宪的才华,奏请他为参赞随行。黄遵宪在几年的南北行走中,眼界大开,意识到“海禁大开,外人足迹如履户庭,非留心外交,恐难安内”,因此欣然答应,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使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史 作为随使文化参赞,黄遵宪在外交舞台上大显身手,所处理的琉球交涉风波和朝鲜问题,展现了一个外交家应有的对形势高屋建瓴的判断以及为保护祖国利益而斗争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赴目途中,何如璋奉命处理日本禁止琉球入贡中国事件,黄遵宪草拟函件,提出“琉球三策”,指出国力的强弱是外交胜负的决定因素,希望清政府对日坚持强硬态度,阻止日本南侵扩张计划。1878年hi本武力逼迫朝鲜签订《朝日江华条约》,1880年朝鲜派修信使到访日本会谈条约问题时,何如璋、黄遵宪设法与修信使会晤,谋划应对策略。黄遵宪根据何如璋的指示,短短几天便拟成洋洋万字的《朝鲜策略》,从沙俄肆意南下,朝鲜首当其冲,中朝共同面对沙俄威胁形势出发,确定“防俄”为外交核心, “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为外交联盟,以“开国自强”为内政改革的必由之路。策略被带回朝鲜后,其中诸多建议被国王及“开国”派大臣认可采纳,进行内政改革,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除了应付繁杂的外交事务,黄遵宪也留心察看日本国情,研究日本的政治、历史和风土民情渊源现状,报请朝廷参考。他也喜欢结交日本各界友人,以笔代舌互相交流诗文学问、两国的政治学术等。黄遵宪对日本友人的诗文提出批评指正,还将《红楼梦》亲自圈点后送给日本友人,宣传中国文化。
     此时正值明治维新第一个十年,身处其中的黄遵宪震惊于明治维新后日本在物质、科技、政治制度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一衣带水的国人依旧“好谈古义,足己自封,于外事不屑措意”。所以从1878年起他开始撰著《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把对中国现状的不满和对明治维新之后走向强国的日本的倾慕与求知,与日本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
     由于国内有关日本典章制度的史忐残缺不全,为给国人借鉴,黄遵宪决定编著一部《日本国志》。他自觉继承“学术所以经世”的传统,首创以典制体裁来记述外国历史。《日本国志》共40卷50余万言。按照“通志”体裁分为12个门类,志各有序,又采用“外史氏日”的形式,评古论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比分析,阐发自己的改革思想。《日本国志》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日本的历史与近况,主要就日本明治维新十几年间效仿西法、力行新政、由弱转强的各种措施与成就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可以说是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
     从1878年到1887年最终完成,这部史著“费日力至八九年”,刊行却曲折坎坷。1888年初黄遵宪将书稿呈李鸿章、张之洞,希望通过官方刊行,但是权势人物反感效仿日本全盘西化的提法,对此书反应冷淡。黄遵宪无奈在1890年随薛福成出使英伦前,将书稿交给广卅l富文斋刊印。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朝野哀痛,了解日本的愿望大增, 《日本国志》终于在1895q!冬刊行问世,风靡一时,多次翻印。该书为中国改良派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向光绪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关于明治维新的内容,与《日本国志》一致的地方有12处。周作人称它是“少有的著述,至今也还是后无来者”。直到现在此书也被日本研究者广为引用。
     《日本杂事诗》是编撰《日本国志》的副产品,但问世更早。1879年该书由京师同文馆印行,此即《日本杂事诗》的初刻本,亦称“原本”。1880年黄遵宪的好友王韬在香港《循环日报》上以活字版印行。《日本杂事诗》以两百首竹枝词分上、下两卷的形式存世。在王慎之、王子今所辑《清代海外竹枝词》中,公度竹枝词组诗数量第,其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度亦很好超群……
     P5-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