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

  • 字数: 9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汤一介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051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打开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走近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朗诵承载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经典名句○感悟传统思想和古代智慧的时代价值
内容简介
    汤一介先生说:“我们这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孔子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要讲道德、讲学问,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人文精神,一句话,学会‘做人’。”    《中华人文精神读本(珍藏版)下》围绕“博学”这一话题,精心挑选数千年来对中国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今天仍然备受关注的九个主题(对天地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天人关系、生态观念、历史感怀、进取精神、发明创新、古代节日、古代艺术),以“经典原文+解读”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原文都出自中国重要的文化典籍,如《左传》《老子》《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这些承载了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名句,含义深刻,琅琅上口,让孩子在诵读之间受到熏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每个主题还以众多生动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体现出古代思想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以及对今天人们的启示。    本书首版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曾获CCTV新闻联播重点报道,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三部委联合推荐。中文繁体字版权输出香港地区。
作者简介
    汤一介(1927-2014),中国当代有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目录
第一单元仰观俯察  中国古人对天地的思考△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宇和宙   天是什么○天地之大德曰生   天地怎样生育万物○变通之道   万物生生不息○天地之化莫不有常   天地变化有规律○仰观俯察   栖居在美丽的天地之间第二单元万物之灵  中国古人对人的认识△中国古代的历法 ○人最为天下贵   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人相为手足   天地如画,人点睛○与天地合其德   顺应自然,成人之美○天行健   司马光自强不息第三单元天人之际  中国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八?卦 ○天地不仁   无为的智慧○万物与我为一   人能知道鱼的快乐吗○天人相类   天与人能互相感应吗○制天命而用之   遵循自然规律创造奇迹○天与人交相胜   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第四单元谐自然  中国古人的生态观△古人的农业生产观 ○不违农时   打春牛,打出五谷丰登○竭泽而渔   网下留情,请给鱼一条生路○牛山之木   古人是怎样植树造林的○揠苗助长   郭橐驼种树第五单元抚今追昔  中国古人的历史感怀△咏史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千年一叹○蜀  相   杜甫乱世思贤才○乌江绝句   李清照诗讽偏安○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缅怀壮士第六单元盛德日新  中国古人的进取精神△商鞅变法 ○旧邦新命   不断创新建周朝○盛德日新   林则徐改诗○日新又新   文彦博的红豆与黑豆○不法常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新德新知   张载自新第七单元格物致  中国古代的发明与发现△四大发明 ○候风地动仪   科学家张衡○麻沸散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圆周率   祖冲之的成就○造纸术   纸的改进○指南针   从指南车到指南针第八单元天人同庆  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为什么要过节 ○元  日   辞旧迎新的春节○正月十五夜   憧憬光明的元宵节○苏堤清明即事   饮水思源的清明○端  午   端午思屈原,重温爱民情○八月十五夜   希冀圆满丰收的中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祈求健康长寿的重阳第九单元师法自然  中国古代艺术的自然神韵△艺术宝库莫高窟 ○张旭善草书   “书”源造化○别构灵奇   “画”夺天工○饮  酒   “诗”法自然○伯牙学琴   “乐”追天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尚天开
摘要
    中国古代的天文台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天象观测,每个朝代都要设立观测天象的机构,并且建造相应的设施,这就是观象台。
     早在夏朝,统治者就开始修建观象台了,那时候叫“清台”,商代叫“神台”,周代叫“灵台”。历代的帝王都认为自己是“天子”,是秉承上天的意志的,只有他们才有权知道天象昭示的吉凶。所以他们禁止地方官员和私人设置观象台。
     现存最早的观象台遗址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县,建于东汉中元元年(56)。最兴盛的时候,全台共有四十二名工作人员,负责星象、日月、风雨等各种天文气候现象的观测,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制度。汉代以后,观象台规模和人员编制更为庞大,管理和组织制度更加完备,成为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的重要场所。
     唐代在长安、杭州、开封等地都设有观象台,仅长安就有三座观象台同时工作,宋代在开封有四座观象台。这段时期,天文仪器的制造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水运仪象台、可以活动的浑仪在这个时期纷纷出现。
     元朝统治者在全国建了二十多座观星台,其中河南登封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座观星台高十余米,构造精巧,气魄宏伟,观测到的数据非常准确,是当时西方的天文台所无法比拟的。
     明朝正统年间在今北京朝阳区建造的观象台,是现存规模优选、仪器最完备的古代天文台。台上八件大型天文仪器,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天文知识和欧洲近代天文学理论建造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宇和宙
     天地四方曰宇①,往古来今曰宙②。
     《尸子》
     注解
     ①宇:原义是屋檐,后来引申为天地之间的广阔空间。
     ②宙:原义是房屋的正粱,后来引申为久远的时间。
     听老师讲
     天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尸子》。《尸子》传说是战国时期的学者尸佼所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称,上下四方广阔的空间叫作宇,古往今来辽远的时间叫作宙。现代科学的宇宙概念基本上也是这样的。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古代学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
     几千年来,我国无数的学者都努力探究宇宙的奥妙。早在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就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天问》,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关于天道的问题。屈原在《天问》中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请问最远古的时候,是谁将它传述下来?天地混沌尚未分开,根据什么办法去考察它?昼夜不分昏暗迷蒙,谁能清楚地认识它?高高的天宇有九重之多,是谁把它建造得如此神奇?……
     最初,古人认为天地就是一个上面有盖、下面有底的大空间。我国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意思是,天像斗笠一样盖在上面,中间高,四周低;地像翻过来的盘子一样,也是中间高,四周低。还有人把天比作伞盖、帐篷顶,这种说法叫“盖天说”,是人们对宇宙最古老的认识。
     “盖天说”的提法,人们相信了很多年,可是后来人们经过细致观察,发现很多天文现象用“盖天说”都解释不了,于是又有人提出了一种说法,叫“浑天说”。
     “浑天说”认为天地都是球形的,天像蛋壳一样包在外面,地像蛋黄一样悬在里面,日月星辰都镶嵌在天球上,天球不停地旋转,所以站在地球上就可以看到日月星辰的各种变化。
     “浑天说”可以解释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以及日食月食、行星运行等现象,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朝,人们一直对“浑天说”深信不疑。直到西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开创的近代天文学传入中国,“浑天说”才开始瓦解。
     P4-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