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弗洛伊德传

弗洛伊德传

  • 字数: 42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Elisabeth Roudinesco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856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0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弗洛伊德传》是法国有名历史学家、精神分析学家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Élisabeth Roudinesco)的新作,堪称第一部以法语写就的弗洛伊德大型历史传记,出版后立刻荣获法国“十二月奖”(Prix Décembre)和“文学奖中奖”(Prix des prix littéraires)。作者查考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美国近期新开放的档案,以严谨而优美的笔触描绘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基本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生动而真实的大师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披露了若干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病人故事,为作者对大师的独到诠释提供注脚。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严谨而优美的笔触描绘心理分析诞生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和弗洛伊德的家庭、私人生活,精心解构围绕这位心理分析创始人及其有名的俄狄浦斯情结所产生的种种幻想,深入探讨“他是谁”、“他来自何处”这两个个基本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幅完整、生动而真实的大师画像。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Elisabeth Roudinesco),法国有名历史学家、心理分析学家,巴黎第七大学研究员,已出版多部专著,包括《法国精神分析史》《雅克.拉康》和《精神分析词典》等。
目录
引言
第一部 弗洛伊德的生活
第一章 开端
第二章 爱情、狂飙和雄心
第三章 开创精神分析
第二部 弗洛伊德:踏上征程
第一章 如此美好的年代
第二章 弟子和叛离者
第三章 探访美国
第四章 世界大战
第三部 家中的弗洛伊德
第一章 暗光
第二章 家、狗、藏品
第三章 长沙发的艺术
第四章 女性之间
第四部 弗洛伊德的最后岁月
第一章 在医学崇拜与宗教之间
第二章 直面希特勒
第三章 事业之殇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弗洛伊德的病人
弗洛伊德家族族谱
译名对照表
译后说明
摘要
    第一章 开端
     19世纪中叶,欧洲燃烧着民族自决的热望。各个地域,从东到西,在民主化的国度,在仍然古老的社会和被并人同盟国的少数派,新的解放理想在哲学信念中涌现,印证了圣-茹斯特①(Saint―Just)在1794年的伟大预言:“愿欧洲知晓,你们不要世间再有苦命人,不要法国再有压迫者;愿这个典范在大地上结出果实……幸福是欧洲的新理想。”
     转折点始于1848年。这一年恰逢民族和革命之春、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之春、共产主义黎明。经过数年的战争、屠杀、奴役和叛乱,人们――尽管语言不同,习俗各异――都要求废除复辟的旧君主制。在复辟的国家,不久前拿破仑的一系列壮举推动1789年理想的普及,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所述:“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都联合起来了②。”
     虽然在欧洲各地遭到镇压,革命承载的思想却继续传播。思想的传播方式截然相反,视其参照物而定――它们参照的或是以寻求基于政治实践的普世文明为特色的法国启蒙运动,或是相反的以新教为哲学使命、起源于德国的“启蒙运动”。
     在19世纪中叶,这两种启蒙理念文明(Civilisation)和文明――前者是普适的,后者则更加关乎身份归属感――与一心用新形式恢复已因革命之春岌岌可危的旧世界秩序的政治体制背道而驰。民族独立运动由此而来。
     为了顺应各个民族的热望,为了阻止启蒙理想的流传,蓬勃发展的工业资产阶级重新采用国家(nation)的概念,将之转向反面。它谋求的不是人的相互团结,而是等级分明的国家的合并统一――国家被当作彼此不同的实体,每一个都被视为其特性的总和。法国启蒙运动的准则是人应被定义成自由主体,德国的理想关乎身份归属文化,继之而来的理念则基于人归属某一群体或种族的义务――当时的说法是:人本身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从属于某块领土、某个民族国家的人员。每个人首先应是法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然后才是脱离归属的权利主体。
     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欧洲,犹太人也追求解放的理想。从1791年成为名副其实的公民后,法国的犹太人只要放下双重身份的负担,就可以取得与其他公民相同的权益。对他们有意义的大概只是获得权利主体的身份,摆脱宗教奴役和集体管束。他们被准许私下践行自行选择的宗教信仰。同时,对政教分离的国家而言,犹太教变得与其他宗教一样,不再是母教,不再是自中世纪以来遭人憎恶的宗教,不再是孕育基督教的上帝选民的宗教。人可以自认为是犹太人――从犹太身份的意义上说――这种观念有悖于法国政教分离的普世理想。
     在马丁?路德推行改革的德国,哈斯卡拉――摩西?门德尔松①(Moses Mendelssohn)创立的犹太启蒙运动――追求的并不是将犹太人当作享有全部权益的公民纳入整体,而是允许他们兼做“犹太人和德国人”。哈斯卡拉的支持者反对哈西德主义②,即启蒙运动中重新推崇犹太虔修――尤其在东欧――的另一流派,肯定现代犹太人可以按照两种实在归属(appartenance positive)――一种属于信仰,另一种属于土地――生活,只要他们摆脱约束过多的沉重宗教传统。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