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误了悟了

误了悟了

  • 字数: 1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悟澹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544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对古典名著的解读是每代人都需要的,也是做不完的。没有哪一本书权威到可以取代其他的书。当下颇受欢迎的便是这位年轻的90后僧人作家对《红楼梦》的解读。要抓住青年读者的心,就要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作为同龄人,作者有着比同龄人更丰富的读书阅历和更深的思考,也更加了解青年人的需求。他从禅文化的角度对《红楼梦》的解读也似清风,让人们重新认识《红楼梦》,让青年人对名著不再那么畏惧,而是变得有滋有味。
内容简介
一体两面,是非难辨,本书以挹波寻源、闻香探根的方式分析《红楼梦》书中人物起心动念的本末究竟,从作品本身出发,用一种“出离”的心去阅读作品的每一处细节和人物,从“满纸荒唐言”中娓娓道来“一把辛酸泪”,从“都言作者痴”的千篇一律,别开生面地“一解其中味”,在阅读中去解读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去揭示人世间的种种困惑。世间万般,皆是缘分,不是误了一生,就是悟了此生。
作者简介
悟澹:“90后”青年僧人作家。代表作品《解毒<红楼梦>的禅文化》《解毒<西游记>的禅文化》《缘来红楼梦一场》,以及禅茶美文《与师父喝茶的时光》。作为“90后”,作者被读者称为“18岁的脸,38岁的心,手中握着48岁的笔”。他为人谦和有礼,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智慧和谈吐,他的文字隽永优美,字里行间深含寓意,简练的笔触中烘托出幽幽的禅意。
目录
自序 都是在讲第一回 人境 自己已经开始演戏了 有一种感动只是叫形式 你说出的话要让别人如何听 有一种隐痛叫亲情的凉薄 林黛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气场和气质的不同 眼里都是活儿的丫鬟媳妇们 美好,总是在羡慕别人的基础上 人生的价值几何 分寸和立场比规矩更重要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回避,是一种美学 曹雪芹笔下的雪景构图 曹雪芹和高鹗都是优秀的摄影师 贾宝玉动情的草木注解 贾宝玉说的酸话 特殊性的特殊 王夫人的绵里藏针 王熙凤和贾母训斥人的风格 彩云沉宝的心理举动 薛宝钗的独善其身 梦境 觉后空空无大千 我来,为前世留下的约 隔着一生看你的样子 批贾宝玉的相貌 贾宝玉的慈和林黛玉的悲 西施,美丽真是一场祸害 虞姬,到底是在为谁刎剑 王昭君,女人到底是男人的什么 绿珠,尤三姐的另一面 跳脱樊笼的红拂女 空境 “侍者”贾宝玉 我拿什么比宝玉呢 贾宝玉训话贾环的禅意语言 《好了歌》的人生智慧 甄士隐对人世的好了注解 苦,是从会吃饭时便吃药 打感情牌的艺术 不是所有的菩萨都慈眉善目 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情真实不虚,虚得真实 制造瘙痒的尤二姐 偷的锣儿敲不得 大彻大悟的背后是悲 贾宝玉灯谜的禅宗智慧 妙玉三次脸红后的禅定分心 上一代人的恩怨 情误,情悟 贾宝玉的急痛迷心 曹雪芹为众生煲的妒疗汤 俗境 负面的东西一次就不得了 不避讳的袭人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是虚伪,而是因为虚伪才能真实 聊天是收集资料的好时机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追求内心的平安才是幸福的所在 是你侄儿还是你姑爷 自足是最原始的脸谱 送宫花的厚此薄彼 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 曹雪芹的欲擒故纵 林黛玉对生命的重视 有些多余的动作往往是必要的 大雅的背后就是大俗 大家族的门面学问 王熙凤过人的能力 一举两得背后到底能得到什么
摘要
    自序 都是在讲第一回 也许是少不更事,以前读《红楼梦》,心中难免有些困惑,太多两难的事物让我们在其中抉择。如今再读《红楼梦》,便能体悟到生存的教训,看待诸多事物愈发从容与淡定了,以至于以前的任性变成如今的悟性。读到《红楼梦》最后的大结局,“说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猛然觉得自己又读回了开篇。想到开篇那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便会问自己一句,经历了那么多,最后才发现,结局和开始是遥相呼应的。 出则既明,但是众生心中无明,究竟不知道意欲何往。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是讨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类的明明德的治学之道,然而到最后,能够让他出离的,几乎都是他曾经讨厌和不想要的事物,所谓的成熟和懂得,大抵就是以前得不到的东西,现在不想要了,如今的轻描淡写,可是曾经的浓墨重彩。时间能够让一切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有好也有坏,有误也有悟。禅宗祖师经常把心比喻成一面镜子,我在读《红楼梦》的时候,也把《红楼梦》当成一面镜子,照见自己,期以自悟。这不是普通的一面镜子,它具备了书中“风月宝鉴”的治疗功效,也具备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原其初心,观其末路,这是何等的重要,以至于今天来看曹雪芹笔下的“因上铺线,果上收网”,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教把“贪、嗔、痴”比喻为“三毒”,这也是我近几年以这样的角度解读《红楼梦》的缘起所在。佛法的熏习是为了远离三毒,更是为了解这三毒给生活所带来的业障。众生都有觉悟的心,但少有觉悟的熏习,所以我为贾瑞感到惋惜。明明已经有人来度你,却不能领悟风月宝鉴的真实意趣,最终断送了性命。贾瑞如此,人我何尝不是? 如梦似幻,白昼寐语,然而又喜欢做惺惺之态,自以为悟了,实则误了! 大凡聪明之人,极是误事。柳湘莲自认为“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如同焦大口中的“爬灰”之列,便欲退婚要回鸳鸯宝剑。没想到初见尤三姐,便立刻悔恨起自己的错误决定。然而这世上很多事情后来都是无可挽回的,尤三姐当着柳湘莲的面儿挥剑自刎,让柳湘莲措手不及。柳湘莲在幻境中听到尤三姐仙魂开示“来自情天,去由情地;前生误被情惑,今既耻情而觉,与君两无干涉”,遂迷途知返,随道士出走。之前的诳误,变成现在的觉悟。 江湖恩仇,人情反复,宝剑出鞘,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误了一人,亦悟了一人! 太多写意无穷,流情不尽,泪水难干之事,无法一一列举。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读《红楼梦》的时候,是从离苦的角度去看的。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贾宝玉需要抽离,读《红楼梦》更需要抽离。从贾宝玉最后的出家,我忽然想到一句“修到红颜非薄命,此生又缺女儿心”。一段世情,全凭冷眼觑破,《红楼梦》于我而言,不是讲爱情,而是讲爱情背后的痛苦。从苦中看《红楼梦》的种种幻象,不至于沉迷其中以苦为乐。曹雪芹笔下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令人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背后必定少不了大喜大悲!《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经典,对它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这个文学爱好者也只能从自我修习中获得些许体悟。如同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亦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体两面,有“误”,也有“悟”。其中的真实意味,谁又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呢?大多文学创作者不愿将角色的命运提前告知给读者,担心“天机泄露”,再读无趣。但是曹雪芹在故事的开篇就敢告诉读者,并借助指梦说幻,从幻中说现实的真真假假,在真实中点破虚构,在虚构中暗喻真实,将人物的命运托盘而出。贾宝玉游历了一遭,便是那句“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我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一切都回到原点之后,这一番经历,不过是枉入红尘。青埂、鸿蒙、大荒这些暗喻让我领悟到原点即是初心,沧海桑田,山水更替,客主更换,终究都会有源头的。但是此生误得太多,也悟得太多,契机一到,就如同那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的“俗缘已毕,还不快走”那般,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便大梦醒来,一切都变得真干净。本书的起名,离不开这几年我的成长与见识。然而不管对事物的见解有多深,难免还是有能发现假的东西却无法识到真的东西的时候,所以古人言“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我也秉承古人的言教,深知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的道理。佛门泰斗净慧老和尚关于《坛经》解析的连载文章起名叫《坛经一滴》,用“一滴”来形容自己的解析,作为一代长老谦卑如此。当然“一滴”在某种程度上也讲“同根同源”。禅宗有一句典故“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一滴水的力量是无穷大。在《红楼梦》开篇,曹雪芹也指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试遣愚衷”,然后再提出“谁为情种”的哲理性问题。能够在决定一件事情之前,认为自己的初衷是“愚”,抱着“试遣”的态度,曹雪芹将自己放得那么低,令人钦佩。这几年我读《红楼梦》很受启发,不敢说自己在这本书中悟了多少,便以“误了,悟了”为题,略谈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拙见。 说到此书,个中内容,但请开卷结缘。对于我而言人生好看的两个阶段无疑是春衫少年和老去读经。读《红楼梦》亦不过如此。由此送君一句作为祝福:桃花马上,春衫少年侠气;贝叶斋中,夜衲老去禅心。 是为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