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巴赫金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

  • 字数: 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素玫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096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巴赫金理论学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登陆中国后,吸引了几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投入,在人文学科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运用极为广泛,也获取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巴赫金理论为文论界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方法论;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巴赫金理论带来的全新批评视角,拓展了文本研究空间,使传统文本研究在新理论视野下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被运用到各种文化现象分析中的巴赫金理论,为中国研究者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多层次的释义可能和重要的理论参照。中国的“巴赫金热”现象,一方面是巴赫金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对话”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精神有共通性,使得巴赫金理论和中国问题之间具有阐释上的适洽性;另一方面巴赫金理论适应了中国文化转型的当下需要,在解决诸如反拨一元话语、应对文化转型、解困批评话语等方面具有实用性。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对巴赫金理论的吸收运用,是与巴赫金理论的跨文化对话,在对话中获取巴赫金思想有价值的成分,激发我们的思考给予我们多重启发,为中国问题寻求更多可行的对话之径。
作者简介
 
目录
序/陈建华
导论
一、巴赫金理论学说及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二、巴赫金理论与中国当代人文科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巴赫金研究历程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巴赫金学说的登陆和研究初况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巴赫金研究的纵深开拓
第三节 21世纪以降:巴赫金研究的全面进展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中的巴赫金
第一节 巴赫金理论在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的运用
第二节 “走向交往对话的文艺理论”
第三节 巴赫金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巴赫金
第一节 巴赫金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运用
第二节 形式化借用、本土化移用与比较视阈下的化用
第三节 巴赫金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实践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巴赫金
第一节 巴赫金理论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对话的喧声”与中国文化转型
第三节 巴赫金对中国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结论
一、相通与实用:中国“巴赫金热”寻因
二、对话与创新:域外理论“本土化”之反思
附录:中国巴赫金运用研究论文目录(1981-2018)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