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识宋 他们的宋朝

识宋 他们的宋朝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 作者: 孙健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755115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宋——有人说这是又一个三国鼎立的时期,有人说这是南北朝历史的再现。“天可汗”荣光不再,以正统自居的宋朝两次亡于异族之手。宋太祖、宋太宗、寇准、狄青、王安石、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朱熹、史弥远、贾似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体制结合在一起,在皇权的形态、士大夫政治、兴文抑武的国策、内政与外交的互动等层面,揭示着影响两宋300余年历史走向的因素。
作者简介
  
目录
   走出五代、底定帝国:宋太祖与宋太宗

一、皇位传递的“异常”与“正常”:陈桥兵变与烛影斧声/004

(一)陈桥兵变/004

(二)烛影斧声/008

(三)德昭与廷美之死:皇位传递回归“正常”/011

二、统一战争:由开疆辟土到守内虚外/014

(一)“先南后北”的策略/014

(二)底定帝国/015

(三)由开拓进取转向守内虚外/017

三、政权的稳固/021

(一)杯酒释兵权/021

(二)废罢藩镇/023

四、文治之风的确立/025

(一)“欲武臣尽读书”与“宰相须用读书人”/026

(二)文治政策的确立/028

结语/030

宋代士大夫的先驱:时代转折中的寇准

一、十九中高第,弱冠司国章/036

(一)少年登科,得君眷顾/036

(二)任性凌人,难处同僚/037

(三)未终其事的定策之功/039

二、左右天子为大忠:澶州建功/041

(一)北敌跳梁未服,若准者,正宜用也/042

(二)左右天子,有澶州之幸/043

(三)定盟澶渊,开百年太平/045

三、专制自矜,宦海浮沉/046

(一)“过求虚誉,无大臣体,罢其重柄,庶保终吉也”/046

(二)率性而行,到处树敌/048

四、危身奉上,佐国遭忧/050

(一)迎难而上,再回中枢/051

(二)行事粗疏,功亏一篑/052

结语/055

兴文抑武体制的牺牲者:狄青

一、以文驭武统兵体制下的功业与界限/060

(一)投身西北,声名鹊起/060

(二)殃及池鱼:水洛城事件/061

(三)“奖用太过,群心未服”:以文驭武统兵体制的反弹与弊端/062

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兴文抑武国策下的武将们/065

(一)“虽古之名将何以加此”:平定侬智高之战/065

(二)“朝廷疑尔”:狄青的罢任/069

结语/072

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王安石及其时代

一、富国强兵:新法的实施及成效/079

(一)“相业之权舆”:鄞县施政与《上仁宗皇帝言事书》/079

(二)“以择术为先”:熙宁初变法“国是”的议定/081

(三)“于百姓何所不便?”:新法推出及受到抵制/082

(四)“宋几振矣”:新法的成效/084

二、“非常相权”:王安石的权力和去位/086

(一)大权独揽:王安石的“非常相权”与宋代权相政治/086

(二)“陛下已不能无惑矣”:王安石的去位/090

三、朋党之争的恶性发展:北宋中后期政治的主旋律/093

(一)“为异论之人立赤帜”:“异论相搅”的祖训与朋党之争的兴起/093

(二)元祐更化:以母改子之政/095

(三)“反元祐而实效之”:新党的报复性倾轧/098

结语/100

独不能为君耳:宋徽宗与“靖康之难”

一、才智过人的少年天子/107

(一)“轻佻”端王君临天下/107

(二)帝、后共政带来的“建中之政”/108

(三)举重若轻:向太后被迫撤帘/110

二、步入歧途的“绍述”政治/112

(一)“朕岂不能主张神宗”:蔡京的复起/112

(二)朋党政治的变异:“元祐党籍碑”/113

(三)重在敛财的经济改革/115

(四)以“丰亨豫大”为名的放纵享乐/116

三、靖康之难/118

(一)宋金“海上之盟”/118

(二)唇亡齿寒,金人渝盟/120

(三)临阵避敌,骤然禅位/122

(四)父子反目与“靖康之难”/124

结语/127

从恢复到偏安:宋高宗的南宋气象

一、再造王室:“嗣我朝之大统”/133

(一)“天人之心未厌赵氏”:康王即位/133

(二)神道设教:“泥马渡康王”/135

(三)巡幸东南:江南政权规模初现/136

二、“堂堂中国,一旦遂为敌人屈己”/138

(一)“早遂休兵”“不惮屈己”:绍兴八年和议/138

(二)“南北无事矣”:绍兴十一年和议/142

三、重回以文治武的老路:宋朝第二次收兵权/145

(一)五代乱象重现:苗刘之变/145

(二)“朝廷无意恢复”:淮西兵变的影响/147

(三)“兵权不可假人”:名将岳飞之死/149

结语/153

太上皇今上的政治格局:宋孝宗及其时代

一、父尧子舜:太上皇今上格局的形成/159

(一)太上倦勤,皇子可付社稷/159

(二)“凡今者发政施仁之目,皆得之问安视膳之余”/162

二、上皇与今上的权力划分:隆兴北伐与宋金和议/165

(一)从采石大捷到符离之败/165

(二)屈于孝养,达成和议/167

三、“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皇权受损的结果/170

(一)“勤于论相,数置而亟免”/170

(二)“躬揽朝纲,不以责任臣下”/172

四、皇权“非可共理之物”:太上皇今上结构的悲剧结局/174

(一)越次建储/174

(二)“放下与儿曹”/177

(三)“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179

结语/183

走向学术中心:朱熹与道学在南宋的崛起

一、从论学师友到自居正统:向道学权威迈进/189

(一)弃佛从儒:道学性格的造就/189

(二)从游诸友,开益为多/191

(三)鹅湖之会/193

(四)道学将谁使之振?——向道学领袖迈进/194

二、国家政治中的道学群体/197

(一)迭遭挫折,投迹山林/197

(二)权出于二,绍熙内禅/199

(三)韩、赵之争与朱熹政治生命的终结/200

(四)庆元党禁,道学之厄/203

三、走向正统:朱熹与道学地位的提升/204

(一)从三足鼎立到一枝独秀:浙学、陆学的衰落/204

(二)“正学遂明于天下后世”/205

结语/207

“天下之势,自安以趋于危”:史弥远及其时代

一、权力的交割:从韩侂胄到史弥远/212

(一)出身名门,追随父亲的足迹/212

(二)玉津园之变:围绕皇权的生死之争/214

(三)独居相位,走上专权之路/216

二、嘉定和议及其反复/219

(一)“奸凶已毙之首”不足惜:宋金和议的达成/219

(二)“用力寡而成功倍”:借助外力的抗金策略/221

三、“舍昏立明”:皇权之争波澜再起/223

(一)理宗之立/223

(二)济王之死/226

四、从联合到交恶:宋蒙战争的开始/227

(一)联蒙灭金:申雪百年之耻/227

(二)端平入洛:宋蒙之间遂无宁日/229

结语/232

亡身危国:贾似道擅权与南宋的灭亡

一、“不事操行”的实务型官员/238

二、虚构的“鄂州大捷”与登上权力巅峰/239

(一)“鄂州大捷”/239

(二)“正位鼎轴”与整肃朝政/241

(三)南宋军事力量的独占/243

(四)权相政治的很好与“福华”迷梦/247

三、襄樊之战:南宋存亡的关键/249

(一)从川蜀到襄樊:蒙古战略重点的转移/249

(二)战略的错位:襄樊失守与防御体系的缺口/251

(三)蒙元灭宋:南宋防御体系的崩溃/254

结语/256
摘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