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

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黄万华
  • 出版日期: 2019-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00290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7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辩证的思维方式、鲜明的坚守的文学立场、扎实的史料功夫、精湛的文本分析等综合在一起,为解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两个难题,即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历史沟通,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香港文学的历史整合,提供了 很好的研究成果,而其中探讨、研究的一些理论问题,其建设性结论对当下和今后的文学史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在东亚现代性曲折展开的背景上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互为参照的视野中,展开对战后中国文学的历史考察,深入剖析这一时期中国文学转型的影响因素、实质内容及其意义。以往学术界以“四十年代文学”统称 1937—1949 年的文学,遮蔽了抗战和国共战争(解放战争)这两个不同时期文学的差异,研究的重点又在抗战八年文学,尚未将 1945—1949 年文学作为一个重要时期的文学深入展开研究,也忽略其与 1949 年后文学的密切联系,研究又基本上限定于中国大陆。《跨越1949:战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着眼于被学术界忽略的 1945 年至 1949 年这一重要历史转型时期,将 1945—1949 年和 1949 年后文学打通,同时突破中国大陆的范围局限,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文学历史整合在一起展开研究,构建一种全新的“大文学史观”
作者简介
黄万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带头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2014)、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史料 学会常务理事等多种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六项,部分成果获评为“优秀”,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办“成果介绍”,并被《光明日报》专题介绍。著有《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五四至 1960 年代)》《战时中国文学研究》等专著 15 种,主编或主笔《美国华文文学论》《经典解码: 20 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等著作 12 种
目录
导论 跨越“1949”: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一体性和丰富差异性
上编
第一章 互为参照中的战后中国文学转型
第一节 互为参照: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大陆、台湾和香港文学/2l
第二节 战后中国左翼文学的三种形态及其文学史意义
第三节 “内化”中的“缝隙”:战后中国文学建制变化和文学转型
第四节 文图:战后文学史叙述的新途径
第二章 中国大陆:从多种流脉到一统格局
第一节 瑞恰慈和战后平津地区文论:战后中国文学重建的多种流脉
第二节 创作:跨越“1949”的政治、历史分水岭
第三节 文学的生存限度:文艺政策和文学创作
第三章 台湾:战后政治高压缝隙中发生的多种文学思潮
第一节 去殖民性进程中的战后初期台湾文学
第二节 大陆赴台作家和光复初期台湾文学重建的两种方向
第三节 “二二八”文学:战后台湾文学的重要转折
第四节 1949年后台湾政治高压缝隙中发生的多种文学思潮
第四章 香港:在传统中展开的文学转型
第一节 “预演”:1945―1949年的香港文学
第二节 左、右翼政治对峙中的香港文学思潮和香港文学主体性建设
第三节 战后香港文学:在传统中展开的文学转型
第四节 从《文潮》(上海)到《文艺新潮》(香港):战后香港文学转型的文学史线索
第五章 媒介和战后中国文学转型
第一节 上海一北京:从媒介生态看战后中国大陆文学转型
第二节 非“二度漂流”:1950年代的台湾文学及其媒介
第三节 青年文学刊物:战后香港文学转型的重要基石
下 编
第六章 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中的作家选择
第一节 “京派”的“终结”和战后中国文学的转型
第二节 文学立场的坚守和艺术实验的艰难
第三节 文学常识的力量:与内地“工农兵文艺”和台湾“战斗文艺”分手的香港文学
第七章 跨越“1949”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被忽视的新诗成熟年代:1945―1949年的中国大陆新诗
第二节 1950年代后大陆诗歌的文学史经验
第三节 战后台湾政治压抑下的诗歌突同: “中国传统”和“善性西化
第四节 从“左翼”到“现代”:战后香港诗歌交汇中的延续和综合
第八章 跨越“1949'’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写什么和怎样写:战后中国大陆小说的生存和发展
第二节 战后台湾小说:边缘突围中的多种叙事
第三节 战后香港小说:超越政治化和商品化的本地化进程
第九章 跨越“1949”的散文和戏剧创作
第一节 时代性和个人性:1949年后的大陆散文
第二节 “集体旅行”中投向域外的目光
第三节 台湾散文:五四多种流脉的战后拓展
第四节 “在”与“属”的相容和转化:战后香港散文的主体性建构
第五节 “第四种剧本”:1950年代大陆戏剧文学的突破
第六节 现代与传统的沟通:战后台湾、香港的“新戏剧”/61l
第十章 转移和转型: “离散”中的作家创作
第一节 跨越“1949'’:刘以鬯和香港文学
第二节 上海一台北:中国新诗现代化路径的探索者纪弦
第三节 “三级跳”:战后至1950~F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后记
摘要
    战后,西南联大恢复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建制,返回原驻地。以杨振声、沈从文等为核心的原“京派”成员开始聚集在平津地区,他们重建中国文学的理想、主张,反对不尊重艺术独立性而视艺术为宣传工具和政治奴婢的狭隘性,成为“对抗”左翼文学一体化的重要力量,平津地区也成为战后中国最重要的文学重建地区。 平津地区的文学“重建”运动是由原“京派”作家带领一批当时活跃于平津地区的年轻作家展开的。后者大多正是原西南联大的学生,他们的文学活动为1940年代平津地区的新文学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沈从文曾不无得意地说:“在刊物上露面的作者,最年青的还只有十六七岁!即对读者保留一崭新印象的两位作家,一个穆旦,年纪也还只二十五六岁,一个郑敏女士,还不到二十五。作新诗论特有见地的袁可嘉,年纪且更轻。写穆旦及郑敏诗评文章极好的李瑛,还在大二读书,写书评文笔精美见解透辟的少若,现在大三读书。更有部分作者,年纪都在二十以内,作品和读者对面,并且是第一回。”杨振声、沈从文等显然是出于对重建中国文学的长远考虑,自觉地利用副刊与杂志着力培养了这些新作家。少若多年后回忆起老一辈作家对他们不遗余力的 提携:署名杨振声主编的《大公报·星期文艺》和《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分别由袁可嘉、金隄负责,天津《益世报》和北平《平明日报·文学副刊》分别由穆旦、萧离编辑,当时尚就读北大中文系的少若负责《华北日报·文学副刊》,他们全是非常年轻的作家,而“这些副刊都是由沈从文师在做后盾”。四十多年后,袁可嘉仍对当年提携他的文学界长辈念念不忘:“首先要感谢当年鼓励我写作、并亲手为我发表习作的前辈著名作家沈从文、朱光潜、杨振声和冯至等先生以及《九叶集》的诗友们。”这些聚集在平津地区的老一辈和新一代作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维护文学的独立性。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尤其是年轻作家、学者“对抗”左翼文学一体化、重建战后中国新文学的努力之所以显得有力,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瑞恰慈这位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开宗立派”的“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新批评派”“教父”的思想,成为他们最为重要的理论源泉。 I.A.瑞恰慈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理论家之一,也是五四后对中国文论影响优选的西方文论家之一。他六次旅居中国,其影响跨越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期。而他的学说成为平津地区战后文学重建的理论源泉有其历史渊源,尤其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恰慈来华任教于清华和其著作得到集中的译介密不可分。当时单是他的著作《科学与诗》就出现两个中文译本,一是北平华严书店于1929年6月出版的伊人所译版本,另一个是1937年4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曹葆华译本。叶公超为曹葆华译本所作的序言,将瑞恰慈与柯勒律治进行了对比,认为瑞恰慈的批评著作“无所不反映着现代智识的演进”,心理学、语言学、逻辑学的运用,使现代文艺批评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这是现代文艺批评的发展方向。叶公超鼓励曹葆华继续翻译与介绍瑞恰慈的理论,因为他认为当时中国最为缺乏的就是瑞恰慈的“分析文学作品的理论”。同时出版的另一论文集《现代诗论》,也由曹葆华翻译编辑,内收瑞恰慈的三篇论文:《诗的经验》《诗中的四种意义》《实用批评》(这几篇译文最初发表于1930年代的诗歌副刊《诗与批评》)。在此书序言中,曹葆华对瑞恰慈作了相当高的评价:“现在一般都承认他是一个能够影响将来——或者说,最近的将来——的批评家。……他的企图是在批评目前划一个时代——在他以前的批评恐怕只能算一个时期。”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