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

文艺民俗视野下的鲁迅创作研究

  • 字数: 20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元忠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4683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著主要思考了三个问题:一是民俗文化是如何引起鲁迅的关注的?二是鲁迅是如何在其创作中对于民俗文化进行表现的?三是鲁迅的思考和表现发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又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著作内容包括引言和八章,具体探讨了鲁迅创作民俗文化选择的时代因素、个人因素、主体处置、民俗学价值、文学价值、历史作用等话题,其价值主要有两点:其一,在惯常的政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视野的考察之外,从民间文化这一独特视域,对于鲁迅和其创作进行新的理解,系统梳理鲁迅精神构成及其创作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推动鲁迅研究的发展;第二,以鲁迅创作为研究个案,通过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处置和创作表现的描述分析,考察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作家对本土民间文化资源的作为,从一种特殊面向上重新梳理和描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历程或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作家所应持有的文化立场和实际作为,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寻找一些经验和参照。
作者简介
王元忠,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现为《天水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全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全国当代文学研究协会会员,天水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进行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诗歌、民俗文化与作家写作和文艺理论等区域的研究,先后在《兰州大学学报》《当代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报》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五十多篇,参与或主持了一些国家、省和地区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工作,著有多部学术专著,先后在《飞天》等杂志上发表过不少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选择的时代因素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整体的“向下看”意味
(一)一个个案
(二)两条路径
(三)三种做法
二 新文学的民间化取向
(一)“平民文学”概念的形成
(二)学术和文学的双面实践
第二章 鲁迅的民俗生活经验
一 生命初始时的民俗待遇
(一)取名
(二)其他
二 成长过程中的民俗事项
(一)祭祀
(二)看戏
三 婚俗的顺从和背叛
(一)第一次婚姻
(二)第二次婚姻
四 风俗纠葛中的疾病与中医
(一)鲁迅有关中医的描述
(二)鲁迅对于中医的态度
(三)鲁迅中医审视中的西学因素
(四)鲁迅对于中医的文化思考
五 死亡事件的民俗参与
(一)父亲之死
(二)小弟之死
(三)祖母之死
第三章 鲁迅有关民俗文化和创作关系的理论思考
一 鲁迅关于民俗文化和创作关系的认知层面
(一)民俗文化对于国民精神构成的作用
(二)民俗文化对于新文学乃至整个新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作用
二 鲁迅有关民俗文化和创作的理论思考
(一)民俗文化和创作发生理论
(二)民俗文化和创作发展变化理论
(三)民俗文化和民间创作理论
(四)民俗文化和简洁风格理论
(五)民俗文化和地方色彩理论
第四章 鲁迅创作中的民俗文化表现
一 鲁迅创作中民俗文化表现的形态
(一)作为文章的标题或书名
(二)作为发论的由头或立论的依据
(三)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背景
(四)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五)作为创作所欲表达的主题意象
二 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处置
(一)和周作人的比较
(二)和沈从文的比较
(三)和赵树理的比较
三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表现的影响性因素
(一)时代背景因素
(二)个人因素
第五章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民俗学价值
一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存在特征
(一)普泛化
(二)多样化
二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民俗学价值
(一)对于民俗文化内涵的现代理解
(二)对于民俗文化现实存在特征的精准把握
(三)认知民俗文化的特殊途径和方法
(四)对于民俗文化与文艺关系的新颖论述
三 鲁迅民俗文化认知的理论贡献
(一)民俗文化观照时表现出的鲜明的当下属性
(二)民俗文化认知时显现出的“可分性”辩证态度
第六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表现的文学价值
一 鲁迅创作所内含的两种民俗文化评判态度
(一)批判一面
(二)肯定一面
二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文学价值
(一)国民魂灵呈现的写作示范
(二)貌似无事的悲剧形式发现
(三)多样的艺术手法借鉴
(四)地方色彩和民族特性的形成
第七章 鲁迅创作民俗文化表现的历史影响
一 鲁迅民俗文化表现对于后来中国作家创作的影响
(一)同情一路的影响
(二)批判一路的影响
二 后来中国作家的接受及其鲁迅写作的资源再生意义
(一)顺应的接受
(二)主体的变异
(三)后来作家的问题和鲁迅的意义
第八章 鲁迅民俗文化思考和表现的他者视域及域外反响
一 鲁迅民俗文化、文学关系思考和表现的他者视域
(一)异域情调
(二)反抗之力
(三)对比之用
二 鲁迅民俗文化思考和表现的域外反响
(一)自身价值的新发现
(二)世界启示
(三)必要的说明
鸣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