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幸福胜任力:父母给孩子的生命礼物

幸福胜任力:父母给孩子的生命礼物

  • 字数: 273k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鼎昆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9224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幸福胜任力:父母给孩子的生命礼物》是一本家庭教育著作,集理论性与实操性于一体,融教育之“道”与教育之“术”为一书,令家长或教育者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本书颠覆了许多流传已久或如今盛行于市的错误教育观念,展示了为孩子一生负责的正确教育理念与做法。 作者在组织管理与成人学习领域精心耕耘20多年后,转而关注家庭教育,因此,他的视角与一般教育研究者的视角有所不同。例如,作者认为,家庭教育本质上是“家长教育”。而且,不仅是教育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更多的是家长作为一个人,通过养育孩子来实现自我的成长。
作者简介
张鼎昆,独立学者,组织学习与领导力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创立“教育场论”与“管理场论”。曾出版著作《行动学习:再造企业优势的秘密武器》《管理场——激发组织正能量的领导力》《头脑强人》《突破:企业变革管理方略》等。
目录
导 言 /1 第一章 为孩子一生的成功而教育 家长的教育使命 /5 一个人为制造的伪命题:要成功还是要幸福 /7 成功是天赋的产物,还是后天努力的果实 /12 学业胜任力的秘密 /18 第二章 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而教育 分裂的教育 /2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提升幸福胜任力 /29 重新理解幸福 /33 幸福的资格 /38 第三章 如何令孩子的生命场拥有温馨的底色 发现依恋模式 /44 养育方式怎样制造了依恋模式 /47 依恋模式可以改变 /49 再造自我依恋模式:父母为孩子打的一场硬仗 /52 第四章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保护孩子安全:家长的首要责任 /57 安全感的表现 /57 家长的爱心怎样在无意间损害孩子的安全感 /59 培养孩子安全感的策略 /63 第五章 如何帮孩子建构优质生命场 生命场原理一:交互原理 /66 和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 /69 选择信息 /70 选择地理环境 /73 为什么择校 /74 第六章 如何帮孩子转化 、 升华生命场 生命场原理二:关系形态(或模式)法则 /75 家庭关系形态影响孩子生命场的基础形态 /77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79 第七章 如何让孩子学会协作 , 拥有归属感 离开他人,没有幸福可言 /86 怎样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同伴关系 /90 第八章 如何帮孩子育成很好生命场 能量循环法则 /101 走出教育误区:从应急干预到系统教养 /104 助孩子进入很好状态 /107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能量转化场 /113 教育者行动地图 /117 强制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 /123 第九章 如何保障孩子的幸福生命场 培养好习惯:教育的核心切入点 /129 培养习惯的很好实践 /136 建立规矩:培养习惯的起点 /138 在家长协商的基础上建立规矩 /142 立规法则 /146 规矩教育实践地图 /157 第十章 如何有效开发孩子的潜能 游戏(运动)教养法 /164 家务教育法 /174 关键事件教导法 /179 阅读教养法 /188 第十一章 如何践行很好教育 生命场能量法则 /204 觉察视窗:从聚焦缺点转向聚焦亮点 /209 第十二章 如何利用教育场论重构教育 发现家庭教育的真相 /214 隐性教育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220 教育场论:教育是生命之间的对话 /224 一个家庭生命场的案例解读 /227 我们需要更好地解释现实指导实践的理论 /230 第十三章 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232 带着使命感教养孩子 /235 淡化行为,关注孩子的生命场 /239 正念:让生命状态从事务模式进化为存在模式 /242 基于正念的教育心态:静待次第花开 /247 第十四章 如何修炼和谐胜任力 家庭教育需要大家共同协作 /250 正念觉察 /255 调整解读模式 /259 以价值观指引行动:什么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267 正念对话:重塑关系的不二法门 /270 提高家庭处理问题与决策的协商能力 /281 如何解决隔代教养冲突 /284 第十五章 如何实现家校 ( 园 ) 共育 教育无边界 /292 家长的共育误区 /294 家长应该怎样与学校合作 /297 参考文献 /299 后 记 /301
摘要
    第一章为孩子一生的成功而教育 家长的教育使命 只有以终为始,不断梳理成年后的愿景、构想,才能明确教育目的,有的放矢地思考教育策略,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目的不同,策略可能有天壤之别。培养一个仅能找到一份工作从而生存下来的人,与培养一个社会精英,在思路与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培养重在当下满足的人,与培养具备一生“幸福胜任力”的人,在思路与方式上也差异巨大。我所倡导的教育愿景是将孩子培养成能不断超越小我,实现大我境界的成功与幸福的人。 我喜欢与奋斗者为伍。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接触到了许许多多社会精英或成功人士。我不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有益的人生经验,也通过他们深切地领悟到事业蒸蒸日上的成功人士是怎样炼成的,深切知晓什么样的人更能在这个社会占据有利的发展空间。 另外,我也发现,成功并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是幸福的对立面。事实上,人们从成功中获得的成就感、存在感、意义感与自我认同感正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成功是幸福人生的重要标志,是幸福的助推剂。 当然,事业的成功只是人生可达到的成就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成功并非幸福的优选境界,在获得阶段性成功后迷失方向,甚至乐极生悲转而脱轨、堕落的人也并不少见,但并不能因此否定成功的意义。成功,让人拥有更多机会去探索更高境界的人生幸福。成功,是让人超越成功,追求更多人生意义的阶梯。 与精英们的深入交流,加上我的心理学背景与组织研究经历,还让我深切了解到,家庭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未来。所以,我认为,帮助孩子走上成功、幸福之路,才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或许意味着,孩子当下的快乐与满足,不应被放在第一位。 但对我们家长而言,正确地教养孩子绝非手到擒来的事。虽然在浪漫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孩子的出生总是带给我们无尽的快乐与幸福,但现实常常让我们体验相反的内容:身心的疲惫、时间的紧张、孩子的叛逆、家人的误解、教育方式的冲突、社会竞争的压力、孩子之间成绩的比较、个人发展机会的牺牲、自我的丧失、工作繁忙导致陪伴不足或疏忽孩子所引起的内疚、对孩子未来的期待与担心……许多家长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空前的努力,但效果难与付出相匹配,这又会令家长产生失望、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