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史资料选辑(第172辑)

文史资料选辑(第172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中国政协文史馆 编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113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选辑》是1959年在周恩来同志亲自倡导下,由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发起,以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为特色,生动鲜活地记录戊戌以来中国社会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连续性出版物。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原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先生对新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回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讲述中国探月工程的缘起;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陈漱渝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回忆等。
目录
特稿 谢辰生 我搞了一辈子文物工作
口述 欧阳自远九天揽月
――中国探月工程缘起
黄宛 我的从医生涯
人物 陈漱渝 我的杂学
梁秋川 父亲浩然与杨啸的457封通信
徐东 徐盈、子冈与青年记者协会
――兼述二人在重庆的新闻活动
姚景灿 朗宁家族跨越大洋和世纪的中国情怀
――在美国新闻大师西默?托平家做客侧记
夏超一 寻步巡程
――记我的外公宾步程
纪事 阚珂 国家尘封档案中的家乡故事
王逸峰 父亲在786厂参加雷达检修工作述略
李万里 八路军抢运《赵城金藏》纪实
张刃 徐铸成先生二三事
梁耀君 草原深处来了乌兰牧骑
杂忆 爱新觉罗?恒钤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祥贵人谭玉龄合葬始末
珍藏 冯友兰、胡愈之手稿
摘要
    特稿
     我搞了一辈子文物工作
     谢辰生
     在上海编写文物目录
     我搞了70年文物工作,可以说是一辈子了。我开始做文物工作,还得从我大哥说起。我大哥谢国桢,字刚主,是梁启超、王国维的学生,是明清史方面的权威学者,喜欢收藏图书、文物。受他的影响,我接触文物比较早。
     1946年,我的伯父病逝,我们去河南安阳奔丧,需要通过解放区,我们请周扬同志帮忙联系。过解放区时,我大哥遇见了好友范文澜。范当时在北方大学,他说这里的书很少,希望我们到上海帮他们买一批书,我大哥当然表示同意。于是,奔丧以后,大哥就带着我前往上海了。那时候他在上海的朋友很多,其中一位是徐森玉先生。徐森玉字鸿宝,当时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驻上海的代表。
     我们到上海的第三天,徐森玉先生请我们吃饭,还请了我大哥的熟人郑振铎先生作陪。吃饭期间,郑振铎先生说他现在实在是太忙了,一方面要帮助政府接收文物,一方面还要搞民主运动。他说他办了一个杂志叫《民主》,是一个很好的刊物,都是他一个人在张罗,忙不过来,希望能找人帮忙,但是经济上有困难,发不出什么薪水。徐森玉先生便对他介绍我说:“现在有这么一个年轻人来了,是不是可以帮忙?也不必要非得给什么薪金。”又问我愿意不愿意。我说:“我太愿意了。”这件事就这样在饭桌上定了。郑振铎先生让我第二天就开始去他家帮忙。徐森玉先生又提出他还有个任务也需要人,希望我优选同时既为郑振铎先生工作,也为他工作,也就是半天在郑振铎先生家,半天去徐森玉先生那边。我同意了。
     徐森玉先生提出来的任务是编纂一份文物目录。当时抗战刚胜利,日本已经投降。我们希望将日本人从中国强取豪夺的文物做个目录,能列出多少就列出多少,以便向日本追回。当时定的题目是《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那时候我正上高中二年级,本来打算通过解放区去延安,结果没想到跟着大哥来到了上海,但我对文物还是有一些常识的,也有一些兴趣,知道要做这个事情,我很高兴,觉得可以借此学习,就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了。
     起初参与具体编纂目录的有三个人。除了我之外,那两位应该是搞经济的,对文物一点兴趣也没有,觉得这个事太枯燥,就走了。最后这件事落在了我一个人肩上。领导我的是合众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他指导我写、抄各种材料,而且要求每种材料必须有9份。我们当时抄写是靠复写纸,但一次只能复写4页,多了不行,所以每项内容至少得写两次,的确很累。这样干了9个月,我们掌握的所有资料――那基本上是全的了――都编入了这个目录。
     《甲午以后流入日本文物之目录》一共写了9套,交给合众图书馆。后来图书馆留了两套,其他的都送交教育部,由他们按这些线索去日本追讨去了,但最后听说没有成功。送交教育部的7套,后来都没保存下来。留下的只有顾廷龙先生那里的两套,但那是复写的稿子,不容易长期保存。到1981年前后,顾廷龙先生找我,让我跟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说一下,说明这个目录有参考价值,希望能印制100部,保留下来。任质斌很赞成,于是手写油印了100部。向全国大型博物馆、图书馆都送了一套。这就是我第一次参加文物工作的情况。
     编制目录的工作完成后,我就接近跟着郑先生了。那时候抗战刚刚结束,很多文物从国内流失到海外,上海成为文物外流的重要聚集地。郑振铎先生看到这种情况,着急得不得了。他下决心说:“我们要出书,至少把这些文物的资料留下来,给后代留下一些记录,要不然连我们流失了哪些文物,流失了多少文物都不知道。”当时文物流失的现象触目惊心。我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的有名书画鉴定家张珩,字葱玉,他水平很高,二十几岁就是故宫博物院的鉴定委员,是书画鉴定的一把好手,后来当过文物局副局长。张珩的祖父是张石铭,是当时有名的士绅,家财丰厚,上海大世界就是他家的。张石铭很有学问,很喜欢文物,尤其喜欢收藏书画,几乎是当时书画收藏第一人。但是他后来赌钱,一夜输了一个大世界,把钱都弄光了,后来就卖画,卖画卖到外国去。郑振铎先生就去找他,说:“你那些东西都弄走了,留有照片没有?”他说:“有照片。”郑振铎说:“你赶快把照片拿出来,再说明一下这些东西的下落,你把这些书画卖往国外了,你也得给国人一个交代啊!总不能将这些东西稀里糊涂全弄走了……”张石铭也很后悔,可是已经没有办法,他就把留下的照片全提供给郑振铎先生。我们现在看到的张珩编的《韫辉斋藏唐宋以来名画集》,里面的书画原作都已经流失海外了,书中使用的就是张石铭提供给郑振铎先生的书画照片。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